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王树西,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信息学院讲师)
2024年11月至2025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连续11个月增持黄金储备,持仓量刷新历史新高【1】。与国家“不追价差”的定力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市场对短期波动的焦虑。这条增持轨迹,绘出了一条清晰的战略曲线:持续、稳定、无视噪音。
一、黄金的“零息股息”:避险价值的本质
市场惯用“去美元化”来标签此行为,但更准确的表述应是“去单一资产依赖”。美元虽仍居储备首位,但其地缘属性和周期波动构成了不可忽视的系统性风险。黄金不付票息,却在极端行情下自动派发“避险溢价”。
据世界黄金协会统计,黄金与主流资产的相关性长期低于0.15。央行持续增配,等同于在国家资产组合中,加入一只“永续零息高股息”资产,其核心目标并非博取最高回报,而是保障组合的极端稳健。
二、战略定力:不择时的规则化配置
在这11个月中,央行的购金节奏未见停顿。反观同期,世界黄金协会数据显示,9月份全球实物黄金ETF流入量升至145.6吨,创下今年以来新高。官方资金用规则化配置平滑成本,对国家而言,黄金不是交易筹码,而是战略资产;对投资者而言,这无疑是“让时间成为盟友”最生动地演绎。
三、从信用资产到实物资产:底层加固
美债、欧债本质是“别人借我的钱”,而黄金是“谁也不用欠我的钱”。将部分储备从主权信用债权转向非信用实物资产,等于在资产负债表的最底层嵌入了一块“零信用风险”的压舱石。在高债务时代,这一切换极大地增强了国家财务的自主性与反脆弱性。这也为个人资产配置提供了清晰的镜像:适度持有实物或硬通货属性资产,是对冲对手方风险最简洁、最有效的方式。
四、对理性投资者的三层启示
1.辨识资产本质:黄金的核心功能,是风险对冲与资产组合的稳定器,而非博取高收益的工具。
2.坚持规则化投入:用纪律性的定期投入淡化择时困境,是克服“恐惧与贪婪”情绪化交易的法宝。
3.警惕杠杆陷阱:央行以无杠杆的自有储备购金,个人投资者也应远离杠杆投机,防止在正确的方向上被短期波动“击穿”。
当市场仍在为下一个季度的数据而躁动不安时,国家的黄金储备策略已经望向未来十年。它再次证明,金融市场里最强大的不是最快之刀,而是最沉之锚:当时间的权重足够,噪声自然消散。
【1】本轮增持始于2022年11月,本文选取2024-11至2025-09共11个月作为观察窗口
第一财经一财号独家首发,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