近日,新加坡管理大学(SMU)创新与创业研究院在第12届李光耀全球创新创业大赛上宣布启动“城市可持续发展加速器”,致力于为初创科技企业搭建一个技术和资本协同的生态平台。
60家全球高校背景的科技初创企业聚集SMU,其中也包括来自清华大学、上海科技大学、东南大学、浙江大学等中国高校孵化的创业企业。这些中国高校的团队将与来自全球的高校团队共同角逐总额超过250万新元的现金与实物奖励,并获得多家资本方和企业的支持。
“城市可持续发展加速器”项目的启动正值区域城市面临脱碳、能源转型、可持续建筑与交通等一系列挑战,以及气候不作为成本日益增加的关键时刻。此前,新加坡政府将“绿色计划2030”明确作为国家优先事项。
新加坡管理大学合作与参与事务副校长兼李光前传播与科技讲席教授、USI项目管理委员会主席林珊珊教授介绍称,通过建立一个由来自全球高校、在城市可持续性、科技和商业交叉领域拥有解决方案的高潜力深科技初创企业组成的圈子,将能与新加坡“国家研究创新创业计划”等国家倡议形成互补。“将全球初创企业人才与生态体系连接起来,能极大地促进本地劳动力知识与技能的转移。”林珊珊表示。
据介绍,新启动的加速器将为来自全球的初创企业成长提供融资指导、行业引荐、招聘协助,以及实验室验证和认证通道等实际支持,以加速商业化进程,每家初创企业都将获得由来自商界、科学界的导师,确保持续性和量身定制的指导;初创企业还能通过一个连接创始人、导师和合作伙伴的社区平台,促进知识共享与协作,扩大在亚洲的网络。
中国和新加坡等亚洲国家的政府正大力推动高校创新创业的生态建设。在研究机构StartupBlink发布的2025年全球初创企业生态指数中,新加坡排名全球第四,自2020年以来攀升了12位。同时,新加坡已经吸引了东南亚地区近60%的风险投资交易。
新加坡管理大学创新创业研究院主任欧阳可赋教授向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新加坡高校高度重视技术转移,新加坡管理大学也在加强与中国高校的交流,希望能为一些优秀的项目嫁接全球资源。
包括智维创芯、光子芯力、贻如生物、清捕零碳在内的初创企业是第12届李光耀全球创新创业大赛上来自中国的决赛队伍,这些团队从清华大学、东南大学以及上海科技大学等中国顶尖高校走向市场,产品覆盖了芯片、人工智能、新材料、能源等多个领域。
南京智维创芯由东南大学和国家集成电路设计自动化技术创新中心孵化成立,团队来自东南大学和清华大学,是一家专注于用AI大模型为芯片IC设计提供技术服务的初创企业。智维创芯创始人王翕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通过参赛也希望更多地接触全球资本和市场,为企业出海发展做好提前布局。
在提到公司的商业模式时,他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我们并不与传统EDA厂商Synopsys或者Cadence是竞争关系,而是使用芯片大模型为IC设计验证提供相比人工十倍效率的自动化工具,这是一个更加广阔的全新市场,在传统工业界没有对标工具。”
王翕表示,IC设计与验证是一个劳动密集型的产业,人工成本高昂。通过使用AI大模型,可以简化芯片设计的流程,缩短验证周期,显著提升芯片开发的效率。“很多国际投资者也都对我们的商业模式很感兴趣,因为它开辟了一个全新的市场。”他告诉第一财经记者。
贻如生物联合创始人薛睿轩来自上海科技大学,该公司的合成材料因可持续利用的特性,已经应用于服装、箱包等产品。薛睿轩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上海科技大学在技术转移转化方面处于中国高校的领先地位,已成功孵化了多家创业企业。“通过参加全球性的创业赛事,团队也能获得更多关于国际商业趋势的信息,同时也看一下其他国家的年轻创业者都在关注哪些领域。”他说道。
目前,贻如生物已经开始与全球的品牌进行合作。“东南亚、欧洲都是我们有意向开拓的市场,我们也在探索如何利用新加坡在亚洲的创新优势地位,接触到更多资本和客户。”薛睿轩表示,“通过此次赛事,已经有一些全球的资本对我们的技术表现出兴趣。”
医疗机构、科研院所与企业的协同模式正在往更“紧密”的模式发展。
新加坡和东盟已成为中国企业出海的重要目的地之一。
中国内地所有金融中心评分均有所上升
截至2025年7月,中新ETF互通机制下已上市10只跨境ETF产品,总资产管理规模突破30亿元人民币。
侨批真实记录了中国海外移民艰辛奋斗的心路历程,也见证了中华儿女开拓进取又不忘根脉、身处异地仍心系家国的深厚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