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五年里,中国人均预期寿命根据规划将达到80岁左右。为实现这一人口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中国将重点关注“一老一小”等重点人群健康需求,强化疾病预防,以慢性病作为医疗服务模式攻关和突破的重点,推进医疗、医保和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使服务体系更加突出公益性和均衡性。
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下称《建议》),提出“加快建设健康中国,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稳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10月24日,中共中央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和解读四中全会精神。国家卫健委主任雷海潮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十四五”以来,中国卫生健康和人口发展都取得了明显的进步,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医疗服务体系、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医疗保障体系。到2024年底,中国居民的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9岁,这在广大的发展中国家,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
与此同时,雷海潮提到,当前,中国卫生健康发展和人口公共服务还有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老百姓对美好健康生活的一些新期待也需要去努力适应。
“根据国际发展的趋势、工作基础和我国综合国力,我们希望通过五年的努力,能够使得中国人口的人均预期寿命从2024年的79岁基础上再提升1岁,达到80岁左右,这对于满足和适应人民群众对美好健康生活的新期待将是一个标志性的工作,也反映了我国经济社会各方面的高质量发展的综合成效。”雷海潮说。
为此,雷海潮提出了卫生健康领域的三个努力和优化的方向:
一是在服务方向上要全面转向以健康为中心,让群众少得病、更加健康。各级政府、社会和个人均应贯彻“预防为主”的理念,真正把健康优先发展战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
二是在服务模式上要突出全链条的贯通,让群众少得重病、及早康复。以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病作为攻关和突破的重点,健全早筛早诊早治早康复的服务体系,强化多病同防同治,进一步提升健康产出的效率和效果。
“今后我们将在预防端进一步强调精准干预,在治疗端强调多学科多专业协同协作,在康复端强调接续服务,在管理端强调长期健康随访,让各个环节能够真正连起来、动起来、强起来。”雷海潮说。
三是服务体系将更加突出公益性和均衡性,让群众看病更加便捷、更加高效。
具体包括:推进医疗、医保和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以公益性为导向深化公立医院改革;以地市为单位全面推广福建三明医改经验;进一步加强一二三级医疗机构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功能定位、协同配合,稳定二级医院运行,实施医疗卫生强基工程,以人员和服务下沉基层为重点和导向,大力发展各级医疗机构之间的帮扶协同协作关系,推广和推行巡回医疗、移动医疗和远程诊疗。
此外,雷海潮还提出,接下来,卫生健康工作和人口服务工作要突出老年人、儿童和妇女等重点群体。
针对妇女和儿童,一方面要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发挥育儿补贴、个税抵扣等政策的综合作用,深入开展托育服务补助示范试点,发展普惠托育和托幼一体化服务,有效降低家庭的生育养育教育成本。完善落实生育保险和生育休假制度;另一方面,要加强妇女和儿童的健康服务。
针对老年人,一方面要推动老有所养。健全养老事业和产业协同发展的政策机制。优化基本养老服务供给。发展医养结合服务。推行长期护理保险,健全失能失智老年人的照护体系,扩大康复护理和安宁疗护的服务供给;另一方面要推动老有所为。稳妥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优化就业、社保等方面的年龄限制政策,积极开发老年人力资源,发展银发经济。
我国慢性病死亡率已占总死亡的88.5%,其中心血管疾病、癌症、糖尿病等为主要负担。慢性病负担重、病程长、成因复杂,其治理必须依托多部门协作与全民参与。
长寿门诊的风已经在中国刮了两年,但发展规模仍有限。
通过构建系统化的社会责任管理体系,养乐多积极回应利益相关方期望,致力于实现企业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部分省份已将心脏瓣膜介入治疗纳入医保。
日本现有的65岁以上独居老年人口已高达700万。谁来承担这些老年人的护理,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