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历史数据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镇管社区:从村支书到居委会书记

一财网 2012-11-06 01:09:00

责编:群硕系统

当了20年的村支书后,张健康在自己54岁的时候换岗了,变成了永泰一居居委会的书记,对他来说,刚开始的时候还真是不习惯。

当了20年的村支书后,张健康在自己54岁的时候换岗了,变成了永泰一居居委会的书记,对他来说,刚开始的时候还真是不习惯。

位于上海市浦东新区三林镇的东林村,曾经是张健康生活了几十年的地方,由于世博场馆的动迁,这里成了安置地,2006年撤村,他的村书记生涯就此结束。2007年3月,他转岗到了永泰一居居委会担任书记。

从2007年至今的5年里,张健康一点点适应着新的岗位,体验着由于城市化所引发的“镇管社区”的试点。

快速推进的城市化

张健康岗位和角色转换的背后,是整个三林镇城市化的快速推进。

三林镇位于浦东西部,是上海重要的人口导入区。全镇面积3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8万人,其中12万户籍人口,26万外来流动人口,是浦东乃至上海全市流动人口数量最多、密集度较高的一个镇。

三林镇副镇长朱慧平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解释说,因为住宅建设、经适房基地建设以及世博场馆动迁,导致该镇近些年人口飞速导入。比如世博家园动迁,导入了4万人口,正在入住的懿德经适房基地,会导入8万人口。“过去5年中我们的住宅物业面积、居委会数量都翻了一番。”朱慧平说。

张健康也清晰的记得,2007年自己来担任居委会书记的时候,三林镇才有20几个居委会,而现在,已经40多个了。

永泰一居居委会管辖三个小区共1486户居民,其中一半是当地农村回迁安置户,还有周围街道的拆迁安置户。和张健康一样,这里的居民也在经历从农民到市民的转变。“开始的时候养鸡养鸭的也有,毁绿种菜种果树也有。”张健康说,为了补绿,2008年初财政就补了22万多元。

目前三林镇共有43个建制的居委会,6个工作组,还有16个村子。“我们这个大的区域范围,管理跨度实在太大,但说到底还是一个镇。”朱慧平说。而显然,镇-村的管理体制,面对如此庞大的区域,很难做到很好的管理。

也因此,随着社区规模的快速扩大,管理人员少、服务区域广、自治水平低等问题越来越突出,就使得三林镇必须建立起一种适应当前行政体制、适应城市化快速发展、适应大区域管理服务需求的、科学有效的社区管理模式。

所谓的“镇管社区”的模式,就是在保持镇建制和镇行政区划不变的前提下,在辖区内城镇化水平和社区发展比较成熟的地区,延伸设置综合性管理服务平台和协商式共治平台,从而形成公共管理服务有效下沉、社区自治共治逐步发育。

这个平台,也就是社区管理中心。它并不是在镇一级政府与居民委员会之间多设一个行政层级,而是一个对镇政府的部分职能起承上启下作用的一个工作平台。

从社区共治和居民自治的理念出发,社区管理中心建立了“两委一中心”的组织框架,社区党委由镇派遣干部、居民区书记和社区单位负责人组成,负责统筹协调社区事务;社区委员会由社区代表和居民代表选举产生,对社会性、公益性、群众性的社区事务,定期进行听证、协商、监督和评议;社区中心承接政务和社区事务。

同时,社区党委通过联席会议等一系列制度加强工作联动,社区委员会定期召开评议会、听证会,对社区事务问题进行共商共议,共决共治。

而镇管社区的模式,朱慧平说,主要解决两个矛盾:一是管理跨度的矛盾,一是服务的精细化的矛盾。“这实际上也是逼出来的举措。”

比如说,按照原来镇的管理体制,只有一个集中的事务受理中心,远一点的居民可能需要步行或者公交一个小时才能到,而现在,每个社区中心都建立了一个不少于2500平方米的综合服务和活动平台,居民步行十五分钟就可以在家门口便捷办理社会救助、医保就业等事务,不出社区就能参与和享受文化、教育等三十多种基本服务项目。

2006年,三林镇在三林世博家园社区先行探索“镇管社区”模式,后又扩大到永泰、杨思、三林等另外3个社区。其中,永泰一居居委会就属于永泰社区,该社区区域面积2.8平方公里,有7个居委,居民约12424户。

由于社区中心承接了部分行政事务,帮助居委会减负,因此就逐步还原了居委会社区自治组织的角色,推进“自治主导”的社区建设。

“在农村当书记,很重要的一个抓手是发展集体经济,改善提高群众的生活条件,但做居委会书记后,经济工作不需要抓了,更主要的工作变成了人的工作。”张健康说,居委会在推动居民更多的参与社区管理的事务中来,比如做志愿者,比如组建各种文化沙龙活动。

为了很好的实现社区管理,三林镇还确立了财力保障机制,每年确定四个社区在人员、日常管理成本及具体项目的预算,对新增项目进行论证后适时增加投入。

人财物的不匹配

但是,三林镇有关方面也表示,几年来“镇管社区”模式的探索实践,也遇到了一些困惑和问题。比如社区运作主体和政府部门之间的职能界定较为模糊;面对人口大量导入、社区规模日益扩大、大型经适房社区的入住启用,社区各类资源的配置与不断加强“镇管社区”的要求还不相匹配;特别是大型经适房社区的管理服务,仅靠镇层面提供人、财、物支撑肯定力不从心;另外,居民的自治意识和自治能力也有待提升。

张健康告诉记者,居委会的管理费用是镇政府按照每年每户20元的标准发放的,该居委会一年有3万块钱费用。前两年提高了3000元,现在共计33000元钱。这和他当年在村里做书记,抓集体经济时的手头宽裕度不可同日而语。和其他镇相比,三林镇的居委会管理费用也是相对较低的。

即便如此,对于三林镇来说,这也带来了不小的财政压力。

相对于街道用钱需要区人代会审核而言,镇用钱的机制更为灵活一些,但朱慧平说,劣势在于,镇的经济是自己找食儿吃,如果经济发展的好还可以支撑,否则压力会很大。“三林镇是以住宅为主的功能定位,大部分的空间用于住宅,挤压了工业空间。所以我们经济上的压力逐年上升,只能通过招商引资、招商引税的方式解决,但这个财源是不稳固的。”

由于社区总的体量实在太大,且每年都在增加,虽然个体居委会的费用没有增加,但对镇来说,总的经费已经增加了。“这几年经费增长80%左右,我们更多要先应对新进来的人口,有余力才能顾及已有人口的经费增长。这段时间还是要过苦日子。”

除了资金,编制、人才上的压力也很大。朱慧平说,尽管导入的人口更多,但三林镇的公务员、事业单位编制没有明显增加,好的人才就无法引进。

事实上,在浦东试点的基础上,“镇管社区”也逐渐在更多的地方实践。比如从2011年8月起,上海市宝山区顾村镇以馨佳园社区为试点,探索“镇管大型社区”的管理模式。

从上海的具体经验来看,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产业向郊区转移,镇域面积也因区划调整不断扩大。上海全市现有的109个镇中,常住人口达到1300多万,约占全市人口的58%。镇均面积超过50平方公里,其中有9个超过100平方公里。特别是大型居住社区和商品房开发量大的镇,人口急剧增加,常住人口超过20万的镇已有16个。

2011年11月举行的上海市社区工作会议上,上海市委副书记殷一璀对《关于加强新形势下社区建设的若干意见(讨论稿)》做了说明,该讨论稿明确表示,要探索推进“镇管社区”体制改革,推进城乡结合部地区和大型居住社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发挥镇建制的优势,一般不另设街道办事处,由镇政府承担起社区管理的任务。

上海市社区发展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徐中振曾经前往多个“镇管社区”试点镇调研,《解放日报》援引他的话说,镇建制的优势在于对区域发展规划、经济发展有自主权,这也保障了社区的公共服务不踏空。但是各镇情况和管理现状千差万别,管理模式不可 “一刀切”。

而对于现在三林镇在镇管社区实践中面临的财力、人力、物力等方面的掣肘,今年5月召开的中共上海市第十次代表大会上,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在报告中说,要探索“镇管社区”的模式,以常住人口为基数,增加财力投入和管理力量,提高城乡接合部地区和大型居住社区服务管理水平。

或许可以期待,不久的将来,镇管社区将迎来更好的发展时期。

举报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