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历史数据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看看金融影视剧

第一财经日报 2012-01-21 00:27:00

责编:群硕系统

“余于股坛数十载,未尝见一真正鸁者,智者应知此乃一处永无赢家之战场,取胜唯一法……‘及早离去’四字而矣!”20年后重温香港电视连续剧《大时代》,惊觉时转势移道不变,50年前的香港金融界对如今市场仍不乏启示警醒之意。

《大时代》:股坛永无赢家

 

“余于股坛数十载,未尝见一真正鸁者,智者应知此乃一处永无赢家之战场,取胜唯一法……‘及早离去’四字而矣!”

20年后重温香港电视连续剧《大时代》,惊觉时转势移道不变,50年前的香港金融界对如今市场仍不乏启示警醒之意。

《大时代》以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香港金融界为背景,那是个“鱼翅泡饭”的年代,人人享受“股市天天向上”的盛宴,出门吃顿简餐便饭都不忘在泡饭中加料鱼翅。虽然当时贪污盛行,但连菜场卖菜阿婆都说:“交点保护费算啥,只要股票天天涨就行了!”

牛市中,垃圾股也能被炒成凤凰。有家名为“世界天线”的小五金店竟被股民追捧成为“世界上所有的天线都是这家公司生产的”。剧中交易所副主席方进新不得不讲:“这样的公司都能上市?稍微懂点股票的人都知道这个股票就快完了!”相反,剧中企业家“韦康诚”(实指李嘉诚),因为不愿意分红配股给交易所的委员们,而无法上市融资收购黄埔行的货柜码头。所幸方进新出手相助,最终让香港地产界多出一位风云人物。

一样米养百样人,《大时代》中尽显投资百态。从60年代老一辈投资者到90年代少壮派投资者,股市滚滚风云,英雄浪花淘尽。

改革先驱:方进新,当时交易所高管中唯一的清官,其最大抱负乃是使有潜质的公司能上市融资,带动香港的经济。可惜当时大环境和他的命运没能给他机会拯救股灾及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

贪污高管:陈万贤,交易所、上市公司高管,擅长资本运作,制造金融风暴不顾股民死活。其为人腐败、贪婪,与当时和方进新一起争取交易所成立时的初衷背道而驰,他在交易所主席时带领下属委员不择手段敛财。

利益集团:龙成邦,香港总华探长,贪污集团首脑人物。黑白两道手拉手,欲借助股市壮大其资产。原来贪污资产已不计其数,但人心不足,未能抵御股市的诱惑,最终盲目做空,血本无归。

世外高人:剧中从业年数最长的股票界风云人物是叶天,因家遭惨变性情大变,看似疯癫,实则奇才。他最后传授方展博的《股市必胜法》,将佛家 “戒除贪嗔痴”的智慧融于股市生存之道。

私募基金:方展博血液中有其父方进新的遗传基因,再加得其恩师叶天真传。英雄不问出处,靠着自身努力,白手起家经历了一次次失败后最终成为出身民间的投资高手,后自组私募团队创造“大奇迹日”反转成为市场亮点。

超级大户:丁蟹,此人若是生在古代必是大侠,然此人乃无知无畏、一意孤行、心无旁骛的执念做空者,帮助其子丁孝蟹的黑帮社团上市公司“五蟹集团”集资及洗黑钱。

公募基金:陈滔滔,高学历国际投行海归背景,拥有强大研究团队,公募圈中的佼佼者。虽有众多光环护佑,但无视系统性风险的来临,在股灾之前不听方展博劝阻,最终资不抵债。

《大时代》是部成功学教材,方展博之所以最终能打败所有对手而取得成功,其父方进新和其师叶天的教导功不可没。方进新早年的训诫成为方展博的座右铭:“如果一个人的名字成为一种代号就代表成功”。

而在方展博人生最低谷时,恩师叶天又让其重燃斗志:“人一定要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才会成功”。数年之后,方展博凭着“天生我才必炒股”的信念,隐居台湾小渔村静心修炼进化自身,最终练成看涨不跌、看跌不涨的奇技。

全剧最精彩情节应属叶天在病床上口述的数百字《股市必胜法》。股神叶天传授给方展博这一终极秘诀,表面似通非通,难以理解,最终方展博凭电脑分析后得知其意,意思甚有警世意味:

“股市原意,乃让集资搜资有其地,社会向荣,人皆有赚。只可惜人性贪婪,耗尽心思,巧取豪夺,乐土成炼狱,血雨腥风,杀戮不息,无数人荡产倾家输性命,胜者则丧良知人格。余于股坛数十载,未尝见一真正?者,智者应知此乃一处永无赢家之战场,取胜唯一法……”

回想A股市场初建时,当年靠认购证赢得第一桶金的父辈们如不“及早离去”,如今还有几人存留?历史无往不复,这是一个从未遭遇的时代,在这个股市全面下跌、物价飞涨、欧债危机无休无止的当下,重温1992年的《大时代》,教会我们的是金融教科书上无法学到的。(方罗兰)

(作者是个人投资者)

《华尔街》:资本市场有捷径吗?

 

老盖葛(Gordon Gekko)面目扭曲,一拳又一拳灌在年轻的巴蒂(Paull Bud)的脸上、身上。盖葛满脸通红,嘴里念着:“我教会了你资本丛林的生存法则,然而你却毁了一切。”

巴蒂没有揩掉嘴角的红色液体,而是将绑在腰间的录音机取下,交给早已等候的警察,这个年轻人将自己的老师送入了监狱。

一位券商资管部门投资经理认为这是《华尔街》最震撼人心的一幕:“混迹市场的无奈和膨胀的未知感常让人喘不过气来。”

开一扇窗

1985年出生于皇后区的穷小子巴蒂,从纽约大学毕业后栖身于一家证券公司营业部。不过熬夜研究股票和勤奋地给客户打电话并没有让他的日子好过多少。巴蒂决心要找到打开资本市场的钥匙。

为了争取超级散户资本老手盖葛成为客户,巴蒂从福布斯上找到盖葛的生日,弄来了盖葛最喜爱的稀有雪茄,装扮成快递员闯进盖葛办公室,并将从父亲处得知的蓝星航空公司(Blue star Airline)最新的情报送到盖葛面前。没错,巴蒂的父亲是蓝星航空公司的飞机修理师和工会主席。

第一次见面,盖葛就表现出傲慢和固执:“常春藤的名校毕业生,多数比狗屎还不如。股票买卖这一行需要穷苦的聪明人,要够饥渴,还要冷血,有输有赢,但要一直奋战下去。若你需要朋友,就养条狗吧。”

对盖葛来说,巴蒂的执着和机警还远远不够,他需要一个可以信任的人提供真正赚钱的情报:“外面的人买股票是猜的,我可不会乱枪打鸟,我只做最有把握的事。”

从这里开始盖葛为巴蒂打开了一个完全不同于世俗规则的资本世界。巴蒂帮他跟踪对手,调查对方看中的股票,联络律师,拿到内幕消息。

于是,游戏原本设立了规则,但是若想要成为资本之王却必须将规则踩在脚底。这也是《华尔街》真正不同于其他影片的独特价值所在——向观众展示了一个生动的内幕交易场景。

巴蒂跟踪盖葛的对头怀曼(Wyman),得知了他要收购泰达纸业(Teldar Paper)的信息,于是盖葛抢在怀曼之前买入泰达纸业,大赚一笔。

这也是巴蒂最为辉煌的时段,他逐渐对内幕交易和恶意并购驾轻就熟,如愿从贫民区搬到了纽约最繁华的地方,如愿和心仪的女人相恋,如愿给父亲买了新衣裳。

宿命?

不过,一切来得快去得也快。

这部影片仍然有个悬而未决的命题:巴蒂选择了成功,抛弃了规则;但成功与道义冲突时,巴蒂选择了道义。是巴蒂一开始就走错路,还是成功与道义天然不能相容?

这种戏剧冲突虽然在美国人惯有的幽默中被淡化,却通过三个人物被硬生生地摆放出来。

首先是巴蒂,勇气十足的年轻人,聪明灵活,他驾驭规则,迅速在同事中崭露头角,原来冷眼的老板也把最好的办公室分配给他。而似乎一切都在掌握之中:“美国企业的法则似乎变成了,不适者生存。而我的看法是,你要不就做对,要不就是被消灭。”

老巴蒂,巴蒂的父亲,蓝星航空的飞机修理工和工会主席,邋遢、爱喝酒、古板。同时,他忠诚、可靠、平凡而努力地工作:“你看到的这个人,从不以皮夹厚薄来衡量成功”。老巴蒂几乎是道义和忠诚等基本价值观的化身。

还有一个整个影片中出现不超过5次的老头——卢。卢是巴蒂的同事,混迹华尔街多年,但是年近老衰仍然只是营业部的普通职员。卢从一出现就如预言家一般预测了巴蒂的失败:“瞧着吧,最终要完蛋。还是多研究股票基本面吧,价值投资才是王道。”

故事从蓝星航空开始,又由蓝星航空结束。这次巴蒂建议盖葛收购蓝星航空,通过降低员工工资,整改员工结构等一系列的措施,从公司中盈利。不过盖葛收购蓝星后的真实方案并非整改,而是要通过大幅裁员和削减业务来提高公司基本面,从而减持获利。

面对这个父亲工作了一辈子的公司,面对着那些多年以来和父亲一起工作的工友面临失业,巴蒂决定阻止盖葛。他联合盖葛的对手怀曼,通过怀曼收购了蓝星航空,让公司幸免于难。而盖葛也因为内幕交易入狱,巴蒂本身也被判有罪。

其实,与其说本片讲的是一个贪婪至死的故事,我倒宁愿去除那些传统基督教的道德判断。聪明的盖葛在资本角逐中找到一条捷径迅速通往财富,然而,捷径往往对应着超大的风险。一旦风险集中释放,逐利者也必当自食其果。

当巴蒂最后离开办公室的时候,卢跟他说的最后一句话是劝他遵循规则,不过这多少有点像大男人教孕妇生孩子,颇为有趣。(高谈)

(作者为本报记者)

《大而不倒》:错位的个人英雄主义

 

[ 这些诱发出金融危机的华尔街人士以及未能阻止危机爆发的政府官员,最后都摇身一变成为金融危机的白衣骑士 ]

2008年的金融危机某种意义上确实已是烟消云散,但一般的民众显然并不清楚危机中的细节。

危机之后,关于危机的书籍汗牛充栋,但显然都太过于专业深奥了。安德鲁·罗斯·索尔金所著《大而不倒》(Too Big to Fail)则是一本比较通俗的介绍当年金融危机的书籍。

但这本厚达600来页的书难免让人望而生畏,好在根据此书浓缩的98分钟的同名电影《大而不倒》给普通民众提供了一个认识那场危机的窗口。

电影的主线是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破产及其引发的金融动荡,进而美国政府进场展开拯救华尔街的行动,通过给各大银行注资的方式购入有毒资产。电影虽短,但情节上涉及到市场、政府、投资者等各个方面。

电影情节中充满着破产、谈判、拯救,人物心理则充斥着恐慌、焦虑以及愤怒。整部电影在背景音乐的衬托下显得节奏异常紧张,其中诸如金融市场暴跌以及拯救过程等片段会让你觉得惊心动魄。

从反映次贷危机尤其是拯救华尔街这一角度而言,这部电影无疑是不错的。但一部电影的优劣,情节上的安排是重要的,其所反映的基调或者说是价值立场更为重要。

个人英雄主义色彩一直是好莱坞电影中的主线,这一点在电影《大而不倒》中亦不能例外。这也是笔者看完电影最鲜明的感觉。

毫无疑问,我们都会仰尚英雄,但这部电影中的英雄主义基调笔者却是有点难以接受的。影片放大了决策的艰难和阻力,以及与时间赛跑的节奏感,或许也正因为此,当时的美国财长保尔森的个人英雄主义才得以凸显。

可以说保尔森于电影的角色和保尔森在自己的《峭壁边缘》一书中的角色颇为一致。整部电影在讲保尔森如何“挽狂澜于既倒”,他在电影中一直占据中心角色。

相比而言,电影中相当低调且冷静的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外表年轻内心强硬的当时的纽约联储主席盖特纳(后来接替保尔森成为美国财政部长)二人在戏中出现的频率相对低得多。

不仅如此,整部电影中的人物都是精英人士,鲜见平民色彩。电影开头,从贝尔斯登开始,雷曼兄弟、美林、摩根士丹利、美国国际集团、花旗、高盛、摩根大通等华尔街巨头的高管们陆续登台。随着危机的深入,保尔森、美联储主席伯南克、盖特纳等政府官员也相继登场。

人物精英化,显然也就无法指望电影基调平民化,更不用说批判了。

这些年来,华尔街题材的电影并不少,但基调平民化,乃至批判色彩很浓的电影并不少见,譬如《开水房》、《华尔街》等等。

所以熟悉这段金融危机的人看完电影会觉得有些很好笑,这些诱发出金融危机的华尔街人士以及未能阻止危机爆发的政府官员,最后都摇身一变成为金融危机的白衣骑士。

当然,或许我们不应该如此苛求这么一部电影,毕竟它是一部电影,而不是一部纪录片。

那么,鉴于此,读者们不妨去看看奥斯卡最佳纪录片《监守自盗》,虽然此部纪录片的民粹主义倾向也多受指责。可以说,这两部片子是互为补充的,不同的视角以及价值立场会让你对次贷危机的前因后果有个全面、客观的了解。(艾经纬) (作者为本报编辑)

《亲密敌人》:金融界人士不需要被同情

 

[ “你不要同情我,我毕业才三四年,一年就拿几百万的薪水,工作就应该没日没夜。” ]

中国版的《华尔街》、开创了中国商战题材电影的新天地、《杜拉拉升职记》的升级版——这些都是《亲密敌人》在上映之初的“号称”。真正看了之后发现该电影其实是拿着商战的瓶子装了爱情的酒,而且还是“老酒”。

徐静蕾自己说:“如果《杜拉拉升级记》是王子遇上公主,那么《亲密敌人》就是讲王子公主相爱之后的故事。” (这句话怎么这么耳熟啊,分明是别人说过的。)

不可否认的是,徐静蕾顶着才女头衔多年,多少还是有点聪明劲的。如果是纯粹的爱情片,观众多少有点腻了烦了,但若是加上金融背景、兼并收购题材,动不动来个“毒丸”计划,再安装个无间道式的卧底搅动局面,如此“惊心动魄”的局面绝对要比一般的爱情片看起来有趣多了。

影片设置的背景正是我们所知道的可以做空股票、金融工具多多的香港。电影一开始,就以快速剪辑的手法营造出了香港繁荣、快节奏、压力大的特色。职业女性们穿着职业装踩着高跟鞋快速地穿梭于高楼林立的楼宇,连业余活动都是追求速度的乒乓球。

影片大致情节为,Derek(黄立行)是一家投资银行的董事总经理(还是最年轻的呢),他服务的A公司即将针对B公司进行收购,而后者的财务顾问正是他的前女友Amy(徐静蕾)。半年前,相处七年的他们感情爆发危机,全情投入工作的Derek长期疏忽身边的Amy,“一年365天只有28天在一起,在一起时也天天工作打电话”,这让Amy难以接受,冲动下提出分手,更赌气跳槽到另一家投行。于是,再见面时,两位昔日情场恋人即将在职场上针锋相对,大打出手。

如果单从爱情这条主线来讲,我们对此似曾相识。无论在电视上还是电影中,总会有着一对分手的昔日情侣在某种场合下重遇,然后机缘巧合之下,两人又突然发现,原来“最合适的人其实就在身边”,于是就是个欢欢喜喜的大结局。

为了契合投行金领人士们“高端”的感觉,创作者可谓煞费苦心,而这也可以说是本片的主要看点之一。

首先两位主角的毕业的学校可都是“哈佛大学”。而且片子里的人进进出出讲的可都是一口流利的英语,尽管口音不算纯。他们做的交易当然不是小买卖,而是动辄以亿来计算的大生意,他们的一举一动时刻影响着股市开盘后到底是走高还是走低。

香港当然不算什么,男女主角一会在英国,一会在南非,一会又到了澳大利亚,旅游广告片式的美景真是让人眼界大开。当然,他们住的都是五星级酒店、吃的都是香槟红酒欧式大餐,车自然也是豪华跑车。

甚至当黄立行团队暂处下风,需要反思的时候,他们去的一家酒吧还专门有一个“面壁思过”专用的房间——该房间内简直就是个“冰窖”,四周是“冰天雪地”,于是他们披着厚厚的绒毛外套,看起来就像是几只笨重的棕熊一样坐在那里喝酒并聊着下一步对策。原来酒吧还可以有这样的设施,是不是有些酒一定要在零下几摄氏度喝起来才有感觉呢?

不得不说,为了突出“上流社会”的感觉,创作者的手法多少有点夸张。女主角在成都的家是个美式别墅花园,亲朋好友们打扮高雅款款而来,连见面都是拥抱这样的西方礼节。真让人吃惊,原来成都的国际化已经到了这样的程度了?

于是,有影评人这样评价这部电影:“一部专为投行人士度身定制的巨资广告片,一部粗略记录香港、成都、伦敦以及南非、澳洲风光的不及格旅行游记,一部由老套的分手和没有悬念的复合结局组成的电影,亮点是几个客串演员的表演。”

而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一段话来自于电影里一位投行人士(配角)讲的话:“你不要同情我,我毕业才三四年,一年就拿几百万的薪水,工作就应该没日没夜。”

说得一点没错!所以,在过去的2011年里,股市很糟债市也不好,公募亏损私募清盘,可是这些金融界人士仍然不需要被同情!(江怡曼)

(作者为本报记者)

《硅谷传奇》:不疯魔不成活

 

[ 乔布斯与盖茨的交锋从未终止,即便在乔布斯离世之后,只要Apple还在,微软就永远还有一个话题上的竞争对手 ]

据称比尔·盖茨和乔布斯在这一点上达到了难得的一致:就是封杀这部电影。

就电影本身来说,《硅谷传奇》并没有任何出彩之处。除了导演本人对乔布斯的个人欣赏溢于言表,把比尔·盖茨塑造成曹操一样的奸雄,其他部分就是一本流水账。

在电影中,乔布斯是一位富有创造力同时又“残暴”的领导者,表现在对产品疯狂的完美主义和对雇员毫不留情的奚落中。盖茨则是一位商业嗅觉敏锐同时善用谎言的商业模式大师。如果说他们有什么共同点,那就是一句毕加索的名言:“好的艺术家复制,天才艺术家偷窃。”他们的事业都是从盗窃当时的大公司的成果开始的,至少在影片里是这么体现的。

乔布斯的商业哲学是“通吃所有”,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乔布斯最初财富的积累来自于他独霸一方的魄力,而在PC体系的进攻下,Apple不但不开放Mac体系,反而陆续收回了数个Mac兼容机生产许可,这最终导致了今天PC体系领导世界。  

从盖茨方面说,他在单机时代就对历史发展的方向有非常准确的判断,在20多年前就提出每个人的桌面上都要有一台计算机的目标。盖茨的成功之处在于,他非常清楚一个人不可能永远都自己发明轮子,人们总是会站在前辈甚至同辈的肩膀上。

影片通篇都在进行着乔布斯和盖茨的对比,不管在商业方面还是在生活方面。生活上盖茨是一个“泡妞无能”的典型IT宅男,而乔布斯则是一位对自己亲生女儿不闻不问的“负心汉”(至少在很长一段时间上是如此)。

影片用几个牵强的笑话企图表现IT巨人们的生活。盖茨喜欢打扑克,喜欢开快车,甚至还会无厘头地大半夜开推土机把朋友的新轿车撞烂,这些可有可无的情节也许是为了说明盖茨也是一位偶尔大脑短路的正常人?乔布斯更绝,单是为自己不承认的女儿取名字就占用了本片十几分钟,也许想说明这位从小被亲生父母弃养的天才某种心理上的缺陷,但怎么看都有点让观众接受不能——情节确实够“流水”。

电影的叙述在1997年戛然而止,那是乔布斯再次成为苹果行政总裁的时间。而放眼科技界,互联网泡沫正处于酝酿期,科技股泡沫在2000年3月10日NASDAQ指数到达5132.52点的顶峰之后破灭,无数.com公司灰飞烟灭。当然对于《硅谷传奇》来说,这些都是后话。

从事业上说,1980年苹果公司上市,5年后随即进入世界500强,这是当时最快的纪录。而就在苹果进入世界500强的时候,微软推出Windows零售版,次年微软上市,公司市值5.02亿美元。之后两家公司一直诉讼不断,两个公司的创始人乔布斯和盖茨也可以说是亦敌亦友。

乔布斯成名在先,而比尔·盖茨的微软异军突起,最终将比尔·盖茨推向了世界首富的宝座。福布斯2011年度排行榜显示,乔布斯目前的净资产为83亿美元,而早在2007年,比尔·盖茨的身家已达580亿美元。

沃尔特·艾萨克森所著的《乔布斯传》中记录了乔布斯对盖茨的尖刻评价:“比尔基本上没有什么创造力,从来没有发明过任何东西。这也是为什么他觉得投身慈善行业比待在科技界更舒服的原因。他从不以剽窃他人想法为耻。”

而盖茨对乔布斯的评价是:“我俩共事30年,他对我说过不少好话,也对我抨击过不少次。作为竞争者,我们一直在互相鞭策。这对我没什么困扰。”

不管是电影还是现实,乔布斯与盖茨的交锋从未终止,即便在乔布斯离世之后,只要Apple还在,微软就永远还有一个话题上的竞争对手。(林建荣)(作者是本报记者)

《门外的野蛮人》:杠杆收购最牛案例

 

门外的野蛮人根据同名小说改编,完整展现当时华尔街最大的收购——1988年KKR(Kohlberg Kravis Roberts & Co. L.P.)收购RJR(雷诺兹-纳贝斯克)的来龙去脉。

原著由《华尔街日报》两个资深记者,通过大量采访还原RJR杠杆收购的全貌。其间,投资机构、律师、媒体、财经公关之间的博弈一览无余。

RJR的老板罗斯·约翰逊的说法:“知道在华尔街的生存之道吗?不按规则,不说实话,不给现金。”(Never obey the rules, never tell the truth, never pay cash.)

KKR这样的杠杆收购机构,如鹰一样精准寻找猎物,那些现金流稳定、有隐藏或者低估资产的企业是他们的最爱。

当时的RJR由生产奥利奥的食品部门和骆驼香烟的烟草部门构成。由于在一种新产品烟草的研制中失败,加上罗斯的浪费挥霍,公司经营陷入困境,股价一路下跌。

野蛮人进行杠杆收购的最终目的都是卖出,购入资产后,运用裁员、削减激励等措施,严格控制成本,从而在债务负担减少、市场估值提升或者经济周期良好时段,再次出售公司的股权获得暴利。(高谈)

《开水房》:金融传销骗局

 

这是一个金融传销的故事,传销的产品是空壳公司的未上市股权。

19岁的赛斯·戴维斯(Seth Davis)大学还没有毕业就退学并经营起地下赌场,但迫于做法官的父亲的压力,赛斯只好谋一份“正当职业”。最后赛斯找到的一份证券公司的“合法”工作终于让父亲稍为宽慰。

看上去赛斯扮演的是股票经纪的角色,他们寻找顾客,推荐股票,包括上市的或者是未上市的公司股票,并从中获取佣金。不过,赛斯很快发现,在这家不知名的券商里,大多数同事整天推荐股票,却没有任何一个人看过股票的上市说明书,或者是财务数据。

这家不知名的小券商通过兜售公司“内幕消息”获取远高于美国证监会规定佣金上限的收入。不过,问题是,这些内幕消息大多是子虚乌有。他们声称一家公司即将上市,说服顾客购买其原始股份;或者声称一家公司即将有重大利好消息,从而推荐它的股票。

而公司的从业人员根本不用对股票本身有任何了解,他们穿着光鲜,出入于各种高端会所,言语肯定、虚张声势。他们和营养品推销员的不同之处在于他们卖的只是一个符号,因为他们卖的只是上市圈钱的空壳公司。

赛斯终于掌握了销售的密码,不过在他越来越富有的同时,他的顾客却损失了大量的金钱。这个合法的金融骗局比起违法的地下赌场,谁更清白?(高谈)

《颠倒乾坤》:命运转换器

 

对富人最大的伤害就是让他变穷。

路易斯·温索普是个金融家,他在兰道夫-莫蒂默公爵兄弟公司里有着显赫的地位和优厚的待遇。黑人比利是个流浪汉,为了讨口饭吃,他装扮成残废军人沿街乞讨。

比利被警察追捕,情急中躲进了上等俱乐部,不巧撞见了路易斯·温索普,路易斯遂将其交给了警察。莫蒂默公爵兄弟目睹了此事的全过程,兄弟俩决定以美元打赌:如果条件成熟,比利也可以成为上等人,而温索普同样可沦落到最底层。接下来,莫蒂默兄弟想方设法将温索普搞臭,使他狼狈不堪,丢掉了工作和金钱,还进了监狱,而比利则被捧入上流社会。

戏剧性的转变把温索普和比利弄得莫名其妙,出尽洋相后才发现了事情的真相。最后,温索普和比利团结起来报复了莫蒂默兄弟。 (高谈)

《拜金一族》:房产销售的业绩竞赛

 

如果你喜欢快速尖锐的对白、紧凑到位的人物表演,那么请进。

看看演员阵容,你就会被吸引:在《教父》及《教父2》中扮演迈克·柯里昂的艾尔·帕西诺(Al Pacino),在《七宗罪》中扮演变态杀手约翰·窦的凯文·斯贝西(Kevin Spacey),在《楚门的世界》中饰演导演的埃德·哈里斯(Edward Allen Harris )……

故事背景是一家房地产中介公司,老板亚历克·鲍德温为了打开一蹶不振的分公司的销售局面,决定举行一场业绩竞赛。第一名可获凯迪拉克轿车,业绩最差者只得卷铺盖走路,众人无不施展浑身解数拉生意。

整个故事展开和情节变化完全围绕一群中年男人的对白展开,场景安排几乎简单到了极点:办公室、下着雨的街头和电话亭。极度简单的场景安排,让剧中富有张力的语言显得更为突出,一群男人在不停地说话,故事情节完全依靠人物语言得以延续。(高谈)

《创世纪》:香港地产风云录

 

各种职业题材几乎被香港人拍了一遍,而《创世纪》则是一部金融地产行业的变奏曲,以香港地产界风云变幻为背景,描述一段跨越两代的恩仇。

叶孝勤、叶孝礼两兄弟自内地偷渡来港,通过一个烂尾工程起步,组建小建筑公司,生意越做越顺,而矛盾也随之而来。叶孝礼不甘心只当小承建商,设计将兄弟叶孝勤逐出公司。随后叶孝礼不断发展壮大,成为香港地产巨子。叶孝勤被亲弟弟出卖,受到严重打击,一蹶不振,家道中落。

1989年,叶孝勤之子叶荣添27岁,经历了第17次创业失败。但他没有放弃,他从最底层做起,以极短时间了解整个建筑运作,随后叶荣添和两个死党许文彪、马自强组建公司并赚到第一桶金冲入地产界。

然而叶荣添的剑走偏锋让正直的许文彪不满,许文彪最终决定退出。叶荣添得到财力支持后如虎添翼。不过一次仇家报复让其亲生弟弟被打断双腿,叶荣添犹如当头棒喝,随即开始醒悟。而许文彪退出后本想找个清静的政府城市规划部门做事,却不料发现了城市规划部门的种种贪污陋行,其价值观开始沉沦。(高谈)

举报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