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4日,浙江省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第四场新闻发布会召开,介绍了“十四五”时期浙江大力推进创新型省份建设的总体情况。
据介绍,“十四五”期间,浙江区域创新能力连续4年保持全国第4,研发投入强度从2020年的2.77%提升到2024年的3.22%、再创新高,全社会研发投入从2020年的1859.9亿元增长到2901.4亿元、增长56%,为“经济大省挑大梁”提供了有力科技支撑。
五年来,浙江重大科创平台提质增效,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实现新跨越,全国重点实验室跃升至38家,省实验室、省技术创新中心质效提升,280家全省重点实验室重组认定,107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覆盖11个设区市,科创平台基地类别精简三分之一,实现科创平台优化整合和规范建设。
五年来,浙江关键核心技术攻坚突破,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取得新成效。坚持“国家战略、浙江所需”,强化新质生产力导向,与国家基金委联合设立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规模全国第1,重塑形成四大省科技计划,即重大科技计划、基础研究计划、重点行业领域科技计划、省地协同项目,推行“企业出题、政府助题、平台答题、车间验题、市场评价”协同攻关机制,布局低空经济、人形机器人等重大科技专项,取得世界首款类脑互补视觉芯片“天眸芯”、通义千问Qwen3、之江实验室“三体计算星座”等标志性成果,有力支撑传统产业焕新升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未来产业科学布局。
五年来,浙江企业创新能力加快提升,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迈上新台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4.74万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2167家)均居全国第3,涌现出DeepSeek、宇树科技等一批高速成长型科创企业,形成了“5个百分之八九十”格局,即企业研发投入、研发人员、研发机构、承担科技项目、授权专利均占全省80%-90%,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比2020年提高7.2个百分点。
五年来,浙江科技人才活力充分迸发。中欧人才交流与创新合作中心加快建设,研发人员占就业人员比重2.7%、全国第3。深化人才有序流动改革,完善“校(院)企”双聘、“科技副总”“产业教授”选派等机制,人才“企业认定、政府认账”、“组团式”科技援疆等经验全国推广。
五年来,浙江科技体制改革纵深推进,开放创新生态环境呈现新气象。省委科技委设立运行,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推进机制建立。3个重大国际科技合作平台(中国-中东欧国家创新合作研究中心、金砖国家深海资源国际研究中心、中国-阿拉伯国家公共卫生科技合作中心)落地。9个城市入选全国创新能力百强榜,杭州跃居全球科技集群第13位、创历史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