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全球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伦敦生命科学周”开幕,上海生命科学生态成英国企业关注焦点

第一财经 2025-11-20 15:33:58 听新闻

作者:陈玺宇    责编:潘寅茹

“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前沿研发正在上海出现,特别是在技术能力方面。”

在11月16~22日举办的“伦敦生命科学周”(London Life Sciences Week)期间,上海代表团与英国科研机构、产业平台和技术企业进行了深入交流。

此次代表团由上海市商务委员会、市科委及多家创新型生物医药企业组成,应伦敦发展促进署(London&Partners)和伦敦医疗城(MedCity)邀请,在当地举办“上海生物医药推介会”,向英国介绍上海的创新实力与开放机遇。

作为伦敦每年在生命科学领域的重点活动,“伦敦生命科学周”聚集了英国科研院所、初创企业、投资机构以及全球健康科技相关方。今年,第一财经在现场发现,“中国”“上海”成为出现频率极高的关键词。多位受访者告诉第一财经,上海的生命科学生态正在国际范围内获得更多关注,不少英国企业也开始积极寻求与上海的合作路径。

上海的创新实力

在推介会上,上海市商务委员会副主任周岚介绍,上海与伦敦长期保持合作关系,早在上世纪90年代即建立友好交流机制,近年来双边经贸往来持续增长,2024年上海与英国的货物贸易额接近975亿元人民币,其中进口472亿元,同比增长5.9%。她指出,上海是英国企业在华投资的主要目的地之一,在华英资企业中超过三分之二将总部设在上海。

周岚表示,当前上海正加快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和科技创新“五个中心”,上海的创新资源高度集聚,“近一半的中国5G研发人才、40%的集成电路专家,以及三分之一的人工智能专业人才都在上海工作。”这为包括生物医药在内的高技术产业提供了坚实基础。

同时,上海在外资吸引、科研投入和产业链协同方面不断提升,全球龙头企业在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生物医药板块集中亮相,也显示出行业对中国市场的信心。周岚称,上海欢迎更多英国企业在医疗健康、数字经济和先进制造等领域进入上海,与当地企业开展更深层次的合作。

上海市商务委员会副主任周岚(摄像阿卓摄)

“越来越多的前沿研发正在上海出现”

作为伦敦生命科学生态的核心组织之一,伦敦医疗城产业集群发展负责人伊万娜·波帕里奇(Ivana Poparic)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称,伦敦医疗城发布的全球城市生命科学评估报告显示,“上海已经跻身全球生命科学和医疗健康产业的前十位,成长速度非常快。”

波帕里奇称,上海生命科学发展的结构已发生变化,正从传统意义上的“制造和规模化生产”向“前沿科研与技术创新”延伸,“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前沿研发正在上海出现,特别是在技术能力方面。”

在对比伦敦与上海的产业特征时,她认为双方具备显著互补性:伦敦在早期科研、基础研究与科技成果孵化方面具有优势,依托大学体系与顶尖机构,如弗朗西斯·克里克研究所(Francis Crick Institute)、阿兰·图灵研究所(Alan Turing Institute)等,持续产生新的知识产权和初创企业;上海则在规模化能力、临床资源和研发转化速度上表现突出。

波帕里奇同时透露,此次英国本地企业对上海代表团的来访回应积极,伦敦医疗城在活动前一晚仍不断收到企业邮件询问参加事宜。她表示,伦敦医疗城正与上海相关部门以及英国商业贸易部(DBT)合作,研究英国企业如何以更高效率进入上海市场,包括设立办公室或研发中心、推动临床试验合作等。

行业代表进行专题分享(摄像阿卓摄)

除了政府和产业机构的视角外,英国本地创新企业也在积极接近中国市场。生物科技初创企业Axiom Therapeutics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雷恩·盖泽(Ryan Geiser)刚从中国出差归来。在他看来,中国在新药研发周期和成本效率方面的优势正在进一步显现:“大家都注意到中国正在发生的创新,以及把新药推向市场的速度之快、成本之低。”

Axiom Therapeutics总部位于伦敦,专注基于计算化学与人工智能的共价药物研发,目前已在上海通过外包研发机构(CRO)开展部分药物测试。围绕公司未来布局,他介绍称,团队正在评估在上海进一步建设实验能力,包括设立湿实验室(wet lab)、招聘本地科研人员,以缩短从药物设计到验证的整体周期。

他对第一财经提到,小分子创新药在中国进入临床的流程和速度给他留下深刻印象:“中国,尤其是上海,在推进小分子药物进入临床方面具备非常强的能力。当地医院体系完善,可以让药物更快进入患者。我在上海时,看到每个人都非常专业、非常努力,希望尽快把药物带给患者。”相比之下,他认为英国在部分流程上“确实会慢一些、效率也稍低一些”。

Axiom Therapeutics联合创始人兼CEO雷恩·盖泽(图片来源:采访视频截图)

对于外界关注的贸易政策不确定性,他的态度颇为务实。他认为,全球制药产业链本身具有高度国际化特征,“现在大多数药物的研发或临床流程,都有部分环节在中国进行;换句话说,如今制药公司必须与中国开展业务。”

因此,他的投资人“已经不再担心”,反而鼓励他继续探索中国市场,去了解、学习如何在中国开展业务,以及如何利用上海乃至中国在生物科技和制药领域的卓越能力。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