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历史数据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手工鞋匠的传承

第一财经日报 2012-11-02 01:14:00

责编:群硕系统

“制作一双意大利皮鞋,最难的部分在于明线的缝制,因为针脚很小,但又必须整齐牢固。”

“当鞋子合适的时候,脚被忘却了。”印度哲人奥修曾在其所著的《当鞋子合脚时》中如此写道。显然,唯有鞋子与脚达成舒适的默契时,脚才得到了真正的自由,这正是鞋子的价值,而手工艺正是赋予这种价值的必然途径。

谁也不知道世上第一双鞋是在什么时候出自何人之手,但是只要翻阅一下长达数百年之久的制鞋历史,你会在其中发现一个群体贯穿始终,他们就是意大利人。自从500年前,亚平宁半岛的鞋匠开始尝试用各种皮革包在脚上的时候,鞋子就与这个国家的命运密不可分,一如意大利的靴形国土。

“在古代,意大利半岛的居民就是闻名遐迩的皮革匠,所以最早的手工制鞋的作坊也出现在意大利。几百年了,这种传统的制鞋工艺一直传了下来。现在,意大利有60%的制鞋厂仍然在坚持使用手工或者半手工的方式做鞋。”迪亚哥·洛塞提是意大利制鞋协会副主席和意大利制鞋品牌Fratelli Rossetti现任公司总裁,他总是强调手工艺与家族传承。“手工制鞋不仅仅是由人来做机器的工作,也不仅仅是更精致一些。机械化的产物永远只是达到某个标准,而手工追求的是完美。”

目前,马尔凯、托斯卡纳、威内托、坎帕尼亚四个大区代表着意大利的制鞋实力,单是马尔凯大区的制鞋企业数就超过了全意大利的四分之一,且雇佣了全意26.4%的制鞋工人。

上世纪60年代的十年,是意大利经济稳健的十年,很多制鞋企业在这段时间得到发展壮大。其中发展最明显的就是马尔凯大区的费尔马诺,几乎全部农民都放弃养牛改行成了鞋匠。

“当时很多制鞋企业开始把重心转移到款式的设计与研发。”迪亚哥告诉记者,在那个大规模批量生产盛行的年代,制鞋业出现了新的思潮,大量全新的款式在这个时代出现。Fratelli Rossetti自1961年起,开始在产品中融入更多创意,并将独具特色的配饰与材料引入到生产中。公司当时对软皮便鞋产生了浓厚兴趣,这种鞋穿着起来轻松舒适,早期的一款带有蝴蝶结的被称为“Yacht”,最初是由家族从美国引进。

现在“人脚一双”的流苏鞋、无袜裸穿男装鞋、男式风格女鞋,也由这个品牌率先推出。包括这些在内的300余款鞋,目前正在首次来到上海的鞋履博物馆上展示。

然而,经历半个世纪,这场鞋匠热潮已然不复当年盛景。据意大利国家制鞋协会的统计,1994~2003年共有1300家制鞋企业倒闭。直到2007年,在持续5年的下滑之后,才有止跌回暖的迹象。

持续的不景气一度让ANCI焦头烂额,在这场价格战面前,手工艺制鞋的高成本成为一把双刃剑,让不少制鞋企业难以承受。先是皮料的选择与处理、尺寸的测量及鞋楦的制作,再经过黏合、缝纫、修正、调整等复杂工序,最后经过手工打磨上光,经过多重严谨复杂的制作步骤,一双意大利鞋才算完成。

而鞋匠日复一日的枯燥生活对于意大利年轻人而言不再具有吸引力。凭借手工艺日趋发展的意大利制鞋业不得不面对手工艺鞋匠的青黄不接。

“我在一个有传承使命感的制鞋工匠家族成长,从小就被告知必须学好手艺接替父亲的位置。但如果不是因为这个原因,野心勃勃的年轻人很难会对刺鼻的制鞋车间抱有兴趣——主动选择做鞋匠的人已经越来越少了。”Sutor Mantellassi的第三代总制鞋师科伦波(Colombo)表达了自己的忧虑。他告诉记者,手工艺鞋匠培训的长时间付出也是对年轻人的一道考验。在进入工厂前,一个学徒往往需要经历两年左右的培训才能开始实习。毕业后,才进入工厂实习。科伦波透露,制作一双意大利皮鞋,最难的部分在于明线的缝制,因为针脚很小,但又必须非常整齐牢固,而要达到他的要求,学徒起码需要两到三年的工厂工作经验。

对此现象,迪亚哥也表示赞同,为了持续提供新生力量,企业正在积极地与培训学校开展合作,让年轻鞋匠从简单的环节开始入手,获得更充分的时间学习复杂的制鞋工艺。“对于这些新生代的鞋匠,制鞋业应该给予他们更多耐心和时间。”迪亚哥说,“因为这不仅仅是关于当下,更关乎未来。每一代鞋匠都是传承意大利手工艺的重要一环。”

举报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