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金融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消金不良处置节奏加快,“未诉即卖”成趋势

第一财经 2025-11-19 20:31:32 听新闻

作者:陈君君    责编:林洁琛

AI速读
节省3分钟阅读时间

{{aisd}}

AI生成 免责声明

免责声明

前述内容由第一财经“星翼大模型”智能生成,相关AI内容力求但不保证准确性、时效性、完整性等。请用户注意甄别,第一财经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如您有疑问或需要更多信息,可以联系我们 yonghu@yicai.com
本月待处置不良贷款规模已超过50亿元。

11月,消费金融行业不良资产处置进入活跃期,多家机构加速出清不良资产包。据记者不完全统计,本月待处置不良贷款规模已超过50亿元,中银消费金融、中邮消费金融、兴业消费金融、南银法巴消费金融、马上消费金融、海尔消费金融等多家机构先后挂牌。

值得注意的是,为提升处置效率,越来越多的消费金融公司选择在核销不良贷款后,未对借款人展开司法诉讼,即直接挂牌转让,出现“未诉即卖”的新变化。

新增多家消金公司入场,处置节奏明显加快

11月18日,中银消费金融有限公司发布2025年个人不良贷款(消费贷)批量转让项目公告(组包版),拟转让不良贷款1578笔,未偿本金总额约1.28亿元,未偿利息约906万元,本息合计约1.37亿元,加权平均逾期天数95天,且均未启动司法诉讼,预计竞价时间为12月。

前一日,中邮消费金融有限公司亦发布2025年第二期个人不良贷款批量转让公告,债权总额约1.84亿元,加权平均逾期天数148天,未开展司法清收。

早在11月14日,兴业消费金融连续发布四则不良贷款转让公告,涉及金额分别为4.26亿元、2.83亿元、4.33亿元及6.25亿元,加权平均逾期天数从963天至1342天不等,受让人平均年龄44岁,预计竞价时间为11月底。

此外,中银消费金融、南银法巴消费金融也在本月持续发布转让信息,中银消费金融涉及金额达1.91亿元,南银法巴消费金融第六、七期个人不良贷款转让项目待转让笔数分别为4.58万笔、4020笔,未偿本息总额分别为3.38亿元、3.43亿元。

而海尔消费金融、马上消费金融在本月首次亮相银登中心。海尔消费金融11月连发3则转让公告,债权金额分别为5.88亿元、4.37亿元、4.14亿元,加权平均逾期天数2194.35天、1071.25天、1469.1天。马上消费金融连发两期个人不良贷款批量转让项目招商公告,债权金额分别为14.82亿元、3.29亿元。

“11月多家新增消金公司加入不良处置行动,显示机构高效出清不良资产的需求正在上升。”素喜智研高级研究员苏筱芮指出,年末通常也是消费金融公司缓解贷后压力、优化报表的重要时间窗口,同时也反映出监管部门近年来强化对不良资产处置监管背景下,机构希望通过积极举措减轻历史包袱,将更多资源集中于拓客和风控等核心业务。

博通咨询首席分析师王蓬博则认为,消费金融公司加快不良资产处置,一方面受监管政策导向影响,不良认定标准收紧、资本充足率要求提高,促使不良贷款率上升;另一方面,通过加快不良资产出表,可有效降低风险暴露和运营成本,优化财务结构。

长逾期资产集中处置,“未诉即卖”已成趋势

今年以来,消费金融公司不良资产包出清速度明显加快。据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有中银消费金融、中邮消费金融、兴业消费金融、建信消费金融、中信消费金融、杭银消费金融、湖北消费金融、锦程消费金融、南银法巴消费金融、平安消费金融、海尔消费金融、马上消费金融等十余家机构已在市场上转让不良贷款。与往年相比,今年的转让规模和频次均明显上升。

从资产特征看,今年挂牌的不良资产整体呈现小额分散,但长期逾期资产占比高,多数项目起拍价低于账面价值的1折。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叶银丹分析称,这主要由三方面原因决定:一是高频转让导致供给增加;二是投资者风险偏好低、回报不确定;三是市场需求整体偏弱。

值得关注的是,部分机构选择在核销不良资产后直接转让,跳过司法诉讼与执行环节。从过往经验来看,部分消金公司不良资产包的诉讼情况常常存在“已判未执”“执行中”“终本执行”“未诉”多种情形。但今年以来,不少消费金融公司直接将核销后的不良资产卖出。例如,中银消费金融和中邮消费金融在11月发布的两份公告中,所转让的不良贷款均未进行司法清收。

王蓬博指出,这种操作带来多重好处:既符合监管鼓励市场化处置的政策导向,有助于提升机构监管评级表现;又能快速优化财务报表、降低不良率、释放拨备资金,缓解资本充足率压力;同时可减少催收、诉讼等运营成本,避免资产持续贬值。

高速扩张后的风险暴露期:消费金融公司面临分化

消费金融公司快速出清不良资产包的背后,是其受到多重因素影响。“自2024年以来,受收入预期不佳、宏观经济承压等因素影响,消费信贷增速放缓,不良贷款规模上升成为部分消金公司业绩承压的重要因素。”一位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

财报数据显示,部分头部公司资产质量明显下滑:中银消费金融2022~2024年不良贷款率分别为2.8%、3.47%、3.56%,不良贷款规模连续三年增长,2024年末增至27.92亿元;兴业消费金融同期不良贷款率由1.9%升至2.49%;招联消费金融不良贷款率从1.83%升至2.45%。

净利润增长方面,2024年22家消费金融公司实现同比增长,但仍有8家不同程度下滑,其中6家跌幅超50%。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消费金融行业经历高速扩张后,正进入风险暴露期,加之监管趋严、共债风险上升及经济修复不及预期,倒逼机构主动寻求高效不良处置路径。展望未来,预计2026年消费金融行业不良资产处置规模仍难降温。

王蓬博表示,行业正从高速扩张转向稳健经营阶段,通过提前化解不良资产,实现风险出清、财务优化和资本释放,是行业发展成熟的重要标志。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