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资讯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构建超大城市三大韧,2025“上海-东京”中日城市管理精细化研讨会召开

2025-11-15 22:58:32 听新闻

责编:唐嫣蓓

2025“上海-东京”中日城市管理精细化研讨会在上海举行,聚焦韧性城市建设与超大城市精细化治理。

11月14日,2025世界城市日系列活动——2025“上海-东京”中日城市管理精细化研讨会在上海举行。本次研讨会以“韧性城市 安心共筑”为主题,聚焦新城建设空间规划韧性、关键基础设施安全韧性、地下公用空间防淹韧性3大专题,汇聚上海、东京、大阪、京都等城市的专家学者与企业领袖,共同探索超大城市精细化治理的新路径。

此次研讨会也是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连续第八年举办。在过去七年中,上海与东京等全球具有代表性的国际化大都市,聚焦精细管理、美丽家园、城市安全、可持续发展、公共空间、城市更新和全龄友好等内容进行探讨,充分体现了全球城市间在城市发展和治理方面的广泛交流。

推进韧性城市建设成为超大城市共同面临的紧迫课题

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副主任马韧在致辞时表示,在全球城市发展不断深入的今天,城市韧性建设已经成为应对自然灾害、保障城市安全运行的关键所在。韧性城市不仅要求城市基础设施具备更强的抗压性,还需要在城市规划、工程建设、管理流程和社会协同等方面形成系统化的韧性体系。

随着全球气侯变化带来的极端天气事件增多,以及超大城市运行系统的日益复杂化,推进韧性城市建设已经成为超大城市共同面临的紧迫课题。近年来,上海一直致力于全面推进韧性安全城市建设,积极推进城市安全治理模式,从事后抢险救灾向事前防控风险转变,城市安全生产水平、灾害防治能力、抢险救灾能力、应急保障能力不断提升。日本各大城市十分注重城市强韧化建设和防灾治灾水平提升,东京、大阪、京都等城市通过完善防灾规划和制度,致力于构建覆盖灾前预防、灾中响应、灾后恢复的全周期城市防灾体系,政府、社会和民众共同应对灾害的协作不断增强,值得上海认真借鉴。

日本国驻上海总领事馆副总领事佐藤信正在致辞时也表示,我们正在面临全球气候变化的加速,以及城市化推进的双重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建设安全、可靠而且具有韧性的城市,已经成为了国际社会的共同使命。日本和中国都拥有跻身全球的各个大城市,我们希望共同分享经验和知识,为共同设计建设未来更加良好的城市提供契机。

在主旨演讲环节,上海建科咨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吉杰表示,韧性城市、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安全、精细化运维等都是与城市发展息息相关的热词,直指城市治理中最紧迫的挑战和最现实的需要。

京都大学防灾研究所特定教授松岛格也分享了防灾与灾后恢复中构建韧性能力的路径。他表示,要增强对地震等重大灾害的韧性,既需要具备控制灾害损失规模的抵抗性,也需要拥有受灾后快速恢复的恢复力。回顾2024年日本能登半岛地震,他表示,提升城市的韧性,需要风险控制,也就是灾前的事先对策、事后处置;还需要风险金融,使用保险等灵活的金融措施,让企业尽早恢复。

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总经理赵荣欣提出,交通基础设施是城市生命线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设施保有量日益剧增,运行维护压力巨大,会造成相关的城市韧性方面的风险。对于传统人工作业效率、质量、安全等行业共性瓶颈问题,数字化与智能化转型在未来交通基础设施安全运维中拓展空间很大。

强化新城建设空间规划韧性

在专题演讲环节,森大厦株式会社特任执行董事福山寿幸介绍了森大厦构建未来韧性城市的综合战略。他表示,推进安全、安心的城市建设,要从硬件和软件两个维度推进防灾对策。同时,防灾没有终点,需要不断地更新应对体制。面对灾害威胁,民间与政府的合作联动至关重要。

上海城建职业学院教授褚敏则从韧性安全视域下探讨了新城空间单元建设运营模式,他表示,区别于东京等城市基于经验减灾的模式,上海采取了系统性、预防为主的“韧性安全”策略。他介绍了“韧性单元”理论模型,阐述了功能韧性、过程韧性和系统韧性三大理念。展望未来,他倡导“让韧性生长”,构建“有为政府+有效市场”的新模式,运营核心是通过“全域智能运营”整合城市服务,最终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韧性新格局。

增强极端气候条件下的城市生命线设施韧性

三菱地所设计咨询上海有限公司总经理阿折忠受以丸之内地下街运维案例,分享了城市基础设施精细化管理。东京丸之内地区随着日本经济中心崛起并承担着日本门户的功能,在推进抗灾型城市建设过程中,需要考虑近年因暴雨频发加剧的地下空间内涝、能源应急保障等问题。

上海市城乡建设和交通发展研究院院长薛美根则分享了超大城市基础设施韧性安全发展的上海思考。他表示,上海作为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要做到全球韧性城市的安全标杆,需要改变传统的管理思路,从被动变成主动,从单一的行业应急变成多行业之间的协同,从静态变成动态的评估、预测、预警,特别是基础设施一旦发生事件以后要快速修复。而要做到这样的目标,需要许多工作的支撑,包括制定基础设施的安全韧性的标准,推动各部门之间的协同共享,实施全生命周期运维,发挥已有CIM平台、网格管理平台的作用,以及做好关键技术的储备。

应对洪涝灾害频发的城市地下空间防淹韧性

大阪府都市整备部河流科河流整备课课长矢野克己介绍了大阪府针对风暴潮、海啸的对策及利用地下排水隧洞等应对暴雨的措施:流域内的城市、河流管理部门、下水道管理部门 、民企等多方联动,正在推进流域层面的综合治水对策,推进河道整治、地下河流等排水设施的建设,不断完善蓄水地、地下调蓄池等蓄水设施,通过制定条例,持续推进流域一体化治理措施。得益于这些措施成效,内涝灾害正逐步得到缓解。

上海申通地铁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刘加华表示,城市轨道交通的防淹能力直接关系到乘客生命安全和城市正常运转,要从源头提升防淹能力,以系统思维构建防淹能力体系,强化防御、预警、处置体系,完善制度、标准和预案,运用科技赋能促进韧性能力的提升。

株式会社日建设计资深总工程师田亨嗣表示,面对频繁发生的、远超降雨强度的特大暴雨,建立并落实城市地下设施防灾对策,已成为城市建设领域的重要课题。

在圆桌研讨环节,场内观察员与演讲嘉宾围绕如何实现管理协同,如何为中小企业主设计负担得起的金融产品,如何通过冗余设计提高系统韧性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讨。

作为超大城市精细化治理的重要交流平台,2025“上海-东京”中日城市管理精细化研讨会呼应了全球城市在面对气候变化等挑战时的共同关切。本次研讨会既关注应对极端天气的“大系统”,也关注提升城市肌理的“微观韧性”;既关注技术与工程解决方案,也致力于探索将韧性理念系统性地融入城市治理的各个环节,以打造一个充满韧性的城市系统,通过分享与交流,为超大城市的精细化治理、韧性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为构筑安心、安全、可持续的城市未来贡献智慧与力量。

举报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