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评论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壹快评丨严防智能行驶隐私沦为可售卖商品

第一财经 2025-10-14 21:47:43 听新闻

作者:李攻    责编:任绍敏

一方面个人要增强防范意识,另一方面要加快标准制定和法规完善。

据媒体报道,由我国牵头提出的《智能出行服务安全与隐私》国际标准提案,近日在网络安全国际标准组织成功立项,这标志着全球首个聚焦智能出行领域隐私保护的国际标准正式启动制定。

该标准将填补智能出行行业细分领域隐私保护指南的空白,为全球出行领域标准化建设提供重要参考,对赋能全球智能出行安全规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该国际标准将立足智能出行服务的技术路线与产业现状,规范智能出行服务系统的通用框架,包括驾驶员、乘客、服务提供者等相关方、关系和数据流转情况,明确相关安全措施,为全球出行领域标准化发展提供关键指引。

汽车越来越智能化,早已超出了出行工具这一简单功能,而是日益演变成一个流动的“信息数据终端”。随着智能出行越来越深入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人们在享受各种方便的同时,个人隐私也面临泄露风险。

比如,有的导航系统会根据驾驶人员的驾驶习惯确定所谓的最优路线,这一驾驶习惯是建立在对驾驶人员多方面元素分析基础之上的,其中一些元素可能涉及驾驶员隐私。

甚至,驾驶人员与车内乘客或者与亲友的语音聊天、信息发送等内容,都会被收集起来。一旦这些零散的信息被组合起来分析利用,或者成为不法分子的“卖品”,就相当于将个人隐私完全交给了别人,其隐患可想而知。

一个名为“车友经验小小分享”的博主指出,这些被收集的数据信息,在被滥用的过程中能产生三重暴利:第一重,车企把脱敏后的驾驶行为数据包卖给第三方;第二重,个人隐私信息被二次转卖,然后骚扰电话就像雨后春笋一样,一个接一个打过来。最可怕的是第三重,被诈骗团伙盯上,用于 AI 合成语音诈骗。

这位博主还举例:有个二手车商透露,部分高端车型的 “前任车主语音包”,都成了抬高车价的增值服务了;某国产高端品牌的车主,通过车机互联功能,居然能实时看到其他同品牌车辆的行车记录仪画面。这些做法都远远超出了人们的认知。

个人隐私和个人财产同样重要,甚至关系个人人身安全。要避免自己的隐私成为可售卖的商品,一定要增强防范意识。

有些信息收集的行为是披着合法外衣的,比如打着优化用户体验的幌子,让用户在相关栏目上“打勾”。对于这类做法,我们一定要慎之又慎,仔细评估后再行动。

此外,不要对智能出行系统过分依赖,要自己做出判断。任何方便背后,都蕴含着一些被获利的渠道。实在摆脱不了依赖,也要善于把鱼肉吃下去,把鱼骨头吐出来。这看起来有点“狡猾”,但却是个人隐私保护的重要手段。

与此同时,要加快标准制定和法规完善。

在标准制定方面,《智能出行服务安全与隐私》将填补智能出行行业细分领域隐私保护指南的空白,为全球出行领域标准化建设提供重要参考,对赋能全球智能出行安全规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希望这项标准制定能够加快进程,以严格的标准祛除不良行为,从而促进智能出行在符合标准、法规要求及伦理规范的前提下健康发展。

法规完善方面,亟须规范智能出行涉及数据的收集、存储、使用和共享,防止数据泄露和滥用,保障用户的隐私权。2021年11月,《个人信息保护法》施行,旨在保护个人信息权益、规范个人信息处理活动、促进个人信息合理利用。在智能出行个人信息保护的细分领域,相关条例也应该尽快研究制定。

(作者系第一财经评论员)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