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要闻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金店工艺金条“点差”过大 购买容易卖出难——实物金买家“纠结”的投资历程

第一财经日报 2012-02-08 01:08:00

责编:群硕系统

设想有这样一种投资,你买一样商品上一秒钟需10块钱,下一秒钟卖回去就只有8块钱,除非这东西短期内连续大涨,否则买它的人只有两种选择:短期必亏或长期持有以待解套。最关键的是,你买的东西还只能去指定的地方变现才安全,这投资你还敢做吗?

设想有这样一种投资,你买一样商品上一秒钟需10块钱,下一秒钟卖回去就只有8块钱,除非这东西短期内连续大涨,否则买它的人只有两种选择:短期必亏或长期持有以待解套。最关键的是,你买的东西还只能去指定的地方变现才安全,这投资你还敢做吗?

还真有人做。春节的喜气已逐渐散去,消费者反映金店工艺金条“点差”过大,购买容易卖出难。张先生向《第一财经日报》记者提起一件不太愉快的事情,原来他去年在某大型商场金店里高价买的金条,现在似乎面临“变现难”的问题。“当时每克400元以上买的吧,现在不知道能卖多少?能不能卖回去?”他有些疑惑地说。当发现其展示的几根金条为工艺金之后,记者开始有些暗暗担心,因为类似的产品往往有较高的加工费用加在价格里,远比一般的裸金要贵,让店家高价回收显然不太可能。

再涨60元仅够“解套”

按照张先生所指的购金日期,他消费实物金的当日,上海黄金交易所现货黄金价格收盘在每克340多元,就是说那多出的每克60~70多元基本都是“工艺和品牌升水”。本报记者近期找到其当日购金的金店,该店家同类金条产品的标价为大约418元/克,但经过一再询问,该店表示,若要将原先购买的金条卖回给厂家,则是按上海黄金交易所上一交易日的黄金收盘价计算。该店还在门口摆了一个电子屏幕,说是为了方便客户查看价格。

值得注意的是,从2011年8月至今,内外盘金价都经历了数次大幅波动。国内的现货金价先是从去年8月初的每克约340~350元迅速拉升到9月初的接近400元,而后在接下来的20多天里疯狂跳水至320多元,去年11月中旬再次反弹至将近370元/克,12月末又跌回320元/克以下。今年至今,现货金价突然再次拉升到350元/克之上。算起来,张先生购金时的价格和如今相差不过几块钱,但按2月7日上海黄金交易所现货金价351元/克计算,若他昨日将金条卖回,每克亏60多元。

“那岂不是说,哪怕价格半年都不动,只要来你这里变现,200克金就亏12000元,1公斤居然亏6万?”记者以消费者的名义问店家。店家微笑回答:“这没有办法,回收是按裸金收的,这是制度,只算纯金的价格。而且你要知道,一般只要拿住了,是不会亏的,你看去年金价涨得很凶。”

去年金价的确涨得很凶,美盘COMEX黄金从2011年年初最低每盎司1300多美元涨至9月时的1900多美元,不断创造纪录高位,不满9个月涨幅逾45%。这店家不愿提的是,去年金价跌得也很凶,去年10月开始,金价开始“扶摇直下”,美期金主力最低跌至12月29日的每盎司1520多美元,只是近来一个多月才有所回升,昨日白天的电子盘价格也不过位于每盎司1720多美元。而据记者所知,2011年的金价上涨速度已是十年不遇,除非今后几年金价继续以去年前9个月的势头持续攀升,否则张先生这样的买家想必是要“套住了”。

“裸金为王”

虽然现在也有一些地下的黄金回收渠道,但若要保证交易的绝对安全,个人卖出工艺金似乎就只能通过拍卖或让原厂回收等有限的途径。而通过对周大福、老庙、老凤祥、亚一等一系列店面的观察,在裸金价格每克350多元的今天,多数店家工艺金条价格位于410元以上,甚至更高。

“有人买实物金,就是没有弄清黄金消费和黄金投资的关系,这绝不是一个概念。”兴业银行黄金分析师蒋舒表示,“从很多买方的心理看,他们一方面希望拿到的黄金产品样子要好看,另一方面又希望产品有投资、保值的功能,这其实没搞清楚消费和投资的区别。”

他指出,黄金厂家回收的是旧金,一旦回收,工艺金条的艺术价值就“清零”了,不论回收什么,都是要被熔掉的原料。就如同一本《资治通鉴》,即便它是用极名贵的纸张印刷的,但一旦运到旧品收购站,它的价格就急转直下。当然这只是一个极端的例子,且金条在回收时,其折旧已算是非常小了,只不过对期望借助它盈利的人来说,开始没有搞清究竟是按什么价格回收,以至于“价格没动照样亏”,消费者的心理落差非常大。

“那位先生的事情告诉我们一个教训,即若从投资而不是收藏的角度看,应把黄金的艺术性降到最低,尽量买‘工艺升水’低的产品,或直接交易裸金。”蒋舒表示。当然从现有的渠道看,除了在金店购买金条,其他很多渠道买卖黄金,个人投资者都不能“提金子回家”,而仅仅是为了赚取价差。如上海黄金交易所的黄金产品,有些产品即便允许个人交割,但却不能将拿到的黄金再卖回去。而各大商业银行提供的纸黄金交易,亦是不能提现。

有专家指出,只因不少传统中国人的心理,都喜欢拿到“真金白银”,这也是金店销售的一个优势,但很多消费者却缺少相关引导和教育,不敢参与非实物金的交易。单论投资黄金,其实看不看到金子本身并没有太大关系。蒋舒也说:“实际上也有不少黄金厂商只是把回收作为一个黄金消费的‘增值服务’,一些广告中也有模糊消费和投资概念的说法,在消费者购买时金店往往不说清楚何种价格回购。不说清楚其实是某种程度的不诚信,对行业的长期发展没有好处。”

世界黄金协会远东区董事总经理郑良豪

投资需求与金价上涨相互拉动

 

股市、楼市等传统投资项目的全线凋零不代表没有品种可做,作为硬通货和历史上曾经的货币,黄金显然是很多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的投资人的首选。“藏金于民”已经不只是一种口号,更是国民资产保值、防范通胀或通缩的关键步骤之一。如今很多三四线小城市的黄金需求已超过“北上广”等一线城市,这些需求从何而来?与此同时,如何保证内地黄金需求的不断增长?带着这些问题,《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龙年伊始采访了世界黄金协会远东区董事总经理郑良豪。

第一财经日报:能否简要回顾一下2011年金价的飙升,是什么推动了如此罕见的上涨?

郑良豪:去年7、8两个月金价大幅攀升,9月5日和9月6日则达到创纪录的1895美元/盎司(伦敦午盘定盘价),盘中交易的价格甚至更高。此后,黄金经历了一次深度调整,但尽管金价急剧回落,黄金的表现仍然优于大多数其他资产。

黄金价格上涨一方面是受到全球投资需求高涨的推动,另一方面也是拉动这一需求的原因之一。欧债危机继续恶化、美国债务评级下调、消费者和企业信心下降使市场深受打击。股票和信贷市场也遭殃及,而黄金则日益受宠,因为投资者认识到,黄金不仅具有降低风险和保护财富的独特属性,还能带来可观的投资回报。尤其在中东和亚洲市场,价格上涨强化了看涨预期,促使投资界上调了目标价格。

日报:之前有报告说,很多新的黄金需求发现于中国的小城市,但理论上这些地区的收入水平远不如“北上广”等地区,这些小城市的黄金需求从何而来?可否详细说明。

郑良豪:去年三季度中国的金饰需求就达到131吨,同比增长了13%,相当于460亿元人民币(比2010年第三季度的310亿元人民币增加了48%)。中国三、四线城市(小城市)是该需求增长的主要动力。由于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零售商纷纷增设销售网点,向需求能力不断增长的地方消费群体进军。该需求的增长也得益于不断提升的收入水平,这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附带结果。此外,去年国庆节之前,中国市场出现了需求旺盛现象,这是中国消费者的购物旺季,而去年9月的金价调整也进一步推动了这一需求趋势。

24K金饰是需求增长的最大受惠者,而18K金需求遭遇小幅下滑,因为不断上升的价格水平突出了足金的投资效益。然而,最近的金价起伏也可能导致需求停滞,因为消费者开始观望并等待金价的稳定。也有迹象表明2012年金饰需求可能开始下滑,因为市场很难维持最近的惊人增长速度。

日报:内地相当数量的黄金制品消费由金店的零售产生,像是老凤祥、亚一、周大福等。不过,由金店所卖的黄金产品往往比单纯的金子要贵很多,因为企业的加工费和其他成本也被计算在内。与纯金条相比,它们的收藏价值是否已经大于投资消费?

郑良豪:是的,随着近年来消费水平的普遍提升,以及黄金产品研发的多元化,黄金首饰以往投资保值的概念与效益几乎已被投资金条产品所替代。如今民众在购买24K千足金或足金首饰时,更倾向于针对特定的节庆、纪念日、赠礼或使用场合需求挑选适合的金饰,现在市场上有很多以特定节庆、场合为主题开发的纯金首饰如结婚、母亲节、情人节等金饰系列,目的就是彰显金饰作为人与人之间情感联系的信物,更值得长久珍藏与纪念的情感价值。

日报:金饰的消费似乎比金条之类的更为“纠结”。因为这类饰品的消费更像是奢侈品,就好像普通人不可能频繁地购买Chanel、爱马仕一样,这绝不同于你去超市“扫货”。既然这是一个不能频繁消费的东西,如何能保证内地黄金需求的不断增长?

郑良豪:首先,由政府改革引发的切实的社会经济巨变一直在加速推进,我们认为,中国的中产阶层将在未来数年间不断增长壮大,这一重要群体的可支配收入与储蓄习惯和迅速的城市化相互关联,这可能在未来十年间使中国的黄金需求量翻一番。根据《中国消费者时报》估计,到2015年,中国将有7500万户家庭年均收入超过4300美元,2005年,这一数据仅为1500万户。同样,家庭储蓄有望在同期内增长两倍。

其次,近期通胀预期和不断提升的收入水平都可能支持将黄金作为资产类型的投资,特别是中国消费者都有储蓄习惯,并且都指望通过黄金来保护他们的财富。最后,黄金在中国历史与文化悠远的发展轨迹当中始终扮演很重要的角色,或因世代的传承,或因黄金放诸四海皆准的价值,中国人甚至全世界华人都对于黄金有着强烈的情感偏好,正是如此强烈的偏好所产生的需求动能,创造了过去10年中国黄金市场辉煌的历史。

日报:除了昂贵之外,金饰还有个“不可消灭”的问题,比如一个戒指,很多人或许收藏到老,再过100年它还是个戒指,对一般老百姓而言,更新换代速度绝不同于换手机之类。所以在我们这样一个还不是十分富裕的国家,作为不是消耗品的金饰,如何保证人们的持续消费?

郑良豪:中国持续的经济扩张缓和了全球衰退的影响,但造成了中国房地产过热,政府已采取措施为楼市降温,而这又引起了人们对国内股市业绩的担忧。具体来说,中国房地产市场不断飞涨的价格在短期内形成了房地产泡沫风险,而市场流动性过剩更是加剧了这种情况。政府已出台各种法规来抑制房价,因此将大量可用资金推送到了其他领域。如此一来,中国的黄金需求随着金价一起快速上升,投资者也日益转向黄金投资领域,将之作为储蓄和投资多元化的手段。

金饰方面,收藏金饰等同于收藏情感,传承金饰等同于传承资产,相信现今内地民众自己或家庭里或多或少都有保存一些金饰,可能是父母或公婆送的结婚金饰,可能是小孩出生时收到的赠礼,也有可能是情人节的礼物。每一件金饰背后都充满了特殊纪念意义与情感画面,相信不到万不得已,民众是不会把那些金饰卖掉变现的。于是,这些金饰被收藏在家中某个隐秘的角落,直到某一天上一代将所有金饰交给下一代。这样的剧情画面在每一个中国老百姓家中不断上演着,周而复始、代代相承。金饰这种情感与资产双重价值的独特属性,实非其他所谓奢侈品或一般消耗品所能比拟的。

 

 

举报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