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息爆炸而信任稀缺的今天,传播不仅是传递事实的工具,更是连接人心,凝聚共识的桥梁。
日前,第四届全球发展与健康传播论坛在清华大学举行。时值联合国成立80周年、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迈入最后五年的冲刺阶段,论坛以“传播重建信任与共识”为主题,聚焦于如何在信任赤字与不确定性加剧的全球背景下,通过传播为国际合作注入新动力,推动全球健康与发展的共同行动。

联合国驻华协调员常启德(Siddharth Chatterjee)从构建信任体系与公共卫生应急角度,阐述了多边合作的未来方向与传播的桥梁作用。他指出,世界正处于“信息泛滥与虚假信息超载”的时代。根据联合国《2024年全球风险报告》,错误信息已被列为最严重的全球威胁之一,正侵蚀着全球合作的信任根基。
常启德援引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的呼吁,强调国际社会必须以“尊重的语言”取代“错误信息”,将同理心转化为合作共识,“在全球信任面临严峻考验的当下,必须让传播成为重建共识与团结的力量。”
盖茨基金会北京代表处副主任杨建悦提出,信息是这一时代最被忽视却至关重要的公共资源。高质量信息的缺失,将导致政府决策困难、科学成果难以落地、公众信任难以凝聚。她表示,全球信任体系的重建,离不开“信息公共品”这一“看不见却无处不在的空气层”。
肯尼亚卫生部结核病防治处的传播负责人费利克斯·姆贝特拉(Felix Mbetera)则分享了在地实践经验。他强调,传播不仅是信息传递,更是建立连接,“我们要用当地的语言、节奏和文化去沟通,才能引发共鸣。”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最新数据,结核病已再度成为全球最致命的传染病,对中低收入国家威胁尤为严重。姆贝特拉介绍,肯尼亚采取了“本地化叙事”策略,通过广播电台、社区健康工作者、流行歌手和戏剧节目,将结核病防治知识融入日常生活。这不仅提升了信息的可信度,也使健康行动成为社区自发的选择。
在信任重建的具体实践方面,WHO西太平洋区域办事处应急行动区域项目经理肖恩·凯西(Sean Casey)带来独特案例。2019年10月,萨摩亚暴发麻疹疫情,许多家长不愿将孩子送往治疗中心隔离治疗。凯西团队并未使用复杂的数据图表或科学报告,而是将治疗中心内的日常生活拍成相册,向患儿家长展示。这一做法有效消除了谣言,推进了治疗与疫苗接种。凯西总结道,重建信任的关键,不在于单向说教,而始于真诚的倾听与具象的共情。
从肯尼亚的本地化叙事,到萨摩亚的相册沟通,这些实践表明,以真诚和共情为路径的传播,才能跨越认知的沟壑,唤起行动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