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大政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中国首次成为结核病中低流行国家,防控重点如何转向?

第一财经 2025-11-13 08:42:49 听新闻

作者:吴斯旻    责编:胥会云

AI速读
节省3分钟阅读时间

{{aisd}}

AI生成 免责声明

免责声明

前述内容由第一财经“星翼大模型”智能生成,相关AI内容力求但不保证准确性、时效性、完整性等。请用户注意甄别,第一财经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如您有疑问或需要更多信息,可以联系我们 yonghu@yicai.com
2024年,结核病仍是全球单一传染源导致死亡的首要原因

中疾控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首次进入全球结核病中低流行国家行列,但中国耐药结核新发病例数仍达2.5万,占全球7.1%。强化耐药防治,是当前中国结核病防控的重点。

11月12日,世界卫生组织(以下简称“世卫”)发布《2025年全球结核病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2024年,结核病仍是全球十大死因之一,也是由单一传染源导致死亡的首要原因。当年,结核病导致全球超过120万人死亡,约有1070万新发病例。

尽管2024年全球结核病发病患者数在连续三年(2021-2023年)增加后,再次回归下降区间。但世卫提示称,资金短缺与医疗资源获取不均衡长期存在的挑战,可能正危及全球在抗击结核病方面所取得的来之不易的成果。2025年国际捐助资金削减后,结核病高负担国家的政治承诺和国内资金投入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

根据报告,2024年全球新增结核病患者主要集中在30个结核病高负担国家,占全球总病例数的87%,前8位国家占全球患者总数的67%。其中,中国估算结核病发病数从第3下降至第4位,占全球发病数的6.5%,低于印度(25%)、印度尼西亚(10%)和菲律宾(6.8%)。

中疾控结核病预防控制中心(以下简称“结防中心”)官方微信公号同日发布的报告解读进一步揭示了中国结核病疾病负担情况。

根据该官方解读,世卫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结核病监测数据,与中疾控结核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专家组共同测算,分析结果显示:我国2024年估算的结核病新发患者数为69.6万(2023年74.1万),估算结核病发病率为49/10万,较2023年下降5.8%。按照全球疾病流行分类,我国首次进入中低流行国家行列。

但中国仍为耐药结核大国。该报告解读还提到,2024年,中国估算新发耐多药/利福平耐药结核病(MDR/RR-TB)患者为2.5万,占全球7.1%。

长期以来,中国耐药患者主要应用长程方案治疗,疗程长达18-20个月,药品种类5-7种,患者服药负担较重(每日达近30粒)。为了减轻患者服药负担,提高治疗依从性和治疗成功率,此前多名接受第一财经采访的业界人士认为,中国亟需短程、强效、安全的耐药结核新治疗方案。与此同时,推动结核病的早筛和预防性治疗,以从源头上控制耐药结核的发病规模。

去年11月底,国家疾控局等九部门联合发布《全国结核病防治规划(2024—2030年)》,其中明确,强化耐药防治。加大县(区)级结核病定点医疗机构耐药筛查力度,推动结核病耐药发现关口前移;积极推广验证有效的抗结核新药以及短程、全口服治疗方案。

同年12月1日新型抗结核药品普托马尼在中国正式批准上市,这意味着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6个月全口服耐药/耐多药结核短期治疗方案(即BPaL/M方案,药品包括贝达喹啉+普托马尼+利奈唑胺,除普托马尼外,其他治疗用药此前已在国内上市),在中国正式落地。

除了增加耐药结核患者治疗依从性、新药可及性和成功率外,实施预防性治疗(TPT)也是减少耐药结核发生的重要措施之一。

中国的结核病预防性治疗指南与世界卫生组织的建议一致。中疾控结防中心在前述报告解读中还透露,中国正在进行异烟肼和利福喷丁结核病预防性治疗方案的试验,每周三次,持续1个月。

2022-2024年,中疾控扩大了包括实施结核病筛查和结核病预防性治疗在内的无结核社区试点数量,从2022年的36个增加到2024年的790个。

但总体来看,中疾控结防中心在前述报告解读中称,在中国推广结核病预防性治疗面临的挑战包括高危人群对结核病预防性治疗的接受度低(<60%)、采用的创新诊断和治疗技术不足,以及结核病负担和人群的地域差异。2021年前仅开展了结核病预防性治疗的试点或研究,没有国家政策或专项资金来支持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使用。

根据《全国结核病防治规划(2024—2030年)》规划目标,到2025年,中国结核病发病率降至50/10万,病原学阳性肺结核患者耐药结核检测率和结核病患者治疗成功率不小于90%;到2030年,中国结核病发病率需要进一步降至43/10万以下,结核病患者密切接触者中潜伏感染者预防性治疗率达到80%及以上。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