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全球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不仅仅是AI驱动!“电网心脏”变压器成抢手货,进博会上的能源巨头怎么看

第一财经 2025-11-10 16:15:45 听新闻

作者:潘寅茹    责编:冯迪凡

当前全球对电力相关的这些装备的需求量激增,是多个因素叠加导致。

2025年刚过半,被视为“电网心脏”的变压器就成了硬通货。美国能源部预测显示,今年后5年美国需更换接近50万台变压器。欧洲市场更是需求紧迫。

目前全球60%的变压器产能来自中国。海关总署发布的数据显示,2025年1~8月,中国变压器累计出口金额为297.11亿元,同比大增51.42%,海外对变压器的需求逐渐上升。

在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第一财经看到,与变压器相关的上下游设备成为展出的新亮点。日立展出了全球首款550 kV无六氟化硫(SF₆)环保型气体绝缘开关设备(GIS)。据悉,SF₆气体曾被广泛用作高压电气设备的绝缘介质,然而其全球变暖潜能值(GWP)是二氧化碳的近2.5万倍,温室效应极强。研究和开发环保型开关设备,已成为行业的当务之急。

今年是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以下简称“日立”)第八次参加进博会,于“技术装备”展区设置了总面积520平方米的展台。日立紧密围绕中国市场发展趋势,聚焦“绿色能源”“慧城市”“先进技术制造・产业数字化”“医疗健康・养老”四大重点事业场景。

日立集团中国总代表明田笃弥表示,中国是日立最为重要的市场之一,潜力巨大,特别是在绿色能源、智慧城市、智能制造、医疗健康等领域的市场规模增长强劲。同时,中国强有力的开放举措和不断优化的营商环境,也为日立的发展提供了诸多机遇。

全球首款550 kV无六氟化硫环保型气体绝缘开关设备(来源:第一财经记者摄)

缘何对电力设备需求激增

在日立能源全球执行副总裁、大中华区总裁赵永占看来,当前全球对电力相关的这些装备的需求量激增,是多个因素叠加导致。首先是全球的能源转型,各国都在寻求将传统的发电方式转向更清洁的方式,比如风力发电、太阳能等。整个替换的过程需要大量的相关设备,变压器只是其中之一。

其次,用电量需求增加也有多方面的因素。比如可持续发展催生了工业领域电气化的水平在进一步提升。因此需要有更多的电力基础设施来满足增加的需求。同时,另一大需求就来自于数据中心的建设,尤其是AI数据中心,AI数据中心对电能的消耗呈指数级的增加,在电力需求方面,所以它比传统的只是作为存储的数据中心的耗电量激增十多倍。此外,诸如美国等一些地区的电网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寻求改造升级也是因素之一。

“因此,综合来看,当前全球范围内不仅仅是变压器需求的大爆发,相应的开关设施都处于一个大爆发时代,而且这种状态应该还会持续很长时间。”赵永占说道。

放眼全球,赵永占认为,欧洲当前能源转型力度很大;近年来,沙特的能源转型更是带动了中东地区的电力需求爆发式增长;在亚洲,除了中国,印度和新加坡都是如此,前者对特高压直流风电投资巨大,后者则承担了很多数据中心建设。日立能源此前已宣布投资4.55亿泰铢(约合1400万美元),旨在扩大其位于泰国萨姆普拉坎工厂的变压器生产能力,旨在满足亚太地区不断增长的电力需求。

赵永占认为,中国虽然需求也很大,但好在中国的产能也非常大,所以就变压器等相关设备来说,并非特别紧缺。

碳捕获是电力行业和其他依赖化石燃料的能源密集型产业实现脱碳的关键途径。此次能源巨头GE Vernova在进博会现场展示了碳捕获解决方案模型。据展台工作人员介绍,该方案在助力电厂降低碳排放的同时减少对效率和出力的影响,为联合循环发电厂提供了减少高达95%碳排放的可能。

与中国合作开发第三方市场

对于当前中国“十五五”规划中就能源领域的一些新规划,赵永占认为,“十五五”时期对中国的能源转型来说是非常关键的时期。就中国的双碳目标来说,大力发展新能源是核心所在,“当然,转型也并非容易,会从技术上带来诸多挑战,因此需要创新技术来实现新能源体系的打造。”

在中国能源走出去的进程中,赵永占给出的数据显示,日立能源已与400多家中国合作伙伴,在全球1000多个项目中进行合作。例如,在乌干达的坎帕拉城市电网现代化改造、在乌兹别克斯坦的100 MW风电项目、在菲律宾的光伏储能等项目中,都能看到日立与中国合作伙伴的身影。

GE Vernova在本次进博会上也与中国机械设备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就尼日利亚阿布贾独立电站项目签署了采购协议,持续推动双方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特别是尼日利亚市场的战略合作。

在与中国合作伙伴合力开发第三方市场的同时,日立集团也在紧跟中国制造业最新的发展趋势。此次,日立还展出了一款电梯业务机器人。据展台工作人员介绍,这款电梯业务的维保机器人可在日常巡检中替代30%的人力。明田表示,(电梯业务机器人)既充分发挥日立在电梯产品知识与安全标准方面的专业积累,也应用到了中国机器人企业在环境感知与自主移动技术上的领先优势。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