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个月以来OpenAI的动作令人眼花缭乱,尤其在AI基础设施领域的巨额合作为业界所瞩目。通过预支未来,OpenAI用数千亿美元的交易将甲骨文、英伟达、AMD等巨头紧紧绑在一起,形成AI“闭环经济”,这样的闭环让市场开始担忧AI领域的真实风险与回报。
就在这一节点,OpenAI CEO萨姆·奥尔特曼(Sam Altman)在与科技自媒体Stratechery的万字访谈中回应提到,基础设施领域的巨额投资是公司层面的一次战略豪赌,机会一生一次。他同时强调,AI市场不会形成“赢家通吃”的局面,OpenAI面临众多实力强劲的竞争对手。
据外媒预估,OpenAI今年的合作交易总价值规模约万亿美元。9月中旬,OpenAI与甲骨文(Oracle)签署了约3000亿美元的合同,一周后英伟达宣布注资千亿美元帮助OpenAI部署AI数据中心。刚刚过去这一周,OpenAI先是和三星电子、SK 海力士达成合作,随后又与AMD宣布达成价值数百亿美元的合作协议。
一系列密集的合作搅动资本市场,甲骨文、AMD股价相继狂飙,此前甲骨文股价一日飙升36%,创下自1992年以来的最大单日涨幅,而AMD在双方宣布合作后,已连续三个交易日上涨,累计涨幅达43%。
针对这些合作交易,奥尔特曼回应称,OpenAI的核心使命是构建功能强大的AI系统,要达成这一目标,需在基础设施建设、产品开发及基础研究等领域投入海量资源并持续付出努力,而基础设施是他目前投入时间最多的领域。
“我们将在基础设施领域进行巨额投入,并做出公司层面的战略赌注,我们坚信当前正是推进这一计划的成熟时机。”奥尔特曼表示,这些决策是否正确,最终将通过实践来检验,但他对OpenAI 团队未来的发展方向有乐观的预期,这也是他敢于巨额投入的核心原因。
奥尔特曼访谈中提到的观点或许可以成为这场赌注的理由之一,“这对我们所有人来说都是一生一次的机会,我们会抓住这个机会。”毕竟,OpenAI已经在这场技术革命到来前站在了最好的位置上。
他也试图对外界释放冷静信号,“OpenAI并没有看起来那么疯狂,再过几个月一切都会明朗起来”,奥尔特曼透露,在完成一系列新交易、并解释清楚发展方向和原因后,外界可能也会说这太雄心勃勃、太冒险,但至少为什么要做这些事情会变得更合理。
但问题是,最终谁来承担这些巨额成本?奥尔特曼的回复是:希望OpenAI未来的收入能够支付这笔费用。不过与此同时,这些参与的公司也大概率会承担一些债务,他表示OpenAI“会提供融资方面的帮助”。
这一乐观设想有不少质疑的声音。摩根士丹利在一份最新报告中指出,“这些长期、巨额的资本支出承诺,完全押注于AI需求的持续性,一旦需求放缓,将面临巨大风险。”
分析认为,AI生态系统正呈现出日益增强的“循环性”,合作虽然有助于加速数据中心的建设和锁定产能,但也让外界难以看清其真实的商业逻辑。例如,供应商的资金支持可能让客户获得了超出其自身现金流所能支撑的购买力,夸大了市场需求。
决定这场资本赌注走向的OpenAI,目前仍在巨额亏损。此前OpenAI向股东披露的财务信息显示,公司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收约43亿美元,亏损135亿美元。公司预计2025年全年营收有望达到130亿美元,但现金消耗也将同步增至85亿美元。OpenAI预测要到2029年才能实现盈利。
付费订阅是OpenAI的核心支柱。此前人工智能调研机构FutureSearch的报告显示,OpenAI约84%的收入来自ChatGPT付费用户,面向开发者的API接口收入占比仅约15%。
但从DevDay2025开发者大会的动作来看,OpenAI正在努力扩大其业务,试图成为 AI 领域的“Windows”,一旦这样的生态打造成功,OpenAI也能拥有更多的商业化机会。对于OpenAI的变现路径,奥尔特曼在这次访谈中提到,有机会探索创新性广告机制,但目前尚未形成最终的广告方案框架。
看向未来,奥尔特曼指出,OpenAI面临着众多规模庞大、资金充足且技术实力强劲的竞争对手。因此,这一领域绝不会发展成赢者通吃的市场,即便在消费领域同样。AI技术的本质决定了它会像晶体管一样,渗透到每一款消费产品和每一个企业解决方案中。
当下,OpenAI已经将一众科技巨头请上同一张牌桌。这场预支未来的万亿赌局,会引领下一代技术革命,还是酿成新一轮资本泡沫?静待时间给出答案。
通过与OpenAI的交易绑定,一些科技巨头的市值已经开始显著增长。但OpenAI的盈利途径尚未得到验证。
OpenAI与AMD、英伟达股份层面上的绑定,都与AI芯片供应有关。
AI进化速递丨AMD与OpenAI签订芯片供应协议
关注季末美债收益率走势。
Meta 再挖 OpenAI墙脚;摩尔线程IPO过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