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几年,每到新能源汽车产量公布的时间节点,媒体都热衷于对城市进行排名。其中,2023、2024年连续两年,深圳都高居产量排行榜首位,加冕“新能源汽车第一城”。
但从2025年开始,人们惊讶地发现,无论月度还是季度数据榜单,深圳都突然消失了。
发生了什么?深圳该怎么看,并作何应对?
1
深圳突然匿迹汽车产量排行榜的原因很简单——官方统计口径发生了变化。
在2025年之前,汽车产量是按照生产企业法人所在地进行统计,2025年起则变更为按生产企业实际所在地进行统计。出口车辆的生产归属也按实际产地而非销售地统计。
这一调整对深圳的影响最大。因为最近几年燃油车逐渐萎缩,新能源汽车异军突起,其中增长最快的就是总部位于深圳的比亚迪。该公司从2021年5月累计销量100万辆,到2024年11月达成1000万辆,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第一大户,仅用了3年半时间。
与此同时,一些传统造车大公司,包括国产及合资品牌,新能源车增长缓慢,燃油车节节下滑,导致总产量被比亚迪追上甚至反超。只有在中国设厂的特斯拉尚可一拼。
而比亚迪除了深圳的生产基地,在全国其他城市至少还设有8个整车制造厂,包括西安、郑州、长沙、合肥、常州、抚州、济南等。这8个厂的产量占比亚迪总产量的绝大部分,但它们都不是法人单位,所以2025年之前的产量都计入深圳名下。
这就造成了深圳汽车产量迅猛增长。数据显示,2020年深圳的汽车产量仅10.93万辆,2021年为29.95万辆,2022年大涨至84.99万辆(2022年3月,比亚迪正式停产燃油车),2023年达到173.3万辆,首次登顶新能源汽车城市。
2024年,深圳汽车产量再次暴涨至293.53万辆,不仅蝉联“新能源汽车第一城”,而且成为包括燃油车在内的整个汽车产量第一城,一时风光无两。
统计口径的调整,让深圳的“狂飙”戛然而止。或许正是这个原因,深圳官方也未再对外公布新能源汽车产量。
风水轮流转,这下轮到设有比亚迪分厂的长沙、合肥、郑州等地“得利”了。于是,汽车产量的城市排行榜发生巨大变化。当然,深圳只是大概率无法进入排行榜前列罢了,凭借在深圳总部(包括深汕合作区)的数十万产量,上榜还是问题不大。
2
一位汽车行业研究人士告诉第一财经,如果采用实际产地口径统计,现阶段深圳无缘新能源汽车产量冠军几乎是必然的。这是由汽车产业的特点及深圳自身资源禀赋决定的。
汽车制造虽属于资金和技术密集型行业,但由于生产基地规模较大,产业链较长,对土地、交通物流、配套设施等要求较高。而深圳在这方面并无优势,其中最大的制约就是土地资源。
深圳的陆域总面积只有将近2000平方公里(不含深汕合作区),在四大一线城市中大约相当于广州的1/4,不到上海的1/3、北京的1/8。并且,实际可用于各类建设的土地已接近耗尽。虽然近年来深圳持续推进集中连片区域开发,努力保障优质项目用地,但客观来说,腾挪空间委实不大。
土地资源紧张成为深圳制造业扩张的最大掣肘。加上人力成本等因素影响,一些深圳企业选择向外迁移或扩散,华为把手机终端业务放到东莞,比亚迪去全国多地开设分厂,都有这方面原因。
在此背景下,深汕合作区的建立,除了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目的,也有缓解深圳土地资源困境的作用。深圳把这片468.4平方公里的土地作为打造“新一代世界一流汽车城”的重要支点,比亚迪深汕汽车工业园便位于这里。项目一期已于2022年9月底正式投产,二期全面达产后,总产能将突破150万辆/年,成为比亚迪全球最大的出口基地。
届时,深圳或许可再次朝汽车产量冠军发起冲击,目前显然做不到。
3
除了等待深汕汽车城长大,深圳在汽车产业这块是否只能自甘“落后”了?多位接受采访的业内人士都不这么认为。在他们看来,深圳在汽车产业依然大有可为。
在国内主要的新能源汽车城市中,深圳是通过“龙头企业引领+创新驱动+全产业链协同”,从无到有跃升为重要一极的。当前,新能源汽车正与人工智能、能源互联网、智能交通深度融合,“车能路云”一体化成为新趋势。这一趋势恰好与深圳的优势契合,深圳可以顺势而为。
深圳已经有一个在这方面取得成功的例子,那就是华为。华为不造车,但处处可见“华为车”。通过输出智能座舱、智能驾驶等全栈解决方案,以及供应零部件,华为与国内十余家车企合作,推出了多款市占率颇高的产品,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具备相当的话语权。华为模式为深圳汽车产业再次出发提供了有益的启发。
产业竞争不一定都要盯着制造环节,研发、市场、标准、资本等同样具有决定性影响,并且往往附加值更高。深圳在土地、人力成本等方面存在劣势,完全可以规避短板,发挥在研发、高端制造、海外市场、资本等方面的优势,进占产业链上游,去获取更高溢价。
4
事实上,深圳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取得目前的成绩,正是贯彻上述思路的结果。
众所周知,深圳不是传统汽车制造城市,比亚迪的成功,与深圳的产业选择及政策扶持分不开。2005至2015年左右,深圳经历了一轮大规模的产业转型升级,大批低端制造业被挤出,汽车制造等被选择,比亚迪就是其中之一。
产业升级迭代应是一个动态持续的过程,对于国家创新型城市深圳来说更须如此。随着科技进步和市场变化,一些曾经作出贡献的产业,可能陆续要让位于更加高端、高附加值的产业。像深圳目前大力发展人工智能及机器人产业,就是遵循这一逻辑。
中共中央关于“十五五”规划的建议提出,加快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前瞻布局量子科技、生物制造、氢能和核聚变能、脑机接口、具身智能、第六代移动通信等未来产业。深圳在上述多个产业领域已有布局,有些还建立了一定的优势。
正如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财税贸易与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韦福雷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所说,“在人工智能时代,深圳可以打造成新技术、新业态、新产业的试验场、创新中心和制造母工厂。”
对深圳而言,汽车产量冠军丢了,不代表在汽车产业的竞争力丢了,深圳完全可以在新能源汽车乃至更多产业领域寻求更大竞争力。从这个角度出发,深圳大可不必担心,重要的是选择和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