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为瑞银中国区总裁,瑞银证券董事长胡知鸷)
资本市场、财富管理与绿色金融的互鉴与创新,为两国合作注入新的战略动能
2025年是中国与瑞士建交75周年。自1950年以来,中瑞关系始终以相互尊重为基础,秉持开放与创新的共同价值观,在多个战略领域保持长期合作,并携手走过了许多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刻。
2013年7月,中国与瑞士正式签署自由贸易协定,这也是中国与欧洲大陆国家签署的第一份双边自贸协定。目前,瑞士已成为中国在欧洲的第三大贸易伙伴,中瑞双边贸易额已翻倍增长,在2024年已经超过627亿美元。
2019年,中瑞金融工作组机制启动,为两国金融业的交流合作搭建起常态化的政策沟通平台。 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拥有全球第二大债券和股票市场;而瑞士则是全球重要的金融中心,管理着全球约四分之一的跨境资产。在全球经济和地缘格局深刻调整的背景下,金融合作正成为中瑞进一步发展双边关系的关键支点之一。
实际上,无论是资本市场的制度创新,还是财富管理的经验互鉴,抑或在绿色金融与数字金融领域的前沿探索,中瑞合作都展现出极强的互补性和前瞻性,这也为将金融合作打造成双边关系核心支柱提供了广阔空间。
一、深化资本市场互联互通:拓宽创新与增长之路
资本市场是中瑞金融合作的基础领域。
过去十年,中国资本市场改革开放不断推进,境外投资者的参与度显著提升。瑞士企业和金融机构也愈加积极参与中国资本市场。
2016年,中瑞建立创新战略伙伴关系。 “开拓创新精神”这一中瑞关系发展中的特点,继续滋养“平等、创新、共赢”的中瑞合作关系。现在,中国正在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在这一过程中,创新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主导力量,也是中国与瑞士金融合作的历史性锚点——通过进一步便利中瑞两国创新企业跨境融资渠道,资本市场的互联互通将为中瑞创新战略伙伴关系注入新的内涵。
近年来,中瑞两国在深化资本市场互联互通方面已经开拓出许多颇具意义的新实践。2022年,中瑞互联互通的全球存托凭证(GDR)机制正式落地,标志着两国资本市场合作的又一创新,夯实了两地市场长期合作的基础。截至目前,已有17家中国企业在瑞士证券交易所上市,许多企业选择瑞士作为其开拓欧洲市场的第一站,瑞士市场也因而成为中国创新走向国际投资者的重要平台。
展望未来,扩大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计划,优化瑞士机构投资国内市场的渠道,以及发展境内持牌机构的衍生品业务、探索共同基金互认机制,均有望进一步深化中瑞两国之间的双向资本流动。在监管层面,通过在中瑞监管机构及代表性金融机构之间建立更为系统和紧密的沟通机制,围绕有利于合作的政策与规则展开交流,市场透明度和投资者信心将获得显著提升。
二、互鉴经验打通财富通道:步入财富管理新阶段
财富管理一直是中瑞金融合作的亮点领域。
在中国,财富积累正以每年8%的速度持续快速增长。目前,中国有超过630万名百万富翁(以美元计),中等收入人群数居世界之首。截至2024年,中国财富管理行业的资产管理规模(AUM)已达人民币150万亿元,位居全球第二。
然而,不断壮大的高净值人群对专业化和个性化财富管理服务的需求持续攀升。在人口结构发生转变的大背景下, 客户也愈加关注财富传承规划与跨代财富转移议题。这意味着,中国的财富管理行业正步入转型新阶段,亟需更全面、更成熟的服务模式,也需要弥合与发达市场在全球资产配置、多元化投资以及专业顾问服务等方面存在的结构性差距。
瑞士在私人银行领域拥有逾200年的经验,在风险管理、家族财富规划以及全面资产配置方面拥有深厚积淀,并能够在合作中为中国财富管理行业提供宝贵的专业知识和行业积累。另一方面,随着中瑞财富通道的不断强化,中瑞两国在财富管理领域的深化合作,也将为全球资产配置提供更多可能性。
最后,作为全球最先进的养老金市场之一,瑞士的财富管理和资产管理行业在应对人口老龄化方面,也能够为中国提供有益的借鉴。瑞士的养老保险制度是由国家、企业和个人共同分担、相互补充的三大支柱模式。经过多年的成功推行,瑞士在长期养老资金的管理上积累了丰厚的经验。因此,随着中国退休人群不断增长,中瑞两国在养老、保险等相关资产管理方面有着广阔的合作空间。
三、可持续投资:携手引领绿色金融新篇章
绿色金融和可持续投资是中瑞金融合作的前沿方向。
随着中国不断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并将绿色低碳发展纳入新质生产力,中国已经建成了全球最大、最完整的新能源产业链。目前,中国绿色信贷规模全球第一,绿色债券、绿色保险市场规模居全球前列,预计2030年实现碳达峰目标资金需求将超25万亿元,绿色金融发展空间仍然十分广阔。
瑞士在绿色债券、责任投资和ESG标准制定方面处于领先地位;同时,瑞士金融机构在绿色金融产品设计、风险评估方法以及披露标准方面也积累了丰富经验,能够为可持续投资提供涵盖公募市场、私募市场以及公私混合的多种融资模式。
2020年,瑞银宣布将向投资全球的私人客户建议以可持续投资作为首选方案,瑞银也因此成为首个作出此类投资建议的主要金融机构。除此之外,中瑞双方还可探索共同开发跨境ESG产品,开展气候金融领域的联合研究与培训,并建立专门的绿色金融监管对话机制,以推动监管协同与政策创新。
中瑞在可持续金融上的合作,不仅能够推动资金更多流向清洁能源、绿色交通和可持续城市建设,也能在全球可持续发展议题上,树立国际合作典范。
四、探路数字金融:共建未来金融新生态
数字金融有望成为中瑞金融合作的“蓝海”。
中国在移动支付、金融科技应用、央行数字货币(CBDC)部署等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其中,数字人民币(e-CNY)的研发与试点,不仅是支付体系的创新,也是跨境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一环。而瑞士在区块链、数字资产和金融监管科技等领域也积累了独特优势,可以为中国数字金融发展提供有益补充。
目前,中瑞两国已在国际清算银行创新中心(BIS Innovation Hub)框架下建立技术交流机制,为未来进一步携手探索数字金融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
另一方面,瑞士前瞻性的监管态度也推动了当地金融机构对于数字金融的早期积极探索。中瑞数字金融合作的未来在于共建数字金融生态系统。短期来看,中瑞两国可以继续探索全球法人识别编码在人民币跨境支付领域的应用;中期来看,代币化的现实资产和与ESG挂钩的数字产品可能成为一项重点领域;长期来看,构建可信的监管互操作框架和跨境数据流通机制也是合作的关键。
共同加强全球联动,推动增长
纵观四个领域,中瑞金融合作既有宏观战略意义,也有具体实践价值。资本市场的开放与互联互通,为企业和投资者搭建了桥梁;财富管理和养老金融的互鉴,为两国社会应对人口老龄化提供了启示;可持续投资的探索,体现了责任资本的全球担当;数字金融的合作,则展示了面向未来的创新驱动。
在这些实践中,金融机构的角色也不再仅仅是中介,而是可以成为连接资本、创新、专业知识、网络与机遇的桥梁。以瑞银为代表的机构,在扎根于两国经济的同时,将继续致力于推动更加开放、更具韧性且互联互通的金融合作体系。
过去75年,中瑞关系的不断发展,不仅建立在经济利益之上,更体现了双方的长远战略眼光。现在,随着中国推动更高水平对外开放,并持续深化金融体系改革,中瑞金融合作的舞台将更加广阔。在全球贸易面临诸多不确定性的当下,中瑞两国通过金融合作加强互信、拓展合作,不仅将造福两国,也将为全球金融稳定和可持续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
第一财经一财号独家首发,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