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一财号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国际金价下跌,老铺黄金们却越来越贵?|2025消费趋势跟踪

第一财经 2025-11-04 17:39:10 听新闻

作者:李雨浓    责编:高雅馨

从消费动机看,世界黄金协会调研显示,当前国内消费者购买金饰的核心动机已从传统婚庆、赠礼转向“悦己”

(本文作者李雨浓,西南财经大学国际商学院教授)

2025年10月末,全球与国内黄金市场呈现显著分化态势。国际金价一段时期内持续上涨,最高点超4300美元/盎司,创历史新高后又大幅下跌,价格跌破3950美元/盎司;但与此同时,部分国内品牌足金首饰价格则持续高位运行,像是10月26日,老铺黄金正式对全线产品实施价格调整,本次调价幅度大约在18%至25%之间;而周大福首饰金价从10月28日的1198元/克持续走高,截至11月3日稳定在1259元/克的高位。

这一“内外背离”的行情,本质是黄金投资属性与消费属性在不同市场环境下的差异化演绎。

税收新政:明确差异化待遇,影响市场交易逻辑

财政部、税务总局发布《关于黄金有关税收政策的公告》,自2025年11月1日起实施。新政核心内容包括两方面:一是会员单位或客户通过上海黄金交易所、上海期货交易所交易标准黄金,卖出方销售标准黄金时免征增值税;二是发生实物交割出库时,根据黄金用途适用差异化增值税政策。

此次调整旨在通过区分投资性与非投资性用途的税收待遇,进一步堵塞税收套利空间,引导市场规范发展。政策清晰界定了不同场景下的增值税处理方式,增强了税收确定性与市场透明度,有助于稳定市场主体预期。同时,差异化的税收安排预计将影响各类参与者的交易决策与黄金流通路径,推动黄金市场向更高效、规范的方向演进。

国际金价:锚定金融属性,短期承压但长期有支撑

国际黄金市场核心驱动逻辑为金融属性,价格波动直接响应全球宏观经济信号,聚焦风险对冲与价差收益。从当前走势看,国际金价短期承压主要源于三重因素:

避险需求阶段性降温。近期中美在吉隆坡达成贸易议题实质性框架协议,并于釜山实现元首会晤,贸易摩擦阶段性缓解;欧洲呼吁俄乌冲突双方重启和谈,以色列南部地区紧急状态也已解除,全球地缘政治风险边际回落,市场避险情绪有所退潮。

技术性回调叠加与获利了结。Wind数据显示,2025年现货黄金从年初约2624美元/盎司涨至10月20日创下的历史新高约4381美元/盎司,区间涨幅达到66.96%。随着美元指数反弹触发关键技术价位,自动化交易系统与投资者止盈指令集中释放,进一步放大下跌幅度。

美元走强与利率预期分化。近期美元指数攀升至99.7上方,美联储内部对后续利率路径分歧明显,利率维持高位的预期支撑美元走势,而以美元计价的黄金资产吸引力被削弱。

不过,国际金价长期支撑因素并未消失。世界黄金协会数据显示,2025年三季度全球央行净购金量达220吨,环比增长28%,这一结构性需求为金价提供了长期底部支撑。

国内金饰:聚焦商品属性,高溢价与抗跌性凸显

国内黄金消费市场遵循相对独立的运行逻辑,核心聚焦黄金的商品与情感、文化属性。中国外汇投资研究院研究总监李钢指出,国内金饰市场的表现,本质是品牌“去金价化”定价逻辑的体现。消费者为工艺价值、设计理念与情感需求付费的意愿,支撑了国内金饰价格相对于原料金的 “高溢价”。

具体来看,国内金饰价格“抗跌”与需求韧性主要源于三方面:

1.复合定价模式决定价格刚性。国内品牌首饰金价采用“原料金价+工艺加工费+品牌溢价+渠道运营成本+税费”的定价结构,其中工艺加工费、品牌溢价与渠道运营成本合计占比达 30% 至 50%,且这类成本刚性较强。即便原料金价下跌,终端首饰价格调整也存在显著滞后性。最新发布的黄金税收政策对非投资性用途给予更优惠的税收待遇,预计将降低终端首饰消费的税收成本。

2.汇率“防火墙”效应缓冲跌幅。国际金价以美元计价,国内金价以人民币计价。近期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波动,即便国际金价下跌,人民币贬值也能抵消部分跌幅,使国内金价呈现“抗跌”特征。

3.消费形态升级支撑需求韧性。高金价环境下,国内消费者未退出市场,而是转向新消费形态:“小克重金饰”(如金豆、金珠);“以旧换新”业务规模持续扩大,消费者通过旧首饰改造满足新款式需求。

从消费动机看,世界黄金协会调研显示,当前国内消费者购买金饰的核心动机已从传统婚庆、赠礼转向“悦己”,硬足金、古法金等兼具轻量化、高颜值与工艺价值的产品更受青睐。尽管国内首饰黄金消费量有所减少,但消费总金额已创历史新高。

展望:分化趋势或持续,投资者与消费者需理性应对

黄金市场的内外分化,既是全球宏观经济叙事与国内微观消费情绪的差异体现,也是其资产属性与商品属性在不同时空下的权重博弈。

从未来趋势看,黄金投资与消费市场的分化可能持续:投资类黄金将继续依托避险属性寻找价值锚点,而品牌金饰则会在文化溢价与工艺创新中重塑市场定位。

投资者应警惕“首饰金等同于投资品”的认知误区,避免被 “既可佩戴又能升值”的宣传误导;消费者购买金饰则应回归消费本质,在预算框架内综合权衡工艺价值、品牌定位与价格水平。

第一财经一财号独家首发,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