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导读===
主力挖坑 三连阴后主力开始"挖坑"?
黑天鹅现 “黑天鹅”乱飞 机构又悲观
深度解析
难题待解 郭树清面临资本市场五大难题
机会挖掘 结构性个股机会能超越指数调整
===本文阅读===
三连阴后主力开始"挖坑"?
上周大盘经历了惨烈的三连跌,跌幅达100多点,各均线均已失守,沪指频临2400点整数关口,二次探底迹象明显。内外不利因素使连续三周的反弹就此夭折。不过多家机构认为,短期震荡不改中期向好趋势,那是不是意味着在经过连续三天惨烈的下跌后,主力开始"挖坑"了呢?
从外围因素来看,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并没有改善的迹象。标准普尔称,计划在3个星期内更新对全球最大30家银行的信用评级,这一过程中有可能会下调某些银行的评级,这将再次引起市场的动荡。在意大利、希腊、西班牙等欧洲国家的主权债务仍没有得到有效缓解的时候,惠誉表示匈牙利主权信用评级存下行风险,原因是该国对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有风险敞口,且政府决定允许抵押贷款持有人以低于市场水平的汇率来偿还外币抵押贷款。此外还有传言称欧央行对主权债券购买量秘密设定周度上限以及德国正考虑欧元区成员国有秩序违约机制,由此看见,欧元区的核心国家正从怎么救转向救与不救深陷危机的其他欧元区国家,欧元区的解体的"大门"似乎露出了一丝缝隙。
周五美国股市收盘涨跌不一,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上涨25.43点,收于11,796.16点,涨幅为0.22%;纳斯达克综合指数下跌15.49点,收于2,572.50点,跌幅为0.60%;标准普尔500指数下跌0.48点,收于1,215.65点,跌幅为0.04%。
欧洲主要国家的股指也出现下跌,斯托克泛欧600指数下跌0.8%,收报232.17点。德国DAX 30指数下跌0.9%,收报5800.24点;法国CAC-40指数下跌0.4%,收报2997.01点;英国富时100指数下跌1.1%,收报5362.94点。
对于A股未来的走势,不少机构还是持相对乐观的态度,认为短暂的调整不会改变中期向好的格局。中证投资张索清认为,虽然大盘出现了二次回落,且不排除沪指对2307点的前期底部进行考验,但除非欧债危机诱发系统性风险,否则大盘在2300点附近继续深幅杀跌的概率不大,未来沪指有望在2450点上下进行宽幅震荡,这种反复震荡更有利于筑造扎实底部结构。
银河证券认为,短期弱势整理考验支撑,不会从根本上动摇中期向好的趋势。从短期来看,反弹受阻,出现技术性破位,市场进行弱势整理、考验前期支撑的可能性较大。从积极角度考虑,目前的回调是在为后续上行积蓄力量,等待宏观政策等基本面因素出现新的利好。尽管短期偏弱,但宏观调控政策已出现方向性变化,未来经济有望实现软着陆,流动性在改善之中,强化分红、引入长期投资者、加强监管等制度性变革为股市的中长期向好奠定了基础。因此,短期的震荡不会从根本上改变中长期向好的趋势。
西部证券认为,自2307点反弹到近期高点2536点,短线涨幅已超过200点,其所积累的获利盘和前期低点2437点一带所形成的套牢盘都可能给市场带来较大的抛压,市场自身确实需要通过回调整固以清洗浮筹,同时也给主流资金调仓换仓留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沪指在本轮反弹一半的位置即2420点附近仍存在较强的支撑。
在投资策略上,银河证券认为本周可适度谨慎,控制好仓位。关注增长确定性较强、分红能力强、估值较低的品种,如医药、食品饮料、纺织服装、商业、交通运输、大型银行等,也可关注受益于新兴产业扶持的核心优质公司,但要警惕创业板退市制度推进对无业绩高估值股票的影响。(中国证券报)
“黑天鹅”乱飞 机构又悲观
欧债危机变数横生,"黑天鹅"乱飞;国内房地产市场呈现实质性调整迹象,经济后果难料。几天前还沐浴在证监会新主席频频出手的政策暖风中的A股市场,又重新被置于宏观经济大环境的巨大不确定之下。记者了解到,目前公募、券商等主流机构对后市的看法仍趋谨慎,此前部分大幅加仓做多的私募也开始犹豫,反思"是不是动手早了一点"。
欧债危机仍待发酵
继希腊和意大利政府发生领导人变动之后,欧债危机再次将西班牙推至风口浪尖。西班牙大选在即,民调显示,该国执政的工社党已失去大多数选民支持,如果这种情况的确在选举中发生,西班牙现任政府将成为又一个被欧债危机浪潮掀翻的政府。令人担忧的是,尽管相关国家的债务问题已经被市场多次炒作和消化,但只要问题未得到实质性解决,在弱势氛围之下,这些窟窿就会成为无底洞。相关问题究竟会对市场构成多大的负面冲击,似乎没有人再敢轻易下结论。
此前接受《投资快报》访问并一度认为"欧债问题年内最差时点可能已过"的香港对冲基金资深人士昨日对记者修正了自己的判断:"目前看来,全球政治经济格局持续动荡,诸如伊朗、南海等地缘政治问题,加剧了大国之间在重大问题上达成共识的难度。现在这个时点,我觉得欧债问题很难取得突破性的进展,预计后续会有更多的风险点被引爆,着眼于中短期的视角,对此风险不应该忽视"。
楼市调整或不利股市
半年以前,不少投资机构公开宣称,"楼市调整之日,股市见底之时",该观点一度很有市场。但本报记者采访发现,目前认为"楼市下跌的经济后果难以预料"的声音在增多。
业界机构的关注点主要在于,楼市泡沫一旦被刺破,将进入一个持续时间相当长的调整期,在此期间,固定资产投资受到拖累,居民的财富感受也将因所持房产的逐步缩水而大打折扣,这将进一步对消费能力的释放带来负面影响。
IMF此前警告称,中国主要的商业银行有能力抵御包括房地产市场调整在内的单独风险的冲击,但若多个风险同时发生,银行体系则可能受到严重影响。"目前全球经济处于多事之秋,分析房地产价格下跌及其影响时不应该孤立和静态地看,我们认为,官方口径的表态明显低估了房地产问题可能对实体经济带来的冲击,银行坏账水平面临不小的上升压力,我们不觉得楼市跌必然对应着股价会止跌,某种意义上看,楼市带来的真正风险才刚刚开始释放",一家大型基金的投研负责人如此表示。
机构重趋谨慎 不见兔子不撒鹰
记者了解到,目前业界多数券商自营及资产管理部门均对仓位采取严格的控制,他们在此前的反弹行情中也收益有限。受访公募基金经理维持前期的观点"我身边没人把最近这一波上涨当反转看,弹不到哪里去"。
值得注意的是,有部分前期加仓较快,目前仓位较重的私募基金人士对行情重趋谨慎,"目前的市场还是很弱,人气散的很快,看来还是应该把仓位降下来,不能认死理赌反转","不见兔子不撒鹰,新的趋势未得到充分验证之前,不可轻言反转或者见大底"。(高超 投资快报)
通胀见顶并不意味股市见底
近10年来CPI同比增长与上证综指数据对比显示,并不存在"通胀见顶,股市见底"的规律。相反,一旦CPI同比增长出现拐点,随后A股市场都出现艰难探底过程。如果还延续以前规律,若2011年7月CPI同比增长6.5%就是这轮通胀的拐点,即使取三次中跌幅最小的一次计算,上证综指至少要下探至2114点。
1991年至今国内有三次通胀,见顶时间分别是:第一次,1994年10月CPI同比增长27%,上证综指当月收盘为654点,随后一直下探到512点才出现转折,最大跌幅为21.71%,调整持续时间15个月;第二次,2004年8月CPI同比增长5.3%,上证综指当月收盘为1342点,随后一直下探到998点才出现转折,最大跌幅为25.63%,调整持续时间10个月;第三次,2008年2月CPI同比增长8.7%,上证综指当月收盘为4348点,随后一直下探到1664点才出现转折,最大跌幅为61.72%,调整持续时间8个月。
11月以来,央行继续通过多种措施,包括1年期央票利率下调、净投放货币增加等,引导金融市场资金利率下行,以利于商业银行新增信贷。即使是这样,也很难期待信贷出现类似2009年初那样的全面放松,毕竟为了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明年宏观政策仍是有保有压,对于房地产的调控仍将强化,这就决定了虽然受益于银行整体资金面的宽裕,部分受压部门的新增贷款也会比今年要稍多些,但是总体贷款增量仍可能维持较低位置。今年底、明年初,A股市场资金面依然偏紧。
国内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房地产企业资金压力巨大,从9月份开始,国内房地产企业纷纷降价回收流动性,价格大战还迅速蔓延到二三线城市。虽然9月份降价后成交放量,但10月份至今降价后成交再趋清淡。在房价下跌的同时,济南、南京、成都等城市纷纷出现土地拍卖流拍,反映出国内房价的拐点已经出现,目前国内房价或是2008年1、2月的A股市场。目前房地产信托超过6000亿元,其中是否有兑付风险?国内房地产掀起降价潮,对A股市场的负面影响要给予足够重视。
上周由于主权债务问题,希腊与意大利政坛先后发生地震,标志着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步入新的更危险的阶段。尽管欧盟、IMF、各国政府采取了诸多应对措施,债务危机不仅没有根除,反而渐成燎原之势,未来很有可能失控。本周,除了德国,几乎所有主要欧元区国家的债券收益率全线上升,说明市场几乎已经对欧元区失去了信心,包括法国等欧元核心国家的债券都开始遭到抛售。今年以来,全球金融行业已经裁员19.5万,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欧美经济发展前景并不乐观,明年将在经济低迷、衰退之间摇摆。
今年以来,由于新的增量资金较为有限,在存量资金主导的A股市场中,行情演绎呈现"拉抽屉"的走势。当主流、非主流机构持仓较重时,一旦持股超越筹码与资金的平衡线,即存量后续资金不足,在不知不觉中调整悄然开始。随着A股市场的调整,当主流、非主流机构对后市谨慎开始减仓,一旦减仓出来的资金超越与筹码的平衡线,即存量资金多起来时,就迎来下跌中的抵抗性反弹。各类投资者在看好后市(增仓)与看淡后市(减仓)摆动,就如同反复"拉抽屉"。
在上证综指调整到2307点的过程中,很多机构都在最后阶段减仓,甚至对一些跌幅超过风控线的个股做止损。前期,随着存量资金阶段性增加,对管理层宏观政策微调的预期升温,美欧股市、大宗商品的大幅反弹,使得已经减仓的主流、非主流机构再次看好年内A股市场。连续两周的反弹,公募基金由较低持仓迅速增加至历史较高持仓,虽然距离历史最高持仓还有一定的空间,但是考虑到这些机构要为年底的排名留"子弹",公募基金继续增仓的空间很有限,其他机构与公募基金情况类似,后续资金不足将制约2307点以来反弹的高度。
应该说,今年以来A股市场震荡调整的走势,是对国内外的宏观面的提前反映。目前欧债危机岌岌可危,美国、欧洲、日本经济增长面临严峻考验,并引发国际大宗商品大幅调整。在此背景下,A股市场能在2300点之上能维持平台整理已属不易。技术上,上证综指日线形成小双头并跌破颈线,下周将延续调整走势,再次考验998点与1664点的支撑线已成必然,即二次下探2307点的支撑。遗憾的是,第一次下探998点与1664点支撑线,引发2307点至2536点的反弹,涨幅只有9.93%,十分疲弱。这一次会怎样?让我们拭目以待。(民族证券 徐一钉)
中国宏调发出三大转变信号
如果你去美国街头买一份《纽约时报》或者《华尔街日报》,很可能会看到这样的标题:当心走火入魔的中国经济或者房地产泡沫即将破裂,又或者是中国电子商务火爆背后的风险。从某种角度看,这确实令人心惊。抛开经济环境不说,沪指本月又下跌了2.6%,将满心希望开始一轮牛市的股民打得灰头土脸、狼狈不堪。
但不管你是抱怨,还是憧憬,中国宏观经济的三大转变已经悄然启动。
向创新型增长转变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是中国宏观经济转变的第一步。而这一步,也许要到5年~10年后,人们才能更深刻地体会。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产生了大量富豪。在过去10年中,富豪年轻化更成为了一种趋势。这些富豪一个很大的共同点是,大多数来自房地产行业。以2009年胡润富豪排行榜为例,前三名均被房地产富豪包揽:首富为世贸集团的许荣茂家族,财富300亿元;第二名王健林,大连万达集团掌门人,财富290亿元;第三名,碧桂园的杨惠妍家族和新湖集团的黄伟、李萍夫妇并列,财富均为280亿元。
房地产给予了这些人大量的财富。由于大家都知道投资房地产有如此高的回报,那么自然的,以投资房地产拉动经济发展就成为各地的主要模式。据《中国证券报》报道,截至今年10月全国未开工的16.5万公顷住宅用地将带来近25亿平方米的供应,而消化这些"潜在供应"至少需要30个月以上的时间。
"囤地"是一个方面。据国土资源部数据显示,截至今年10月,全国未开工房地产用地为21.3万公顷。但另外一个问题是,随着限购、限价等调控手段暴风骤雨般袭来,房地产几乎集体出现了愁卖现象。
最明显的一个迹象,就是房价终于开始停涨回落。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10月70个大中城市住宅售价情况,有34个城市环比下降,70个大中城市的价格平均环比指数首次负增长。更值得关注的是,全国房价平均环比指数下降0.14个百分点,为年内首次。种种迹象显示,楼市拐点似乎已经到来。
在这种情况下,单纯依靠投资房地产来拉动经济看来已不太现实。《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促进新兴科技与新兴产业深度融合,在继续做强做大高技术产业基础上,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成为先导性、支柱性产业。据了解,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节能环保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和新能源汽车产业等。
国海证券宏观研究员邹璐向《每日经济新闻》表示,"十二五"就是在往这个方向推进,以往的传统产业已经难以继续给经济带来新的增长点,只有寻求新兴产业发展才能创造新的需求,带来新的增长动力。从政策面看,结构性减税、推进知识产权保护、新兴产业税收优惠等,都是在支持这些产业发展。但这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因为传统产业升级,主要是改变以往高耗能及低技术的局面,根本仍在于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创造高效、低耗能、有品牌、高技术含量的东西。
"投资从房地产向新兴产业转移是一个方向,另外还需要依靠消费来拉动内需",平安证券首席宏观研究员孙方红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因为现在新兴产业占GDP比重尚小,其容量有限。从新兴产业本身看,节能环保、新能源开发利用以及跨消费投资,很可能是未来重心。但这些产业风险比较高,对技术和资金也有较高要求。所以最贴近民众生活的,也就最可能先成功。"
通胀短期回落确定
事实上,相比于向创新产业倾斜的经济增长方式,老百姓可能更关注通胀。通俗地说,就是菜能不能再便宜一点。
庆幸的是,今年以来一直居高不下的消费者物价指数(CPI),终于调头向下了。数据显示,今年10月,CPI为5.5%,为自5月以来新低。同期环比涨幅0.1%,为自今年6月以来最小环比涨幅。事实上,这已是CPI同比增速连续第4个月回落。今年7月,CPI曾攀升至6.5%的年内新高。
那么,未来通胀是否会持续下落?至少短期是这样。国泰君安认为,10月CPI如期回落至5.5%,食品价格环比下降、预计趋势还将继续,非食品及居住价格同比明显回落。由于经济加速下滑,10月PPI大幅下滑至5.0%。预计11月CPI为4.4%,PPI为3.4%,11月通胀将继续大降。记者发现,从分项数据看,10月食品价格环比下降0.2%,最重要的肉禽价格环比回落0.6%,涨幅连续4个月回落。鲜菜价格也环比下降达3.4%,肉禽、鲜菜的同比涨幅显著回落,带动了食品涨幅的下降。
值得一提的是,商务部公布的11月第1周食品价格环比下降2.9%。对此国泰君安认为,预计11月CPI食品环比将下跌0.5%,而去年同期环比涨幅甚至达到了2%,因此食品同比涨幅将会有显著回落。此外,非食品价格涨幅将随着经济加速下滑进一步缩小。预测11月CPI同比涨幅为4.4%,其中食品环比为-0.5%,同比为9.2%;非食品环比为0.2%,同比为2.4%,维持2011年CPI前高后低走势的判断。
中信证券则指出,通胀在7月达到本轮顶点后,进入了下降通道。10月开始进入快速下降通道,预计未来通胀将快速回落。国内经济增速回落与大宗商品价格下降,导致非食品价格有所回落。预计食品价格在11月涨幅很小,如果天气不出意外变化,11月食品价格甚至可能环比下降。预计11月CPI为4.6%左右,四季度CPI将回落至4.8%左右,全年约5.5%。
货币政策渐见"松绑"
在3个月前,市场上几乎没人敢提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在1个月前,有人说,准备金率可能会在明年1季度正式下调;现在,有券商研究员表示,春节前就可能降。
这种态度上的转变来自几方面。首先也是最重要的,通胀出现拐点甚至回落速度超出预期,这使得央行将货币政策逐渐转向适度宽松有了政策空间;其次,央行首次提出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微调;再次,具有标杆意义的1年期央票利率罕见下降。从公开市场角度暗示存准率下调概率上升;最后,本周,作为首只自行招标发行的地方政府债券--上海地方债"热销",其发行利率与同期国债利率倒挂,暗示机构对政策放松的预期强烈。
11月16日,央行发布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与二季度相比,央行仍对物价情况十分重视,但却首次明确提出,把握好政策的力度和节奏,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微调。此外,央行还表示保持货币信贷总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适度增长,这也与此前"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基调有所不同。
预调微调背后,到底隐含着怎样的信息?对此,中投证券称,对于下阶段货币政策,央行总的基调未变,强调稳增长,对下阶段货币政策总的判断是"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可以看出,央行总基调仍为"稳健",但在政策执行上,在通胀回落趋势明确后,货币政策将着手平衡通胀与经济增长间的关系。目前更强调稳增长,对于政策工具,预计未来央行将主要依靠数量型政策工具进行市场调节。预期12月下调准备金率可能性增大,但降息或在2012年中期前后。
坦白讲,央行完全有使用数量型工具,特别是准备金率的可能,尤其是在1年期央票利率连续2周下行的情况下。据悉,本周央行在公开市场发行520亿元1年期央票,发行利率为3.4875%,较上周下降近8.58个基点。上周,央行发行的100亿元1年期央票利率下行1.07个基点。
传统意义上,一旦1年期央票利率连续下调,都被认为是可能降息的前兆,但这一次却有所不同。中金公司解读称,央票发行利率低于定存利率,并不表示央行会很快降息,相反央行通过降低市场利率使之低于法定利率,可促使居民资金从理财账户重新回流至存款账户,提高银行的存款增速,从而有助于增加银行的放贷能力。未来存在两种可能:第一,央行停发1年期央票,公开市场保持中性或小幅净回笼,等到12月下旬财政存款的投放;第二,央行为保持1年期央票利率不明显低于1年期定存利率,继续增加1年期央票的发行量,以此缓解中小银行流动性。
孙方红表示,1年期央票利率连续下调,是货币政策微调的一个表现形式,但这并不意味央行会迅速下调准备金率或者降息。主要因现在通胀预期还在,央行不敢贸然完全放松货币政策,否则可能引发通胀猛虎抬头。未来货币微调仍将集中在公开市场上,特别是央票利率调整。另外,11月~12月的新增信贷也将增加一些。A股方面,随着政策环境已改变很多,在明年1季度前大幅下行风险很小。但考虑到明年投资增速或下降,大盘仍有不确定性。
海通证券宏观研究员李宁认为,未来实体经济要感受到流动性,需要看到三点转变:首先,货币政策总体宽松,这就需要调低准备金率。但预计这一步要等到明年春节前;其次,企业库存增幅需要降低,预计今年年底、明年年初会发生;最后,房地产价格需要明显回落,销量需要反弹,这可能要等到明年第2~3季度。(每日经济新闻)
郭树清面临资本市场五大难题
资本市场面临的五大难题,新任证监会主席郭树清将如何解决?
A股市场似乎在以自己的特殊方式迎接新任中国证监会主席的到任。
此前长跌不起的沪指,在10月24日创下了2307点的近期低点后,便一路走高。至10月28日收盘,以一周内"五连阳"的走势创下了6.74%的年内最高周涨幅。10月29日,中央宣布了对郭树清的任命。
自2010年以来,中国股市在全球主要资本市场中表现欠佳。或许是饱受股市阴云的压抑,市场各方对郭树清冀望颇深。
在其任命宣布当天,便有10多位市场人士通过各种媒体渠道向新任证监会主席建言,为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献策。
记者在近日的采访中了解到,在诸多难题待解的A股市场,当前最受瞩目的问题包括了股市重融资轻回报、债市瘸腿、新股发行体制市场化改革不彻底、资本市场监管"外紧内松"以及退市制度"形同虚设"五大方面。
股市功能待纠偏
11月2日,证监会发审委一天连否3家公司IPO,这一行为被市场解读为郭树清上任后对新股发行严把关,开始"重质轻量"。
近两年来,A股市场IPO发审节奏加快,股市迅速扩容,"扩大直接融资比重"也成绩斐然。2010年,A股融资总额超过万亿,一跃成为全球第一大融资额股票市场,持续地大规模扩容使中国股票总市值跃居全球第二。
仍是2010年,全球最佳经济增长反映在A股走势上,却是最"熊"的姿态:A股全年跌幅排名全球第三,70%的A股投资者亏损。
在业内人士看来,这一问题折射出的是秉持了20年的"重融资、轻回报"的观念问题。
"去年A股在全球主要资本市场中最"熊"的表现,与其最"牛"的融资规模密不可分。"财经评论员曹中铭认为,融资不是股市唯一的功能,在A股融资功能被发挥到极致的同时,其投资功能遭到严重的扭曲。
而能否引领中国股市纠正这一"重融资、轻回报"的功能错位,如何培育和强化资本市场的投资功能,使投资功能和融资功能并重,让投资者真正分享到中国经济发展的成果,这是广大投资者对新任证监会主席的最大期待。
债市发展的希望
扩大直接融资比重,是当前中国资本发展中的首要责任。
反观中国资本市场,在股市和债市这两大直接融资渠道中,除却一个重融资、轻回报的股市外,剩下的就是一个还未充分发挥投融资功能、长年等待"救赎"的"短腿"债市。
郭树清的到任,让市场看到了债市发展的希望。
近年来一直担任建设银行董事长的郭树清,很少言及资本市场。但前述分析师却告诉记者,早在10年前,还在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任上的郭树清就曾撰文阐述债市发展。
这篇题为《影响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几个决定性因素》的论文发表于2002年。郭树清在文中指出,我国总储蓄率名列世界前茅,但是储蓄转化为投资的能力却处于落后国家的水平。而解决这一问题的措施之一就是发展和完善资本市场,特别是债券市场。
在当时,郭树清就指出,"近年来,我国股票市场发展较为迅速,但是债券市场却成为"短腿"。其中,国债在最近几年达到一定规模,公司债市场十分弱小,市政债或机构债市场则还没有起步。"
郭树清认为,公司债和市政债的发展如果说不比股票、国债更容易、更基础的话,至少也不会比后者更复杂、更尖端。
由此,他表示,在规范发展股票市场的同时,应鼓励发展债券市场,扩大公司债、机构债的发行规模,允许地方政府发行市政债。
随后,他还力陈发展债券市场的多方面积极影响,包括有利于实现融资渠道的多样化,充分利用闲置资源更好地促进投资增长,有利于促进股票市场的健康发展和银行体系的改革调整等。
"发达的债券市场可以与股票市场形成互相制约,并为股票价格形成机制的合理化提供基础。同时减轻银行贷款的压力,增加整个金融体系的透明度。"郭树清说。
对此,前述分析师向记者表示,如今郭树清执掌证监部门,希望"懂债市"的他在任期内能真正在推动中国债券市场发展方面有所作为。
发行制度完善
新股发行制度改革不彻底,新股定价暗箱操作,是当前资本市场面临的又一重要问题。
参与新股发行的市场各方在发行中的利益盘根错节,串通牟利现象由来已久。2009年新股发行体制改革以及2010年的第二阶段改革,还没有彻底解决这些问题。
"请让新股发行制度改得更彻底一些,别再"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首席研究员苏培科在10月29日发出的一封致郭树清主席的信件中这样说。
苏培科表示,现行的市场化新股发行,是利用投资者的赌性进行的完全脱离二级市场的"赌博化发股"。正是这种"赌博化发股"导致了"三高"发行,并导致突击入股、PE腐败等行为的发生。
由此,他认为,对于这种"赌博化发股"必须予以纠正。一方面是实行真正的市场化,将新股发行市盈率与二级市场市盈率挂钩,并不得超过二级市场市盈率的80%。另一方面,网下询价实行按报价申购,让报高价者对自己的报价行为承担责任。投资基金因为报高价导致出现投资损失的,应从基金公司管理费中抵减,不得损害基民利益。此外,严禁券商一边当股东一边担任保承机构,同时超募资金不纳入保荐承销费用的计提范围。
"只有从这些方面完善新股发行制度,才能实行真正的市场化发股。"苏培科表示。
市场监管考验
在郭树清10年前发表的论文中,还提到了应该尽快推出创业板。
如今,中国创业板市场已经度过了两周岁的生日。但不知现在的这个"创业板"的表现是不是符合郭树清十年前的期待。
在一些市场人士看来,被寄予厚望的创业板推出两年间,屡屡曝出业绩变脸的案例,让投资者倍感失望、困惑。
其实不仅是创业板,近年来上市后不久就出现业绩骤然下滑的公司不在少数,很多还伴随着上市公司高管不失时机地减持套现。
对此,市场人士建议,监管层应当出台更为严格和有效的监管措施,打击市场中的违法违规和不诚信行为。尤其是针对企业包装上市现象,应该动回真格,进行严打。
市场人士皮海洲建议,应当加强市场监管,加大对各种违法违规行为的打击力度,尤其是要加大对造假上市行为的打击力度。
"对造假严重的上市公司,应当实行退市处理。同时,上市公司不仅应该向投资者退还募资金额,而且还要承担投资者的投资损失。对于参与造假的保荐机构等中介机构及有关当事人,不仅没收其所得收入,而且一律吊销其执业资格。"皮海洲建议,中国还应当引入集体诉讼制度,以切实保护投资者利益。
退市制度期待
股市的优胜劣汰是其优化资源配置功能的根本体现。
在中国,虽然对企业上市的条件设定非常严苛,但监管部门对于已经上市企业的监管和处罚被指过于宽松,一些持批评态度者认为退市制度形同虚设。尤其当前投资风险最高的创业板板块,在创建之时应该配套的直接退市制度就没有到位,被称为制度的"先天不足"。
虽然在创业板推出后,监管层多次表态要完善包括主板、创业板、中小板市场在内的整个资本市场的退市机制,但至今,中国市场尚未迈出退市机制改革的步伐。
据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分析,一直以来,A股退市制度仅以"连续三年半亏损"作为唯一量化的标准,由于年度净利润易于被操纵,这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垃圾股的"报表重组"有些实质性亏损的上市公司经常借助利润操纵,恶意规避暂停上市和退市风险。其中,最典型的手法是"二一二"亏损法,即连续两年亏损后,突然整出一个几分钱的微利,然后再连续两年亏损,如此往复,便可以做到死不退市,甚至还可以逃避"暂停上市"的风险。
如此一来,退市制度便形同虚设了,股市淘汰机制也基本失效。
在董登新看来,退市制度失效所导致的垃圾股暴炒与过度投机只是问题之表,背后的实质性负面影响及危害更为巨大:垃圾股股价严重高估扭曲了整个股市的估值体系,进而抬高二级市场平均市盈率,推高一级市场新股发行市盈率,这是导致股市信号失真的根本原因之一。因此,必须尽快改革和完善退市制度,恢复股市的淘汰机制,震慑垃圾股的暴炒与过度投机。
在2011年年初召开的全国证券期货监管工作会议上,中国证监会前任主席尚福林就表示,要完善市场退市机制,提高市场效率,研究推出发行体制后续改革措施,加强市场化并购重组制度建设,规范和引导借壳上市。
这些制度改革愿望,落在了郭树清的身上。(财经国家周刊)
结构性个股机会能超越指数调整
上周上证指数终于没能触及上方2575士5点密集区,市场选择下行是必然的结果。此次下行应为进入4月之后的同级末跌段,其后虽还会有反复,但总体这一趋势将延续数周。策略上建议。我们认为,整个起于10月12日的上行结构,与2005年1月21日之后的走势有极大的可比性。尽管历史不断会重演,但又不会以简单的重复形式重演。
从外围市场看,左右全球资本市场的关键还是美元指数的涨跌。仅仅从美元指数的波动预期讲,我们认为其未来有再上85点的能力。当前国际经济环境令人担忧,欧美之争最终以欧元区事实崩溃为结束是可以预期的事。我们注意到近期美银与高盛减持中资银行股,进场接盘的却是中投公司与财政部的资金。这个动作与芝加哥市场人民币远期合约做空人民币,应该有一定的关联性。同时,我们注意到央行对于明年的经济预期偏于悲观,防范金融风险仍是重要的事项。事实上央行与财政部的动作,令人感觉是在准备一场保卫战,其核心目标就是保卫人民币的币值稳定。芝加哥人民币远期合约上的做空量很大,它是为在中国资产做套保的工具,如果中国的实物资产趋势是下行的,在合约上放空将能规避掉部分(或者全部)损失。由此,为了避免海外做空盘对人民币币值稳定构成伤害,国家不得不加入战团成为做多的对手盘。
从市场目前的走势看,我们上周预设的如2005年3月7日之后的走势已经如期实现。而这个结构在整个4月18日高点之后的波动结构中,更像是其同级末跌段。然而,如果要以2005年那段行情作对比,未来市场出现的情况可能要比看多者想象得更糟糕。在分析与制定策略时,如果是一个下行趋势,我们总是以更悲观的预期作为首要选项。因为,只有这样做预案,才可能使情况出现与预期一致时让损失减到最小。当然,任何分析都只是一种假设,我们也不希望我们的假设成真。但是,市场总是那么无情,它总是在与多数人的愿望作对。当多数人都预期市场要反转时,市场先生往往只会给出无情地痛击。
如果按我们预设的悲观结构模拟,未来市场是什么情况呢?我们可以推演一下。当此前力主做多的机构们,加仓预期反转而发现落空之后,在市场下跌的初期他们不会轻易认输出局。而2450点的收复与否,将是他们观察市场强弱的参照线,在此处必然还要进行一番挣扎。由此,我们猜想在11月15日高点下行推动的第I段下行推动结束后,必然还有一次向2450点反扑的多头反击,而此前看多的人们是很难改变他们的观念的,逢低加仓是惯性思维的必然反应。如此,只能使本已处于重仓状态的情况更为严重。当主跌段III来临时,会以有效跌破2450点心理防线而出现的一次全面溃退。如果此后市场再出现新低,必然会再度斩仓,而换由另一拨人进场抄低,其后结果依然不会太好,它至多只能维持市场两周左右的反弹,后一次抄底的人还可能再度杀出新低。此后进入春节长假期,仍然会有很多人为了规避长假风险而套现离场。
总体而言,我们认为在壬辰年立春之前,对市场都不要抱有太乐观的预期。如果仅以上证指数而言,这个市场仍然不具备走牛的条件。但是,任何问题都是相对而言的,尽管指数的波动本人把握得还是比较靠谱,但我也不得不承认,即使在这样的市场中,依然存在许多个股机会。而其集中表现在未来代表社会发展的产业群体中,这些个股可能在这次调整中已经不再创新低。未来的市场将越来越专业化,很多投资者可能不再适应这样的变化。结构性的部分个股的反复走强,将是未来整个市场的主基调。而我们注意到此次市场的反弹,流入的资金也明显偏重于成长股方向。因此,从另一个层面讲,此次的调整是好事,它将让人们更清楚地看明白,未来的市场方向到底指向哪里。假如你不以投机的心态看待它,那么无论指数涨跌,专注于这类的品种的操作,一定能通过交易抚平指数的波动,并充分享受它们的成长性。(上海证券报 莫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