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历史数据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怀念宗师萨缪尔森

第一财经日报 2009-12-15 14:09:00

责编:群硕系统

CBN记者 王慧卿 宋冰   “一本伟大的教科书合上了最后一页。”作家吴晓波昨天在网上留言说。   13日,一代宗师、新古典综合派代表人物萨缪尔森在寓所与世长辞,享年94岁。他的经济学经典教科书发行上千万册,影响了整整几代人。   至此,20世纪三位“最主流”的经济学家均已作古:凯恩斯早在1946年就为二战后全球金融体系重建而耗尽心血、劳累抑郁而终,米尔顿·弗里德曼也在2006年辞世。   麻省理工学院(MIT)校长苏珊·霍克菲尔德13日在新闻发布会上说:萨缪尔森“改变了他接触的一切”。保罗·克鲁格曼在《纽约时报》网站即时撰写的博客中写道:“想要完整地描绘出萨缪尔森的伟大成就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萨缪尔森出身自由主义大本营的芝加哥大学,却大胆接受凯恩斯主义的国家干预思想,他试图弥合两者之间的裂痕,创造了至今仍是主流经济学典范的新古典综合学派。   “我认为萨缪尔森最大的贡献是,他把经济学变成了一套规范的演绎的体系。他正因此而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现代经济学成为一门科学,这个基础工作就是萨缪尔森做的。正是萨缪尔森所打下的基础,使现代经济学逐渐具备了很多科学的特征。”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张军在接受CBN采访时表示。   经典教材   萨缪尔森最为人熟知的,是他的经典教科书《经济学》。目前市面上形形色色的经济学教科书,基本都以萨翁的书为模本——将经济学分为微观和宏观两部分。   在中国的大学里,萨缪尔森的《经济学》也是每个学习经济学的学生的必读书目。这本教材每隔两年更新一版,至今已发行至第19版,被翻译成40余种语言,销量超过上千万册。   当年看到这本教科书时,美国经济学家、新制度学派领军人物约翰·肯尼斯·加尔布雷思大为感慨,下一代人将会跟随萨缪尔森学习经济学。这句话迄今仍未过时。   “这是部杰出的著作,清晰流畅又平易近人,充满洞察力却又完全没有任何傲慢。他关于投机和货币政策的见解尤其令人印象深刻:这些理论与很多仅仅在前几年教授的理论背道而驰,然而却能够完全适用于当前的危机。”克鲁格曼写道。   萨缪尔森写这本书的动机,倒令人忍俊不禁。二战期间,萨缪尔森在MIT的辐射实验室工作,研发追踪飞行器的电脑,并作为战时生产委员会的顾问。战后,他恢复教书,并且与妻子马里恩·克劳福德(Marion Crawford)开始正常的家庭生活。当马里恩第四次怀孕后,她生下了三胞胎,都是儿子。这让萨缪尔森家庭中的孩子数目翻了个倍。   很快,他们发现,每周送去洗衣房的尿片就有350片之多。萨缪尔森的朋友们建议他写书增收。他决定写一本经济学教科书,但是这本书必须不会对学生产生压迫感,也不要太复杂。而且他想要以少有人真正理解的凯恩斯革命为书的中心。   萨缪尔森说,他是“累死累活”地写这本书的。他在书中运用了详细的图表、彩色图案以及幽默。《商业周刊》曾评价道,这本书对“给全世界一种统一的经济语言大有帮助”。的确,后世的众多教科书也学着萨缪尔森的书加入许多幽默段子,包括目前炙手可热的曼昆版经济学教科书。   “背叛师门”   萨缪尔森1915年5月15日出生于美国印第安纳州的加里城,其父为药剂师弗兰克·萨缪尔森。一战后,萨缪尔森一家移居到芝加哥。萨缪尔森进入海德公园高中读书,并开始研究股市。上世纪20年代股市繁荣期,他甚至曾经帮助自己的代数老师选股票。   离开海德公园高中后,16岁的他进入芝加哥大学。“1932年1月2日,我作为经济学家重生了。”萨缪尔森表示。   那天,他听了进入大学后第一场关于托马斯·马尔萨斯(研究贫困与人口增长的18世纪英国经济学家)的演讲,于是他开始研习经济学课程。   芝加哥大学是上世纪最著名的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的根据地。然而,萨缪尔森对芝加哥大学经济学教学的评价是“精神分裂式的”。当时美国正处在大萧条当中。萨缪尔森回忆说,经济周期理论的课一直在讨论失业,而经济理论课则根本不提失业。的确,在古典经济学中,均衡状态即是就业。   “当时存在的细节并不受到关注,”萨缪尔森回忆道,“然而大多数时候,倒闭的消息都充斥在我们周围。如果你住在芝加哥中产阶级聚居的街区,那就每天都有大人和孩子敲门问,‘我们快饿死了,给个土豆好吗?’”   1935年从芝加哥大学毕业后,萨缪尔森来到哈佛继续学业。作为芝加哥大学的学生,萨缪尔森最初非常抵触凯恩斯。“我最反对的是,存在均衡状态的失业。”萨缪尔森说,这说明一定程度的失业是无法消除的。   最终,他的思想出现了转变。“既然有种理论让我能够理解罗斯福新政在1933年到1937年之间的作为,为什么我要拒绝?”   尽管萨缪尔森不足40岁就赢得了约翰·贝茨·克拉克奖(有“小诺贝尔经济学奖”之称,奖励年轻的美国经济学家),而且已经开始具有国际声誉,但是,1940年哈佛只给了他一个讲师的位置。一个月后,MIT邀请萨缪尔森去担任副教授。   此后,萨缪尔森发现拥有了极大空间,才思喷涌,学术创作一发不可收拾。   “绝大多
举报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