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A股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稳健”之殇

第一财经日报 2012-07-16 01:02:00

责编:群硕系统

“稳健”对于一家基金管理公司而言是多么的重要,但若在各项业务上均一味地“稳健”,则其活力就将大打折扣了。

这个世界许多美好的词汇,而一旦美好的词汇被加上一个“过度”的前缀,就变得不再那么美好。“稳健”对于一家基金管理公司而言是多么的重要,但若在各项业务上均一味地“稳健”,则其活力就将大打折扣了。

国泰基金的掉队,或许就是因为这个过度稳健。

国泰稳健文化溯源

不温不火,是业界对于国泰这家“老十家”基金公司的习惯性评价,当然也有偏激者称“不温不火是因为不思进取”。事实上,国泰基金的稳健文化似乎从它成立以来就已经深入骨髓了。

《第一财经日报》记者查阅资料发现,1998年国泰基金成立之时,由国泰证券、中国电力信托投资有限公司、上海爱建信托投资公司、浙江省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四家金融机构联合发起成立。有业内人士感慨,从一开始,国泰基金就是个“国企”。

上海市国资委对这家公司的影响在2003年公司的一笔股权转让上可见一斑。2004年,国泰君安证券将所持国泰基金19%的股权转让给上海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使得其股权结构变更为:上海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持股24%,国泰君安证券持股24%,爱建信托持股20%,上海仪电控股(集团)持股2%,其他股东持股30%。

2007年,国泰基金从“国企”摇身一变成为“央企”。当年10月份,国泰基金公告称,上海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国泰君安证券、爱建信托、上海仪电控股(集团)将其持有的本公司股权全部转让给中国建银投资有限责任公司。至此,中国建银投资持有国泰基金70%股权。2010年6月,国泰基金正式成为一家合资基金管理公司,但是长达十余年的国企、央企背景,已然让这种“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稳健文化”深入其骨髓。

另外,记者还发现,国泰基金是整个公募行业中股权变更频率较高的一家公司,但其领军人物却非常“稳定”。从第一任总经理陈勇胜调任董事长之后李春平的“国泰十年”,到2007年来自证监会的金旭接棒总经理一职,业内人士认为,这三位领军人物无不以稳健著称。

改革之路

稳健的好处是,国泰基金在过去15年间未曾出现过重大闪失或是大起大落,但现实却是已悄然掉队。摆在国泰基金面前的就是如何适度地改变这种所谓的稳健文化。

金旭接棒之后,国泰基金的改变还是让业内人士看到了一线曙光。在李春平时代就试图完成的国际化路线(曾尝试跟瑞银合作未果),终于在成功引入意大利忠利集团之后使国泰成功变身合资基金公司,迈向国际化。

“我们从来不盲目创新,我们只是把普通的事情做得更好。”金旭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公开表达对于传统稳健文化的认可态度,并明确表示这对于国泰基金是实用的。“如果非要说摒弃什么,我也认为可能以前大家自我超越的动力不足。所以我们需要一种文化的渐进式改革,事实上,三年来,我们的确有了变化。”

显然,金旭掌管下的国泰基金已经意识到了过去15年间这种深入骨髓的稳健文化的功与过。

“这个行业正处在野蛮生长的阶段,不开拓不进取就被甩在后面。如果你选择做这个行业的井底之蛙,你会窒息而死,没有生存空间。”用金旭的话来结束,我们都希望能看到国泰基金能在保持良好的稳健风格基础上散发出更多的“狼性”,毕竟残酷竞争的现实便是:一旦被甩得太远,就再也追不上了。

举报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