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在由商务部主办、第一财经承办的第八届虹桥国际经济论坛“提振消费:世界共享中国市场机遇”分论坛上,全国政协委员、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陆铭以“服务消费:‘十五五’中国经济的新浪潮”为主题进行了演讲。他表示,中国将在“十五五”期间迈入高收入国家行列,正在迎接一个“后工业化的社会”。“十五五”期间及未来,服务消费GDP占比一定会上升,增长加快是大势所趋,而建设制造业强国需要生产性服务业赋能。他认为,中国经济不是“通缩”而是“结构性分化”,目前服务业存在“供小于求”的问题。原有的供给侧硬件、制度政策等没有很好地满足服务消费的增长需求。他指出,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是全球消费结构变化的关键节点,突破后中国服务消费占比将迅速增长,会是一个巨大的增长空间。他强调,未来须转变“服务消费低端、与制造业对立”的传统观念,城市要“以生活留人”的格局先把人留下再谈创新,服务消费的大力发展将有助于消化制造业的产能。大城市在服务消费发展中将越来越具优势,服务的多样性可起到更多的消费拉动作用,未来城市更新需重视人口的密度、流量、规模对拉动服务消费的重要性。面向“十五五”,中国经济结构要做重大调整,即要让消费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空间,而新的经济增长浪潮在服务消费领域。他提出:促进居民收入提升、优化假期与工时、更加紧凑的城市空间安排和改善条件投资于人,是“十五五”我国发展服务消费的四大关键举措。
(以下为发言视频内容)
陆铭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
陆铭:中国将迈入高收入国家行列 正在迎接一个“后工业化的社会”
服务业目前占比偏低但未来潜力巨大
非常感谢论坛主办方的邀请,今天我讲的这个话题是从一个比较微观和小的切口来谈中国的消费问题,主要就是要谈服务消费。
首先,我们来看中国今天经济处在一个什么样的发展阶段?根据公开的GDP数据,在去年中国人均GDP达到1.35万美元,今年已经接近年底了,今年确定性的中国将迈入到高收入国家的行列,因为我们的人均GDP水平将超过1.4万美元。在中国比较发达的一些地区,人均GDP已经往3万方向跑,已经是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了。
到了这个阶段以后,我认为对于中国经济来讲是一个非常大的变化,我称之为我们正在迎接一个“后工业化的社会”。从经济结构来讲有两个数据,一个是GDP的构成,一个是就业的构成。服务业在GDP当中所占的比重已经达到57%,而就业所占的比重在49%,有一些发达地区的城市服务业GDP占比已经超过60%,甚至像上海已经靠近80%。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当中,中国政府提出制造强国,从中国经济结构角度来讲,我们的服务业的占比是偏低的,我这里给大家看的这个图横轴是人均GDP,纵轴是服务业的占比,其中右上倾斜的直线代表发达国家人均GDP和服务业占比的关系,越是发达国家服务业占比越高。
中国的服务业是怎么样的发展路径?红色的小箭头就是中国服务业占比,随着时间推移也在提高。如果我们把中国的服务业占比跟世界上其他发达国家走过的历史路径相比而言,我们在每一个发展阶段的服务业占比都是偏低的。
陆铭:“十五五”期间及未来 服务消费GDP占比一定会上升 增长加快是大势所趋
建设制造业强国需要生产性服务业赋能
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如果我们提出制造强国,会不会使得这样的发展中断呢?在理论上来讲我们需要回答这样的问题,我的答案是不会的,原因是两点:
第一,接下来中国的制造业要强大,要越来越多地依赖于生产性服务业为制造业的赋能,其中重点就在于科创、研发、设计以及金融、贸易、航运等生产性服务业还有品牌和消费者的服务。越是制造业强大,其实生产性服务业在GDP当中所占的比重可能进一步提高。
第二,就是消费,人的消费是逐渐升级的,在收入比较低的时候我们的消费是吃饱穿暖,在过去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本世纪的25年时间里面,中国居民消费大量集中在家用电器、汽车、住房相关的消费。但是当接下来中国即将进入到高收入国家行列以后,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现在在中国经济里面已经出现了制造品的消费增长出现了一些天花板。举例来说中国的汽车消费,每年3000万辆的产量已经接近了天花板,再要增长其实余地不大。如果居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新增的消费在哪里?实际就是服务消费,比较确定性的可以下一个判断,在“十五五”以及更久远的未来,服务消费的比重一定会上升,这也会导致服务业的占比进一步上升。
陆铭:中国经济不是“通缩”而是“结构性分化”
目前服务业存在“供小于求”的问题
原有的供给侧硬件、制度政策等没有很好地满足服务消费的增长需求
有了这样一种结构的观点,我们来看中国经济的价格。有一段时间以来关于中国物价指数连续下降引发了一些中国经济是否存在通缩风险的讨论,我个人的观点是中国用“通缩”这个词概括不如用“结构性分化”概括。这是中国官方提供的关于中国物价指数的统计,每一组柱子代表一个月份的时点,在每一个月我们国家统计局都是公布不同分项的价格指数。其中每一组的柱子最左边一个就是向社会公布的所谓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仅看这一个指数中国的确有很多的月份价格指数负增长。但是只要我们稍微花一点时间去看结构,你会发现有一个现象,在这组柱子比较偏左的构成,是比较偏制造业,柱子比较低。相对偏右的指数就比较偏服务,尤其是橙黄色的柱子,名字叫“其他”,所谓“其他”一定是:第一比较新,第二比较难归类。这个“其他”,不仅每一个月都高于100,而且橙色的柱子越来越高,说明在我们一些新兴消费里面出现的不是通缩,是通胀。
举个例子,幼托,不管是有钱人还是普通收入的人,家里面只要有孩子都有幼托的需求,幼托的价格一直在上涨。这呈现出一个现象,在中国经济是一个结构性问题,我们的制造业可能存在供大于求的问题,而我们在服务业里面存在供小于求的问题,这就是中国今天经济发展一个非常重要的结构性的机遇。简单举一点例子,比如说这里的两张照片,左边这个照片是我们五一节期间或者十一节期间中国旅游市场情况,我们的消费者都看不懂了,说我们不是消费需求不足吗?怎么每到五一、十一到哪儿都是人山人海?这不是一个消费需求不足的状况。再比如说电影市场,只要你把好电影拍出来,今年非常火爆的《哪吒》,票房冲到100多亿接近200亿的票房,现在在全球电影市场可以排在票房市场的第5位,这说明我们不是没有需求,我们关键是供给能不能跟上需求的问题。
再比如说“苏超”非常火爆,是江苏的民间体育赛事,在这个“苏超”举办过程当中,体现出来了以民间为主体官方的支持和下场,让各个部门进行协调,再通过自媒体放大,产生了很好的拉动消费的作用。
同时我来讲讲供给的问题,因为“苏超”火热了以后,有一些其他省份学江苏也举办当地民间赛事,在中部某省也在搞本省的足球赛的时候,突然发现在这个省不是每一个城市都有可以举办足球赛的体育场馆,最近在加强建设。这种现象是典型的通缩现象吗?不是的,是有需求,是原来的供给侧的硬件、制度政策等没有很好地抓住服务消费的增长点,这就是中国今天经济的状况。
陆铭: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是全球消费结构变化的关键节点
突破后中国服务消费占比将迅速增长 是一个巨大的增长空间
展望未来我们会出现什么样的趋势?因为未来没有来,我们也不妨看看发达国家,这里是美国的情况,这张图上面可以看到美国的消费分成了三个部分,其中紫色的部分是耐用消费品,对应着家用电器、汽车。土黄色的部分就是非耐用品,就是吃穿用,而虚线就是服务消费,这是美国居民的三种消费在消费当中所占的比重。其中还有一个红色的线,那个位置就是人均GDP1万美元,在1万美元之前美国服务消费占比是持续下降的,要理解这件事情非常容易,各位只要回顾一下在过去25年中国走过的路径就知道了,正好就是我们70后、80后当然包括60后,我们在职业生涯的黄金期所经历的中国高速经济增长,我们挣钱了以后干什么?买车买房买家用电器,当你买这些东西的时候,你的消费里面的服务消费占比就在往下降。中国现在过了这个阶段了,中国今天人均GDP要达到1.4万美元,正好过了美国红色线的位置,过了红色线以后美国服务消费持续上升,一直上升到今天占消费的70%。
中国今天对应的数据是多少,是46%。在过去的这段时间里面服务消费相对没有充分释放空间,未来呢?如果我们对中国的GDP增长有信心,如果我们的GDP增长能够在未来保持每年5%的增长,15年中国的人均GDP就会翻一番,全国的人均GDP在15年以后就会接近3万美元,而在一些比较发达的地区,像上海属于也同步翻一番,就会接近6万美元,也就是说在发达地区的中国应该去看到70%的服务消费占比,而全国的平均水平达到55%,如果我们类比美国的话,这里面就是一个巨大的增长的空间。即使增长速度没那么乐观,上述结构变化也只是时间早晚的事。
陆铭:须转变“服务消费低端、与制造业对立”的传统观念
城市要“以生活留人”的格局先把人留下再谈创新
服务消费的大力发展有助于消化制造业的产能
为了抓住这个空间我们也面临一些挑战,在中国有一个强大的社会的思维方式,觉得服务消费比较低端,甚至有一些时候是浪费。像我们这一代人的父母看到我们去旅游或者消费服务,可能认为我们是在败家,在浪费钱。这里面就有一个强大的思维方式,把服务消费和制造业存在一种对立,这种思想观念需要转变。
接下来我讲一些看法。
首先,我们如果去看待家政服务消费,家政服务消费对于提高劳动生产率非常重要,因为当你的家庭把自己的家庭生产外包给一些家政服务员的时候,你把自己的时间解放出来可以去工作,可以去创新。
第二,今天在城市里有很多第三空间,比如说咖啡馆,中国存在“内卷”,今天我们咖啡馆里面的价格,有的一杯咖啡已经10块钱了。但是今天我们在第三空间里喝咖啡的时候,不只是喝咖啡,我们是在研讨、创新、交流思想。只是因为我们这个创新出来的活动没有统计在咖啡价格里面而已。
第三,今天在中国城市里面出现一个现象,如果哪个城市把自己的消费场景打造好、服务消费比较繁荣,生活质量提高了,能够吸引青年人。所以这样的一种“以生活留人”的格局,形成了一个对城市的普惠型的产业政策,先把人留下来再谈创新。
第四,大量的消费里面存在高科技,比如说游戏的发展催生了元宇宙技术进步,中国的动漫产业最近发展很快,而动漫产业和游戏产业用到的一些技术本质都是元宇宙。
第五,很多服务消费本身就具有提高人力资本积累水平的作用,比如说教育、医疗、文创。
最后,我们把服务跟制造对立起来,是一种非常传统的落后的思维方式,实际服务消费的大力发展有助于消化制造业的产能。举个例子,如果我们发展餐饮业,不会因为发展餐饮业家里面就不会买锅了,如果发展餐饮业,餐饮店里面就会买锅来作为餐饮业中间投入品。所以越是去促进服务消费,实际上有助于消化中国今天有一些行业里面的产能,这实际上是一个多赢的格局。
陆铭:大城市在服务消费发展中将越来越具优势
服务的多样性可起到更多的消费拉动作用
城市更新需重视人口的密度、流量、规模对拉动服务消费的重要性
我特别要提出在这样一个服务消费发展的未来,大城市将越来越具有优势,因为我们很多新增的消费需要有面对面的接触,而这是服务消费的特征。服务消费就需要在什么样的场景下进行发展呢?需要依赖于人口规模、人口密度还有人口流量,尤其是在大城市,规模经济会导致服务消费的数量、品质、多样性是小城市和农村不能比拟的。于是在中国曾经提出要在一些大城市打造消费中心城市,我这里给大家举一些例子。比如说中国居民特别喜欢的歌星周杰伦,在天津搞的演唱会直接拉动消费30个亿,其中天津以内的居民占观众比重的40%,而60%的观众来自于天津以外。这既体现了服务消费的拉动能力,同时体现出来天津作为一个消费中心城市所起到的功能。
更加值得大家看的是全国范围之内服务消费的多样性和城市规模之间的关系,这张图的横轴是用来度量城市的人口规模,纵轴是我们研究当中呈现出来的一个服务消费多样性的指数,越是大城市服务消费的多样性就越强,这呈现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未来会驱动人到大城市居住,或者跨城消费,在大城市释放一些服务消费的场景。
我前面举到天津的例子,今天我们人在上海,我想举举上海的例子。最近两年上海有一个轰动性事件,就是上海博物馆所做的“埃及文物大展”,去年我们当时听一些人估计说“埃及文物大展”的营收可能要破亿,当时我们已经非常惊讶了。结果在今年夏天,埃及文物大展闭幕的时候数据出来了,仅仅门票收入就是3个亿,文创收入达到4个亿,一场文物大展居然可以创造7个亿的营收。外地游客占总游客的70%,其中主要集中在长三角,但是也不少来自于其他城市,甚至外国人专门来上海看“埃及文物大展”。这是释放了服务消费增长的空间。最近这些年,我们可以非常明显地看到,音乐会、演唱会、话剧、脱口秀、文旅、会展的爆发式增长,而这些增长里面出现了线上和线下互动的局面。在上海有一家非常著名的平台企业小红书,小红书虽然是一个线上平台公司,但非常注重线下的消费带动。比如说做“马路生活节”,每年都做,今年暑假期间小红书把上海的复兴岛包了几天,做了二次元的嘉年华的盛会,拉动了很多消费,很多年轻人顶着40度的高温去消费,所以这里你看不到通缩,看不到需求不足,实际关键就是你是不是提供了消费的场景。
再比如说前两年中国有一个游戏叫《黑神话·悟空》,这个游戏成为一个爆款以后推动了相关的线下消费,山西的景点就带来了客流,这样的事情非常多。在中国一个边境小城市延边,有一个大学门口有一个非常网红的墙,很多人在那里“打卡”,就带来一些流量,很有意思,延边大学就因为这样的流量在大学里面开了大学生咖啡师能力素养的创新创业课程。在这些例子里面我都在讲,如何在场景的创新里面产生新的消费力。
我们再看看年轻人的选择。这一代年轻人选择就业的时候,我们很多人都说到哪个城市就业,要看收入增长机会、就业的机会。小红书对青年做了一个调研,其中排在第一位的不是就业,工作几乎排在第三位,排在第一位的是生活性价比。如果一个地方的消费非常丰富,但是价格又没有那么贵,这个青年人就跑过去了,这几年几个网红城市,长沙、成都、杭州都有这样的特性。中国今天的青年一代是选择在哪住下来,然后再选择在哪里就业,这提醒我们打造城市生活品质变得越来越重要。而中国的城市传统上存在一些城市建设的短板,是不利于城市的生活品质提高,尤其是喜欢把马路弄得特别宽,城市人口密度弄得特别低,这样的一种城市建设方式不利于服务业的发展。
在下一阶段城市更新里面,我希望中国城市能够重视人口的密度、流量、规模对拉动服务消费的重要性。
我这里给大家提供一个证据,即便我们在中国数据内部可以看到,在这两张图里面的横轴是中国不同城市建成区的人口密度,纵轴就是服务业在GDP和就业当中所占的比重,高密度的城市是可以促进服务业的发展的。
在具体的城市内部,这张图底图是一些照片,是上海有一些服务消费活力比较高的街区,给大家呈现这三张统计图,是给大家看到,在城市层面我们统计这个城市街道密度,就是这个城市里面马路到底比较宽的还是比较窄的、比较密的路网,如果是路网密度越高的城市是有利于服务消费的,如果服务消费多就能提升服务的质量,因为大家相互竞争。相互竞争的时候大家差异化竞争,就产生这个城市的服务消费的多样性,街道密度越高的城市服务多样性越强。我再次想强调,很多中国今天城市在过去的城市建设里面遗留下来的低密度、宽马路的模式,将对接下来中国城市发展和服务消费线下空间活力增强有一些不利的影响。
陆铭:面向“十五五” 中国经济结构要做重大调整
要让消费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空间
新的经济增长浪潮在服务消费
我今天演讲的内容主要就是这些,最后再做一个简短的总结。
我认为面向“十五五”中国经济结构要做重大的调整,这个可以总结为两个结构,第一个结构整个经济的结构里要让消费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空间,第二在消费内部要充分重视服务消费,这的确就是新的经济增长的浪潮。
陆铭:促进居民收入提升+优化假期与工时+更加紧凑的城市空间安排+改善条件投资于人
是发展服务消费的四大关键举措
为了做到这一点,我想以下几点可能需要决策层和社会各界引起重视:
第一,要通过恢复经济提升收入,提升收入以后让大家有更多的钱消费,尤其是消费服务。居民的收入在国民收入当中所占的比重不够高,而这个问题本身是跟服务发展不足有关,因为服务业跟制造业相比更加是劳动密集型的,更加能够创造劳动收入,如果我们的经济结构是靠重资产的制造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反而使得这个经济增长不能同步提高劳动收入的。所以提升收入不光是个发钱和发消费券的问题,还是一个整个转变经济结构来促进居民收入提升的问题。
第二,请大家想,服务消费除了需要钱以外还需要什么?需要时间,中国人的工作时间太长了,我们太勤劳了,我们如果一直用“996”和“007”的全年无休的工作方式就麻烦了。所以接下来在“十五五”期间我认为中国应该是要优化假期,有一些假期可以适当延长,有一些休假的方式可以灵活进行安排。最近在浙江已经提出要延长中小学生春假和秋假,我觉得不只是小孩要放假,是家长也要放假。而且对于劳动的工时要严格控制,这必须要通过中央协调,如果不是中央协调,单个企业自己缩减工时,这个企业就无法与别的企业竞争了,因为别的企业要加班的。所以一定要在全国范围内同时缩减工时才可以。可能有一些人说我要加班,不好意思,要加班企业就要付足加班费,在他没有时间的消费的情况下把钱挣了,让家人去消费也行。
第三,空间的问题,在城市更新里面要有更加紧凑的城市空间安排,要注意到服务消费更加依赖于中心城区的区位特点。所以我前两年有一本书《向心城市》,讲到未来的城市消费流量和人流,可能会出现重新向中心城市集聚的特点。
第四,要改善条件,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政府提出要投资于人,这里面包含了大量在公共服务里面,也包括在消费服务里面,比如说医疗、教育、养老、幼托领域,还包括体育赛事、文化娱乐等方面,要投入于服务消费的场景,在相关政策里面要减少限制性的措施,能够让消费空间得到有效地释放。
今天时间有限,我就讲到这儿,谢谢大家!
(以上为陆铭在第八届虹桥国际经济论坛“提振消费:世界共享中国市场机遇”分论坛上的发言。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近期播出的第一财经•中国经济论坛节目)
项目制作人:
傅 娆
编 导:
许 姗 姗
王 瑞
詹 凌 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