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海外市场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国际投行看好中国IPO前景,科技、创新药、新消费仍是主线

第一财经 2025-10-22 19:12:21 听新闻

作者:韦薇    责编:潘寅茹

机构最关注的四大领域仍是科技(包括AI类)、生物科技、新消费和高端制造。

今年以来,人工智能、新消费、创新药这三大主线点燃了中国股市,2025年上半年,中国香港IPO市场的集资额重返全球第一,众多海外基石投资者参与到IPO的认购中来,向来擅长国际资本运作的美资投行更是迎来了丰收年。

根据普华永道的预测,2025年香港IPO市场将继续保持活跃,预计全年将有90至100家企业上市,集资总额将超过2000亿港元。消费品、零售和服务行业将成为主要的市场驱动力。港交所CEO陈翊庭在近日公开采访中提到,排队企业逾300家。

日前,第一财经采访了摩根大通亚太区股票资本市场主管黄培皓。她表示,当前IPO项目储备非常强劲,尽管市场出现波动,但公司仍倾向于在监管审批通过后尽快发行。同时,海外长线基金参与港股IPO的情绪仍在持续回暖,机构最关注的四大领域仍是科技(包括AI类)、生物科技、新消费和高端制造。

外资对中国市场情绪持续回温

今年迄今,港股IPO如火如荼。5月,宁德时代的香港二次上市可以说将今年港股IPO推向了高潮。初步发行价格每股263港元,公开认购净募资约307.2亿港元,成为了今年迄今全球最大IPO,创下港交所近四年最大规模。

“我们看到现在在排队的IPO管线是非常强劲的,持续有企业获批,同时也有很多新的公司开始准备上市,所以总体数量是持续上升的状态;今年下半年至少到明年上半年,相信整个IPO市场会保持非常活跃。”黄培皓表示。

不仅企业积极IPO,投资者端的积极性也居高不下。过去的两三年,外资一度对港股IPO兴趣索然。然而,今年美国的政策不确定性反而让全球资本寻求美元资产的替代物,因而估值更低的中国资产开始脱颖而出。

黄培皓称:“今年肯定是一个game-changer(情况显著改变),整个市场对中国股票的态度有比较大的转变,而且大家对中国科技的创新能力越发认可,‘DeepSeek时刻’无疑成为了催化剂。”

“我们观察到的海外长线基金来参与港股IPO的兴趣越来越高,宁德时代(在香港的二次上市)是一个转折点,不仅规模大,也是行业内最领先的公司之一,当时这个项目参与的投资人很多。在这之后,整个港股的表现、IPO的后续表现都比较好,所以现在吸引了更多外资参与。”她提及。

根据港交所披露的数据,截至7月中旬,约有288家企业排队等待IPO。在此背景下,美资投行再度扮演关键“桥梁”角色——今年截至目前,基石投资者贡献了IPO融资额的42%,其中三分之二来自海外投资者。目前,在国际长线基金里,专注亚洲或新兴市场包括大中华区的子基金更活跃一些,而这些机构里面的全球子基金更多仍处于观望状态,但不排除在未来会有增量。

据第一财经了解,部分欧美投行开始在香港招兵买马,以应对激增的业务量。

科技、创新药、新消费是热点

从投资者关注的热点来看,AI相关的硬件和软件、生物医药、IP相关的消费和高端制造业仍将主导未来的IPO发行和投资主线。

创新药无疑是今年最引发外资关注且走出壮阔行情的主题。今年,欧美大药企疯狂“扫货”中国管线,超过10亿美元的海外授权(License-out)订单常态化,这在医药行业被称为BD(商务拓展),也引爆了港股二级市场的创新药行情。海外授权指的是中国药企把某个管线的海外权益直接售卖或授权给一家海外药企,商业结构为“自己收预付款+里程碑+分成”模式。这大大带动了中国药企的业绩,刺激股价攀升,甚至部分投资人已将是否有BD潜力成为衡量可投资性的唯一标准。

“我们发现中外BD合作中,中国企业的话语权在逐步增加,例如对潜力较大的管线产品,有些中国企业倾向保留部分的海外参与权,选择联合开发模式。”黄培皓称,“未来生物科技相关的IPO热潮仍将持续,可能每个项目的IPO规模不会很大,但是数量上还是不少的。”

截至8月底,恒生生物科技指数今年以来的累计涨幅高达90.66%,远超纳斯达克生物科技指数同期涨幅(9.07%)。据药融云数据,2024年中国公司的在研创新药数量达到3575种,超过美国,中国首次获得新药上市申请批准的创新药数量从2015年的11种显著增加到93种。

不过,在今年整体资本市场对BD的狂热逐渐散去之后,创新药板块在9月又迎来一次显著回调。部分高热度个股管理层减持,短期涨幅过大,叠加美国BD限制传闻、关税因素等扰动市场情绪。在黄培皓看来,波动是正常现象,跨国大药企面临专利悬崖,对中国创新药需求大,今年中国资产在海外BD份额大幅提升,因此目前跨国药企需求仍然强劲。

具体而言,摩根大通团队也发现,今年上半年,中国资产在海外药企BD里的份额已经达到45%左右,较去年全年的28%大幅跃升,这还只是成功的项目,海外大药企在中国花的时间和交流频次更是明显提高。就创新药选择方向,肿瘤和自免领域最受青睐,而就减肥药领域而言,海外药企倾向于寻找一些差异化的功能标的,例如兼具减肥增肌的标的。

此外,AI相关的硬件和软件亦受关注。在AI和云服务主线驱动下,美资对中国股市兴趣回升,继年初的“DeepSeek时刻”后,中国科技互联网巨头迎来估值重估时刻,阿里、腾讯、百度等科技股大涨。从目前公开资料来看,在2025年下半年,有多家与AI硬件、AI软件相关公司准备在港股IPO。

新消费亦不容忽视。2024年以来,陆续在香港上市的老铺黄金、蜜雪冰城、布鲁可、泡泡玛特、毛戈平掀起热潮,股价涨势惊人。黄培皓也提及,IP相关、增长比较高的新消费主题也受到国际投资者欢迎。

公开数据显示,未来计划在香港上市的新消费企业可能包括:52TOYS(乐自天成)和名创优品旗下潮玩品牌TOP TOY,两者均已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这是继泡泡玛特爆火之后受市场关注的IP潮玩企业之一。此外,一些餐饮企业也在排队上市,可见当前IPO标的涵盖餐饮、潮玩、茶饮等多个新消费领域,反映出市场对多元化消费品类的关注。

举报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