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A股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超七成公司盈利,创业板营收净利增速领跑A股

第一财经 2025-11-06 18:32:51 听新闻

作者:安卓    责编:杨佼

AI速读
节省3分钟阅读时间

{{aisd}}

AI生成 免责声明

免责声明

前述内容由第一财经“星翼大模型”智能生成,相关AI内容力求但不保证准确性、时效性、完整性等。请用户注意甄别,第一财经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如您有疑问或需要更多信息,可以联系我们 yonghu@yicai.com
从板块对比来看,前三季度,创业板营收、利润增幅领跑境内市场其他板块。

创业板三季报来了!数据显示,2025年三季度,创业板上市公司延续上半年的良好态势,营业收入与净利润显著增长,且增速较上半年进一步扩大。超七成公司实现盈利,超五成公司净利润增长。

其中,电子通信行业业绩持续高速增长,尤其是“易中天”组合,前三季度合计净利润为149.24亿元,是去年同期的2.34倍。中游制造业则稳步增长,部分传统行业盈利修复。

从板块对比来看,前三季度,创业板营收、利润增幅领跑境内市场其他板块。

三季报释放出这些信号

截至10月31日,创业板已有1388家上市公司披露三季报,合计实现营业收入3.25万亿元,同比增长10.69%;合计实现净利润2446.61亿元,同比增长18.69%;平均实现经营活动净现金流为2.03亿元,同比增长2.24%。

从单季度看,创业板公司2025年第三季度合计实现营业收入1.18万亿元,环比增长7.13%;合计实现净利润932.61亿元,环比增长18.32%,单季增速较快。

在已披露的1388家公司中,1034家公司盈利,占比74.5%;737家公司净利润增长,占比53.10%,较上年同期增长8.31个百分点。

其中,大市值公司业绩增长引领作用凸显。2025年前三季度,创业板市值排名前百公司合计实现营业收入1.54万亿元,同比增长17.72%,合计实现净利润1708.42亿元,同比增长26.78%,占板块比重分别为47.51%、69.83%。

另外,前三季度,创业板公司还释放出了“三升一降”的信号,即整体毛利率同比增长、长期资产投资规模进一步增长、研发投入规模持续扩大以及期间费用率下降。

26个行业整体实现盈利

创业板公司广泛分布在28个申万一级行业,其中,电力设备、医药生物、电子、通信、机械设备等26个行业整体实现盈利。

中游制造业方面,在政策利好、出海增长和新质生产力赋能产业转型升级等多因素推动下,中游制造业业绩持续改善。

电力设备行业得益于储能业务爆发式增长、光伏逆变器盈利修复、电网设备需求提升及海外出口扩张,前三季度营收同比增长12.90%,单季度环比增长5.25%;前三季度净利润同比增长28.61%,单季度环比增长12.75%。

机械设备行业受工程机械需求复苏、新兴领域拉动和政策支持等协同作用拉动,行业景气度较高,前三季度营收、净利润分别同比增长10.15%、8.26%,单季度营收、净利润较上年同期分别增长10.67%、7.02%。

电子通信业绩高增,随着大模型等人工智能技术发展,下游海内外算力需求持续呈现爆发式增长,电子、通信行业受益显著。

其中,电子行业前三季度营收同比增长21.65%,单季度环比增长12.28%;净利润同比增长36.29%,单季度环比增长46.26%;通信行业前三季度营收同比增长24.82%,单季度环比增长2.91%;净利润同比增长94.10%,单季度环比增长55.18%。

光模块行业业绩增长领先,前三季度净利润同比增长130.13%,单季度环比增长11.44%,龙头企业“易中天”800G产品和1.6T高速光模块产品进入量产阶段,前三季度净利润增速分别为90%、284%、50%。

半导体、元件受益于电子行业景气度较高,前三季度净利润同比分别增长54.09%和91.07%。计算机行业前三季度实现亏转盈,行业累计盈利6.84亿元,主要受益于金融信息服务需求增加、国内信创建设及国产化替代深入推进,以及AI应用、算力业务需求持续旺盛。

同时,部分传统行业在产能出清、价格修复、深化改革等利好因素下,前三季度盈利修复,正在走出周期底部。

基础化工行业供给约束强化叠加需求支撑,行业供需关系结构性改善,前三季度净利润同比增长28.86%;有色金属行业受益于海外降息周期重启提振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叠加地缘政治博弈及算力硬件需求爆发,前三季度净利润同比增长15.94%;公用事业行业受益于能源安全战略和电力深化改革、燃料价格下降及工业用电需求增长,前三季度及第三季度净利润较上期均实现扭亏为盈;建筑材料行业因重大基建项目需求拉动、原材料价格下行和新兴建材品种贡献增量,前三季度净利润同比增长719.94%。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