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7日,在第八届进博会期间,第一财经和健闻咨询联合主办“医健产业 可持续创新论坛”。
在论坛上,上海市卫生和健康发展研究中心卫生政策研究部主任陈珉惺发表了“创新支付为医健产业带来发展新机遇”的主旨演讲。
2009到2024年,整个国家的卫生总费用的情况不断攀升。2024年,卫生总费用占GDP的比重达到6.8%。从需求侧来看,老龄化的时代到来,新技术又在不断发展。所以整个“十三五”、“十四五”期间,都是医疗资源扩容的阶段,引发需求不断上升。到了2023年,全国千人床位数7.23张,全国参保人住院率达到了21%。
从供给侧来看,创新药研发能力不断提升,无论是创新药的获批的情况,还是整体出海License out的情况都是欣欣向荣。
“我们有需求,有新的技术可以来治疗疾病的资源库、武器库越来越充分。然而,我们的支付侧面临非常大的困难,因为基本医保筹资是有限的。”
2018年医保局成立以后,整个医药准入方式有了很大变革,创新药都进入国家谈判的模式,仿制药进入集采的模式。
医保支付的改革,建立高效的机制,是国家医改四个重要的机制之一,主要是推动按病种付费的多元医保支付方式。2021年国家提出了DRG/DIP的三年行动计划,通过建扩面,打基础和推协同,到今年年底会将三年行动计划进行收官。
每一项的改革有好的一方面,也会面临很多的挑战,没有一个完美的政策。国家也看到了问题的产生,所以DRG/DIP不断发展,从1.0、2.0、3.0版本的发展过程中,越来越考虑到要为创新药械留出发展空间。
“未来的话,无论是医院端还是企业端、政策端,肯定都会更加强化证据,提升产品经济性的差异,来优化临床路径和病人的结构。我们会计算不同的产品,我们创新的产品归在哪些不同的病种。比如说特定单议,临时支付和除外支付,如何用好这些组合拳,用好这些因地制宜的政策。”陈珉惺说。
中国的商业保险规模在快速扩张发展,但是和国际相比,还有很大差距。2023年整个商保赔付率不到50%,只有42%。但是国际主流赔付率一般能达到70%、80%。
“这么多的钱都是没有赔付到位,可以发挥更多的功能,但是这些功能没有足够地发挥出来。如何构建商保发展的循环机制,从理念上来说,需要从原来被动支付,转向主动管理,联合企业、医院降低疾病发生率,节约医疗成本,实现多方共赢。”陈珉惺表示:“基于此的路径,包括开展健康管理前置,进行医保数据开放和反哺,然后实现医药和药企之间的控费、盈利再投入的闭环,形成可持续发展。”
创新药支付体系迈向医保+商保双轨制时代。
复制推广清单涉及投资、贸易、金融、数据跨境等6大领域
如果将商业健康险市场看作一个蓄水池,罕见病等“带病体”群体的纳入,意味着“出水量”增加,要想确保蓄水池不干涸,就需要增加“进水量”。
9月20日,国家医保局公布了2025年国家基本医保目录与首版商业健康保险创新药目录的复评结果,标志着本年度“双目录”调整工作进入关键阶段。
上海正在谋划商保公司与医疗机构合作的“破冰”之举,“切口”之一就是复发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