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创始人任正非,中国最神秘的老总。与此矛盾的是,华为的傲人成绩总让聚光灯兴奋、悸动。
外界认识任正非的手段,是任正非个人所写的文章,针对华为的各种讲话,华为员工的零星片语,乃至华为的发展轨迹。
于是,华为即任正非,任正非即华为。
任正非留给媒介可刊登的照片屈指可数,鲜见的几张正面照,多数胸佩红花,没有刻意摆过pose。或许也就是因为抓拍而自然,“脸上沟壑纵横、两鬓微白、双眼饱含忧患”这几个对任正非常用的描述词汇,在这些照片里则显为常态。
没有媒体人正式采访过任正非,这种对媒体的规避流传成了“段子”:2004年CCTV的年度经济人物已经内定为任正非,但任正非得知这个消息时却勃然大怒,硬是派了一个华为高层去公关,目的就是把自己撤下来。在华为内部,“不能对媒体谈任总”,是一项严格的纪律要求。
任正非渴望低调,而华为却“树大招风”。这个1988年以2万元资金和6名员工起步的企业,以惊人的速度扩张,在2009年跻身为仅次于爱立信的全球第二大设备制造商。作为华为的创始人以及现任总裁,任正非上过《时代》,上过《福布斯》,其大名与华为一起在世界都很响亮。但任正非不对媒体开口,华为企业不上市,外界的好奇堆积成山却不得其所,流言四起却难有所终。
这种低调,任正非曾经解释过:“我为什么不见媒体,我有自知之明,见媒体说什么,说好恐怕言过其实;说不好别人又不相信,甚至还认为虚伪,只好不见为好。因此,我才耐得住寂寞,甘于平淡。我知道自己的缺点并不比优点少,并不是所谓的刻意低调。”
44岁才创立华为,忍受过饥饿,经历过“文革”,当过兵入过伍,现年已经68岁的任正非,或许是因为走过的路太长,迈过的坎太多,其言其行都有时代的影子。父亲在“文革”时期接受审查,使得粉碎“四人帮”以前,任正非在部队中从未获得嘉奖,“我已习惯了我们不应得奖的平静生活,这也是我今天不争荣誉的心理素质培养。”
在华为向海外不断开疆拓土的进程中,猜忌之词从未停止。任正非曾经的军人身份,加上从不接受媒体采访的习惯,被海外解释为华为具有军方背景。2007年华为希望收购美国3COM公司,最终被美国国会以国家安全为由拒绝。尽管2010年,华为在发布其2009年年报中首次阐述了其股份结构,任正非仅持有华为1.42%的股份,无任何政府持有股份,但此后的情况也不见乐观。2012年,澳大利亚政府以担心国家安全为由,禁止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对数十亿澳元的全国宽带网设备项目进行投标。
创建华为之后,危机意识一直伴随在任正非左右,“活下去”是他口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
敏锐的嗅觉、奋不顾身的精神以及群体奋斗的意识,这是任正非“发展中的企业就是一只狼”的三大特征。华为的每个部门都要有狼狈组织计划,既要有进攻性的狼,又要有精于算计的狈,就是任正非推行的“狼狈组合”。
华为的狼生猛且积极。曾经因发展繁荣并称为“巨大中华”之一的巨龙公司,其一名老员工记得,在巨龙公司搬迁时,华为人蜂拥而至帮巨龙员工干活。彼时巨龙强而华为弱,华为以搬运为幌子,实为有意创造了解巨龙产品的机会。
军人出身的任正非,做事雷厉狠绝,且贯彻一致。其内部讲话充满了军队的作战式语言,华为内部召开大会时,经常会号召大家唱《团结就是力量》《解放军进行曲》,华为文化也是一种“战争文化”。尽管任正非在华为持股极少,但华为上下,仍以任正非为绝对精神领袖。
为了公司利益,2007年任正非带头,带领所有华为工作超过8年以上的员工提交辞职申请,再竞争上岗。寒冬危机,任正非主张公司采取自动降薪原则。他的言语中从不带有讨好和宠溺。“我们也不能把员工培养成贪得无厌的群众。我们要向员工的太平意识宣战。不管公司经济上能否实现,这都反映了员工的太平意识,这种太平意识必须长期受到打击,否则公司就会开始迈向没落。”
任正非2009年的再度呼唤,表明华为的体制改革至今仍然未能理顺。经历过中国股市的过山车式狂欢,任正非认为“股票纯粹是不务正业”,曾经对一位人大教授讲到,不让华为上市,期限是“永远”。2002年,摩根斯坦利首席经济学家罗奇率投资团队到华为,任正非连面都不露。
但近年来任正非对于华为不上市的坚持也有所松懈。上市对于中国企业来讲,也可借机理顺企业的治理结构。
而一旦上市,任正非的股份太低,将会失去对华为的控制权。
前两年,华为接班人风波传得沸沸扬扬,尽管任正非出面予以否认,但在目前未上市的华为中,任正非仍具有绝对权威。接班人如何确定仍尚未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