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isd}}
AI生成 免责声明
时隔两年,科创板再度迎来百元新股。“GPU第一股”摩尔线程(688795.SH)11月24日迎来新股申购,发行价为114.28元/股,创下了今年A股IPO市场的最高发行纪录。
作为国产GPU领域的头部厂商,摩尔线程的IPO备受市场关注。在其申购启动之际,第一财经记者梳理今年上市新股的首日表现。截至11月24日,今年已经上市的96只新股中,首日涨幅平均达254.68%,近六成新股首日涨幅超过200%,4只新股首日涨逾5倍。具体到科创板,12只年内上市的新股平均首日涨幅超过200%,个别新股涨逾3倍。在此背景下,发行价高、题材稀缺、所处半导体热门赛道的摩尔线程能否成为今年又一只“大肉签”,成为投资者关注的焦点。
但也需注意,涨幅居前的新股普遍发行价徘徊在10元左右,多只发行价接近百元的高价新股,其上市首日涨幅明显低于平均值。
年内首只百元新股遭机构疯抢
11月24日,摩尔线程正式启动申购,发行价为114.28元,此次公开发行规模为7000万股,上市时市值约为537.15亿元,投资者中一签需要缴纳约5.71万元。此次IPO,摩尔线程拟募集资金约80亿元,主要用于新一代自主可控AI训推一体芯片、新一代自主可控图形芯片研发项目及补充流动资金。公司在招股书中强调,将继续加大在高性能计算、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投入,强化国产GPU的生态建设。
根据发行公告披露,摩尔线程的初步询价阶段共有267家网下投资者提交有效报价,涉及配售对象共计7555个,有效申购总量达到704.06亿股,网下有效申购倍数高达约1571.56倍,显示出机构投资者对其高涨的认购热情。
公私募基金参与配售摩尔线程的积极性相当高,据记者不完全统计,公募基金是本次申购的主力,涵盖绝大多数主流基金公司,超过80家;120余家私募基金也积极参与,多以量化、多策略产品形式出现;此外还有保险、券商自营、养老基金、QFII等多类机构投资者。
从战略配售结果来看,国家级大型投资基金中国保险投资基金(有限合伙)(下称“中保投”)获配摩尔线程437.52万股,对应5亿元,获配数量为占本次战略配售投资者第一。过去几年,中保投参与了科创板多个大规模IPO,包括晶合集成(688249.SH)、中芯国际(688981.SH)、格科微(688728.SH)、华电新能(600930.SH)、百济神州(688235.SH)等等。
中签者能赚多少?
今年以来,A股市场呈现出显著的“新股肉签效应”。据统计,截至11月24日,共有29只新股上市首日涨幅突破300%,北交所新股赚钱效应尤其突出,22只新股首日全部翻倍,平均涨幅达363.6%。科创板方面,年内发行的12只新股首日亦平均涨207.74%,涨幅虽不及北交所,但仍有赛分科技(379.17%)、恒坤新材(310.61%)、影石创新(274.44%)等个股表现突出。在此背景下,投资人对中签摩尔线程的盈利抱有较高期待。
对比今年新股表现,摩尔线程具备成为“肉签”的条件。行业分布来看,涨幅居前的新股多集中于高端制造、半导体、生物医药等硬科技领域,反映出市场对科技创新型企业的青睐。
摩尔线程发行价114.28元,A股96只新股平均首日涨幅254.68%、科创板新股首日平均涨幅207.73%计算,对应首日收盘价分别为291.05元、237.4元,即每股分别浮盈176.7元、123.12元,中一签盈利分别为8.84万元、6.16万元。若以100%涨幅计算,中一签者可盈利5.71万元。
值得注意的是,纵观今年新股市场,首日涨幅超过300%的个股虽不罕见,但多集中于低价股。比如,首日涨幅超12倍的大鹏工业(920091.BJ),发行价9元;三协电机(920100.BJ)、江南新材(603124.SH)、广信科技(920037.BJ)等首日涨逾五倍的新股,发行价均在10元左右。
摩尔线程的高发行价,既考验市场对硬科技公司的估值共识,也检验投资者对高价新股的接受程度。从今年96只新股中发行价接近100元的案例来看,天有为(603202.SH)、优优绿能(301590.SZ)、同宇新材(301630.SZ)的发行价分别达93.5元、89.6元、84元,首日涨幅分别为24.06%、68.63%、128.05%,明显低于新股首日平均涨幅。
不过,有分析指出,摩尔线程作为“国产GPU第一股”,具备较强的稀缺性和战略价值,加上当前市场对硬科技新股的情绪回暖,其上市后有望获得较高溢价。作为国内少数具备全功能GPU研发能力的企业之一,摩尔线程自成立以来就备受资本市场关注。公司主营GPU及相关产品的研发、设计和销售。自2020年成立以来,摩尔线程以自主研发的全功能GPU为核心,致力于为AI、数字孪生、科学计算等高性能计算领域提供计算加速平台。
根据招股书,摩尔线程2022年至2024年营业收入分别为0.46亿元、1.24亿元、4.38亿元,2025年上半年营收为7.02亿元,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尽管公司尚未实现盈利,但其在国产GPU替代浪潮中的技术积累与生态布局被市场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