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浙江省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印发《浙江省制造业人才支持计划行动方案(2025-2027年)》。
《行动方案》提出,聚焦“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培养,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畅通“平台引人才、人才带技术、技术变项目、项目融资金、实现产业化”的创新发展之路。
力争到2027年,浙江制造业人才队伍不断优化、平台建设全面贯通、改革创新走在前列、人才环境持续改善,培养和造就规模庞大、层次多元、充满活力的制造业人才队伍。
《行动方案》提出四方面举措
↓↓一起来看↓↓
打造制造业五支重点人才队伍
打造一支以卓越工程师为代表的工程技术人才队伍
面向数字工程技术、先进制造技术、前沿工程技术等重点方向,深化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工程。
围绕人工智能、元宇宙、人形机器人等未来产业前沿领域,着力引进一批具有深厚科学素养、前瞻视野、跨学科能力的战略科学家,培育一批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发掘一批具有培养潜力和发展后劲的青年科技人才。
到2027年,培育省级以上卓越工程师2000名以上,每年引育省级未来产业人才(团队)100个以上。
打造一支引领产业发展的创新企业家队伍
锻造一批具有全球视野、战略思维和突出经营管理能力的创新企业家。实施“浙商青蓝接力工程”、新生代企业家“双传承”计划,打造一批高素质新生代企业家。支持科技人才创业,加快青年科技型企业家群体成长。
到2027年,选育一批制造业领域国家级创新企业家,省级科技型企业家和青年科技型企业家各300人以上。
打造一支扎根历史经典产业的工匠人才队伍
面向木雕、根雕、石雕、文房、青瓷、宝剑等领域,培养一批工艺美术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面向茶叶、黄酒、中药等领域,历练培养一批制茶大师、酿酒师、老药工等能工巧匠。
到2027年,新增省级以上工艺美术大师100人以上、历史经典产业领域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10人以上。
打造一支规模庞大的高素质技能人才队伍
培育一批长期从事基础工艺技术攻关、善于解决关键工艺难题的先进基础工艺人才。每年组织开展先进制造业领域职业技能培训40万人次以上。
到2027年,培养一批制造业领域国家级先进基础工艺人才,全省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550万人以上。
打造一批促“两新”深度融合的专业化科技服务人才队伍
全面推进研究开发等领域的专业化科技服务人才培养。实施质量专业人才队伍发展行动,培育企业首席质量官、计量师、标准总师。健全技术经理人的引进、培养、评价和使用机制,鼓励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设立专门岗位。
到2027年,科技服务主体持续壮大,企业“一官两师”累计达到1.5万人以上,将技术经理人纳入人才分类目录、职称评价、人才计划支持范围。
构建贯通联动的人才培养平台
加快教育教学平台提质发展
推进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稳步增加理工科招生规模;构建适应现代产业发展需求的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支持200家以上省产教融合型重点企业发展,实施10个以上重点产业产教融合“一业一策”。
打造一批市域产教联合体和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一批现代产业学院和县域产业学院。到2027年,高水平建设省级现代产业学院100家左右,建成县域产业学院50家。
稳步推进协同创新平台建设
积极争取国家大科学装置、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国家级创新平台布局,支持企业创建国家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企业研究院等高水平研发创新平台。深化建设一批省级卓越工程师实践基地和省级特色产业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
到2027年,高水平建设20家以上省级特色产业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15家以上省级卓越工程师实践基地。
探索人才平台融通发展
全面推进省级实践基地、协同创新中心、现代产业学院等平台整合“政产学研用”资源。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建设一批市级实践基地、协同创新中心,加强与国家、省级人才平台合作。到2027年,依托国家、省级卓越工程师实践基地实现联动培训10万人次以上。
推进人才体制机制一体化改革
实施人才有序流动机制改革
推进教科人一体化改革,探索实践协同攻关、成果转化、平台共建、资源共享等校企合作新形态。推动“产业教授”、“科技副总”提质扩面,打通高层次人才校(院)企交流通道、评价体系。
积极探索开展重点人才项目人选跨区域、跨平台留用机制,引导高层次人才赋能山区海岛县发展。到2027年,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高层次人才“校(院)企双聘”经验模式,选聘“产业教授”、“科技副总”3000名以上。
实施企业人才遴选机制改革
广泛开展人才、技术和项目合作交流;省市联动推进“企业认定、政府认账”人才评价模式;创新“揭榜挂帅”人才遴选机制;持续推进省级有关重点人才项目创新改革。
实施人才评价机制改革
加快未来产业、数字化转型、工业设计、质量工程、安全应急、服务型制造、“双碳”等领域以及重点行业人才标准建设。推动人才评价贯通,对列入国家级、省级引进和培养计划的专业技术人才,可直接确认相应的高级职称。
探索推进技术经理人职称改革试点,扩大“一试双证”制度试点范围,健全“新八级工”职业技能等级制度。
营造人才创新发展的良好环境
强化组织协调
建立健全产业、教育、科技、人才跨部门协同机制,打通人才“引育留用”全链条关键环节。支持各市县加强制造业人才队伍建设。
统筹政策资源
将卓越工程师等人才指标纳入制造业领域省级企业培育、项目遴选、平台建设指标体系。支持制造业高层次人才申报省“尖兵”“领雁”科技计划项目。鼓励地方将制造业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等纳入高层次人才范围和各领域专家库。
夯实工作基础
培育一批高水平人才研究智库。定期发布全省制造业领域紧缺急需人才目录。建设制造业领域高层次人才数据库,推动跨部门人才数据协同共享。
完善公共服务
提供整合人才认定、子女入学、职称评聘等“一站式”服务。增强科技服务机构创业孵化能力,提供产业空间、人才引进、财税辅导等“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