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5月,一名记者在富士康门外走了一圈,写了一篇“血汗工厂”的报道。富士康开始为外人所关注。
2010年5月26日,因发生第11起员工跳楼事件,富士康龙华科技园区第一次向媒体打开大门。200多名中外记者涌进了工厂,在这座城中之城,他们以惊诧的目光审视这个矗立在眼前的企业巨人。大家发现,除了“血汗工厂”和“跳楼事件”,国内媒体几乎没有一篇关于富士康企业和经营的完整报道。大家有些迟疑和茫然:
在全球拥有百万员工的富士康到底是一家怎样的企业?
《华尔街日报》的报道写道:“深圳郊外,穿过一个有门卫看守的大门,便进入了一家工厂,其规模之大可跻身世界前列。在几十座厂房中,苹果公司的iPod和iPhone、惠普公司的个人电脑、摩托罗拉的移动电话以及任天堂的视频游戏机Wii,这些人们耳熟能详的科技产品正被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来。”
富士康西大门是专门通行货柜车的,每天有上千辆货柜车从这里开出,门口就是海关检验,出了门开往码头的路上也有GPS监控。每天有1亿美元的货物从这里运出。2009年,从龙华园区出口的货物价值超过300亿美元,整个富士康公司的出口总额为610亿美元,占到全国出口总额的3.9%,也令富士康多年占据全国出口企业第一名的位置。
早在1996年,就有产业界人士这样惊讶地描述富士康的龙华厂:“只要在厂房头的一端投入原料,比如说最先投入的是成卷的‘冷轧钢板’,在厂房尾的那一端,产出的就是装箱的‘准系统’,直接装上货柜车后,就可以运往香港或是盐田深水港,送往戴尔电脑全球的组装中心。”
有人从富士康龙华科技园出来后描述说:“一层楼生产连接器,一层楼生产主机板,一层楼生产机壳,一层楼组装,一台台电脑从流水线上下来,直接装到停在楼外码头的大货柜车上运走,连仓库都没有。在一栋楼里,复杂的电脑产品就能生产出来并被运走。”
对于富士康龙华科技园在全球电脑制造业中的地位,IBM某位副总裁在2002年就说过这样一句名言:“深圳到香港的公路如果塞车,全球PC市场就会缺货。”
2000年富士康开始手机代工,2001年开始电脑主机板代工,2003年进入光通信和镁合金业务,2005年进入汽车电子业务,2006年进入数码相机业务。至此,富士康的6C产业布局初步完成:电脑(computer)、手机(communication)、消费电子(consumer electronics)和汽车(car)、渠道(channel)、数字内容(content)。
2009年,医疗设备成为富士康涉足产业中的第7个“C”。富士康的整个7C产业拥有强大的电子零组件的支撑。连接器、电脑机壳占到全球市场份额的60%以上,除手机之外,其生产的产品均在全球市场拥有35%以上的占有率。
1996年,富士康的销售收入刚过20亿元,联想、海尔、长虹、华为、TCL、康佳等企业的规模都比富士康大。但1996年后,富士康销售额以50%的复合增长率高速攀升。到2004年,全年营收突破1400亿元人民币,首次超越全球代工第一厂美国伟创力,一跃成为EMS(电子制造服务)领域全球一哥。2005年,富士康营收超过了韩国的主要竞争对手,全球500强排名第206位。2006年,富士康销售收入为4125亿元人民币,全球500强中排名第154位。2007年,富士康销售收入相比2006年增长30%,2008年虽因全球经济危机增长有所放缓,但也达到了22%,2009年又恢复到了30%的增长率。
但,如果我们将富士康简单等同于代工、等同于廉价劳动力、等同于流水线,就无异于盲人摸象。如果从空间、产业领域来勾勒富士康版图,就能发现,在代工流水线之外,富士康还同时在零售渠道、电子商务、物流等上下游狂飙突进,涉足太阳能、环保、生物医疗、新一代移动通信等领域。
虽然郭台铭对外表态不做房地产,但富士康早已拥有地产业务平台,而且已经成为一个隐形地产巨头。伴随着生产线的内迁,富士康逐渐拥有了大陆最大体量的工业用地,这一事实长久以来并不引人注目。这些土地往往无须经过“招拍挂”程序,低价拿下,还可以和工业园项目捆绑住宅、商业地产的方式进行商业运作。
一个真实的富士康,多面到我们可能都未曾想象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