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产经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熙可:打造农业全产业链

第一财经日报 2012-09-28 13:30:00

责编:群硕系统

世界上哪个国家、哪个行业,有两亿两千万的“玩家”参与其中?答案就是中国的农业。

世界上哪个国家、哪个行业,有两亿两千万的“玩家”参与其中?

答案就是中国的农业。

两亿两千万中国农户的参与,使农业竞争环境显得无序而激烈。而提起农业,人们往往联想到的是贫穷、落后、散乱等词汇。

中国农业该如何走出小农经济残余的阴影?又该如何提升自身的竞争力与吸引力呢?

“农业本身是一条产业链,但这条产业链不跟整个食品产业链接起来,包括商业、农工商贸业研,在激烈的竞争中是比较脆弱的,而单农业去做农产品、农副产品的销售也会存在偏差。”熙可集团创始人兼CEO朱演铭在接受CBN专访时表示。

专注打造全产业链

从水果罐头起家,到如今以食品、农业、全供应链整合管理为主营业务的跨国集团公司,在朱演铭二十多年的商业生涯中,对打造全产业链的坚持从未改变。

虽然水果罐头业务被认为是夕阳产业,可朱演铭将它放在农产品食品产业链中,与食品、服务产业链整合起来,并以农副产品和食品的全产业链为母链,最终培育出了中国最大的酸性水果出口加工商——熙可生产的加工柑橘塑料杯产品占据了美国45%的市场份额。

朱演铭认为,在企业发展和投资的过程中,在自己的领域中进行相邻扩张是非常重要的。所谓相邻扩张,就是指在自己的领域中投资,尽量延长自己的产业链。

“曾经有不少的人来找我投资手机支付或者新能源,这可能是很好很热门的东西,但跟我没有关系。”说到投资领域,朱演铭有自己的坚持,他说,投资本行业都有风险,何况不熟悉的领域。“现在竞争越来越激烈,一定要集中精力打造熟悉的领域。”

根据多年经验,熙可的重要投资原则之一,就是一定会在自己所处的产业链上进行投资。例如投资为熙可种植水果的果园,投资生产熙可需要的原料的工厂等,这些企业在熙可的产业链上各司其职,与其主营业务有很强的关联性。

市场要什么我种什么

值得注意的是,熙可的全产业链,其开端并不在农产品,而是市场。

“我种的每一颗果树上将来采收的每一个水果,如果能在种以前就已经卖掉了,那才算真正做到了整合产业链。”朱演铭说,“不是农民种什么我要什么,而是市场要什么我种什么,要有的放矢地做农业。”

企业成功的因素有很多,但成功的第一步,一定是准确把握了消费者的需求。

在朱演铭看来,打造农业的全产业链,需要考虑两个层面的因素:

其一,单农业的的立足点在于好的品种。好的品种才能提供增值的差异化,使产品与众不同,为消费者带来更多利益。并且产品不能光在田头种,要考虑到销售,必须种消费者喜欢、需要的产品。

举例来说,蓝莓有上百种,不同品种决定了能否在市场上获得成功。蓝莓的香度、糖酸比、保质期等重要参数都与品种有关。“品种没找对,做的就是大路货,怎么让消费者接受,觉得比其他蓝莓更有价值?”

其二,农产品、农副产品要能深加工,加工成更方便消费者食用的一种食品。“比如蓝莓是一种农产品,我可以把它做成蓝莓汁,或者从中提炼花青素。”

一款成功的产品,往往是在消费者未被发现的需求上做出来的。而且今天企业的成功,取决于昨天消费者的需求,明天的成功才取决于今天消费者的需求。“所以要把握好当下,要懂得你的消费者有什么需求,才会研发出产品来。我看到你没看到,你就输了。”朱演铭总结道。

突破口是科技创新

如果为中国农业画一幅速写,普通人想到的或许就是农民伯伯头顶烈日,佝偻着身躯,在田间挥洒汗水。

然而,在朱演铭看来,农业并不是农民做的事。“农民那是在地里种植。”朱演铭说,“农业是一个行业,行业就要工业化,如果做不到何谈农业。”

要想做到产业化、现代化,就必须依靠科技引领规模化的农业大生产。

中国的农业,尤其是水果产业,得益于低廉的劳动力成本,还拥有较为广阔的前景。由于水果目前无法实现机械化采摘,采摘的人力成本是水果中最大的成本。

但这样的农业,并不具备可持续的发展潜力与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散、乱、小,源头难以控制,也是食品安全问题频出的主要原因之一。

朱演铭认为,其中最需要科技的就是亩产的提高,而提高亩产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亩产要靠高科技,而在不牺牲食品安全的大前提下提高亩产,更需要科技,食品安全本身也需要科技。”

举例来说,说起罐头,很多消费者就会想到,玻璃瓶、马口铁罐里用糖水泡着不知加了多少防腐剂的水果、肉食。不过在熙可,这样的想法过时了。

熙可独有的技术使水果在塑料杯中能保存12-18个月,并且保证不添加任何防腐剂和添加剂。同时,每个塑料杯上的条码追溯系统可准确找出每瓶塑料杯产品所属地、种植人、肥料、农药等信息,最大程度保证了产品的安全。

推动这场罐头革命的是熙可对科技创新的投入。朱演铭说,放眼中国农业未来,突破口也一定是科技创新。

举报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