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要闻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资产管理收费模式之争:业绩提成产品表现无优势?

第一财经日报 2012-11-10 09:11:00

责编:群硕系统

“业绩提成是一种很好的激励方式,这也是为什么那么多投资人弃公奔私的原因,但是这种激励模式在券商和基金这种公募化的体制内,它的作用就很难体现出来了。”

理财产品市场依靠收取固定费率“旱涝保收”的模式一直饱受诟病,相较之下,业绩提成模式却被普遍认为是一种更具有“激励”性质的收费模式,而被誉为中国对冲基金的阳光私募自诞生之日起就因“业绩提成模式”而被贴上更为优胜的标签。

不过,让人惊讶的是,数据统计的结果并不是那么合乎“常理”,许多在同一投研体制下,业绩提成却未必能够提高产品的收益。

业绩提成模式难道只是看上去很美?

券商集合理财产品:提成未提升收益

“以证券公司为资产管理方的券商集合理财产品拥有典型的私募基金特征——较高的投资门槛、非公开的募集方式。”海通证券金融产品研究中心在一份研究中指出。

但是,券商集合理财产品特殊之处则在于,它们不同于私募基金普遍采用的费率规则,即约2%固定费率加20%业绩提成,而是各个券商会根据自身特点设计产品的费率规则,在券商集合理财产品领域,业绩提成与固定费率两种收费模式并驾齐驱。

在这两种收费模式之下,产品业绩是否也会如想象中那样,更优胜的业绩提成模式也能为投资者带来更优异的业绩?

第一财经日报《财商》记者根据Wind数据统计,在目前正在运行的248只股混型券商集合理财产品中,收取业绩提成的产品有217只,其中大部分同时也收取固定费率(管理费加托管费)。仅有31只产品收取固定费率,占比为12.5%。从业绩表现来看,这31只不收取业绩提成的产品业绩表现并不落后于业绩提成模式下的产品。

“理论上来说,收取业绩提成对资产管理方来说是很好的激励,业绩越好的产品,资产管理方能获得的收入也越多,但是从统计结果来看,业绩提成并没有让该类产品业绩有优势。”海通证券在研究中指出。

从过去三年的表现看,业绩提成模式的产品的确存在优势。截至11月8日,上证指数三年内下跌了34.53%,同期25只收取业绩提成的券商集合理财产品的平均收益为-19.39%,12只仅收取固定费率的产品平均收益则为-23.24%。在三年期的业绩对比中,业绩提成产品跑赢固定费率产品3.85个百分点。

但从最近两年的数据看,业绩提成产品的优势则并不明显,甚至跑输仅收取固定费率的产品。

从过去两年的表现看,上证指数两年内下跌了33.81%,同期77只收取业绩提成的产品平均收益为-26.45%,而仅收取固定费率的20只产品平均收益则为-23.99%,业绩提成模式的产品跑输固定费率产品2.46个百分点。

而今年以来,上证指数累计下跌了5.82%,有统计数据的168只收取业绩提成的产品平均收益率为-1.99%,而27只仅收取固定费率的产品平均收益率则为-1.01%,收取固定费率的券商集合理财产品整体表现仍然优于业绩提成模式下产品。

从绝对收益的角度看,业绩提成模式的券商集合理财产品为投资者赚钱的比例并不高。在上述217只收取业绩提成的产品,复权单位净值处于面值以上的产品仅有66只,占比30.41%;而31只仅收取固定费率的产品中,复权单位净值处于面值以上的产品共有13只,占比41.94%。

从单只产品的表现看,在217只收取业绩提成的产品当中,复权累计单位净值超过1.5元,即绝对收益率超过50%的产品共有3只,其中表现最好的光大阳光成立于2005年4月,该产品复权单位净值达到了3.84元。但收取固定费率产品表现也并不逊色,在31只产品当中,绝对收益率超过50%的有4只,表现最好的广发理财3号2006年1月份成立以来,复权单位净值达到了2.88元。

不过,两只表现最好的产品在收费上的差异却相当明显,光大阳光除了在开放期收取1.5%的计划管理费外,当单位结算净值增长率超过3%时,超出部分的50%作为业绩报酬;不过,光大阳光也有补偿机制,当结算净值增长率小于3%时(即单位结算净值<1.03元),管理人将其持有的部分或全部份额补偿给客户,使客户的净值增长率达到或尽可能达到3%。而购买广发理财3号的投资者只需要支付1%的管理费。

基金专户:业绩提成模式业绩不给力

对于基金公司而言,专户是试水业绩提成模式的一块良田,20%的业绩报酬也曾一度成为各大基金公司争先拼抢专户业务这块市场的动力。但是从基金专户一对多运行三年多来的业绩表现看,业绩提成模式下的基金产品也并没有当时投资者想象中那么美。

根据产品设计,基金专户一般都会提取20%的业绩报酬,同时收取1%至2%的少许管理费。通常情况下,专户会设立一个业绩比较基准,一般收益率在5%~10%之间,超过业绩比较基准的增值部分,则会提取20%左右的业绩报酬。

但是,在这一激动人心的激励模式之下,运行三年多以来,对于持有基金“一对多”的投资者来说,大部分可能都处于亏损状态。

由于基金“一对多”不对外公布业绩,很难获得全行业的业绩数据,但是,据南方一家基金公司专户基金经理透露,过半以上的“一对多”目前都是处于亏损状态。

在一个“一对多”的QQ群里,大多数投资者也表示基本属于亏损状态。

“持有几只一对多产品,现在基本上都是亏损的。”一位“一对多”投资者对记者说,持有南方光大3号两年,现在净值只剩下0.8元多,华夏农行成长1号的净值也在0.8元附近徘徊。

另一位持有汇添富交行添富牛2号的投资者则表示,自己算是比较幸运的一个了,了解下来,自己持有的这只产品收益已经算是名列前茅了。“3年下来累计收益有15%。”就今年以来的业绩看,该产品收益率为3.6%,虽然只跟银行利息差不多,但能买到不亏的“一对多”已经很满意了。

而此前的数据显示,过去三年多的时间内,收益率达到20.1%的一只债券专户产品已经是参与评选的“一对多”产品中业绩表现最好的产品之一。

对比公募基金产品,“一对多”业绩提成的优势并没有在业绩上体现出来。Wind数据统计显示,今年以来表现最好的开放式基金当中,上投摩根新兴动力收益率达到25.11%,景顺长城核心竞争力也达到20.88%。而近三年来业绩回报率超过20%的开放式基金也有6只,其中富国天丰强化收益过去三年以来收益率达到25.14%。

在这种情况下,部分基金专户今年以来甚至陆续取消了业绩提成这一收费模式,国投瑞银今年发行的国投瑞银鸿瑞4号期货套利资产管理计划和国投瑞银鸿瑞5号香港精选资产管理计划在产品设计中均取消了业绩提成模式,改为每年收取管理费、托管费等。沪上一家大型基金公司发行的一款与期货公司合作的专户产品亦取消了专户产品一直以来提取业绩报酬的收费模式,只收取管理费。

由此可见,在基金体系内,业绩提成模式由于业绩不给力,其能否继续生存可能也成为了一个问题。

阳光私募:中国业绩提成模式的最佳载体?

阳光私募则是从诞生之日起就戴着业绩提成这一标签,而从阳光私募中长期的业绩来看,虽然阳光私募在熊市中也经历了波折,但是从高收益产品的比例看,阳光私募仍然完胜公募基金。

Wind数据统计显示,在1190只非结构化阳光私募产品中,成立以来复权单位净值处于面值以上的产品共有409只,占比为34.37%。而在1119只开放式公募基金(非货币)产品中,正收益产品占比为59.38%。如果算上业绩触及清盘线遭遇强制清盘的产品,阳光私募总体上正收益产品并不比公募基金多。

“这也是业绩提成模式的特点之一,在这一模式下,高收益产品和亏损产品同样多。”一位银行理财部经理说,在业绩提成模式下,管理人更倾向于追求高回报。特别是当基金业绩不尽如人意之时,基金经理“赌一把”的动力就会放大,因为对基金经理而言,赢利多则业绩提成多,赢利少则业绩提成少,所以,基金经理都会有放手一搏的想法。

从收益的情况看,今年以来,有统计数据的987只非结构化阳光私募产品平均收益为-0.59%。而909只有统计数据的开放式公募基金(非货币)今年以来平均收益则为1.45%,跑赢阳光私募2.04个百分点。从整体表现上来看,收取固定费率的公募基金今年以来的表现优于业绩提成模式下的阳光私募。

不过,从高收益产品看,阳光私募优势则较为明显,在今年市场下跌的情况下,仍有26只产品收益率超过20%,其中表现最好的颉昂1期收益率为117.07%,泽熙3期和金石理财1期则分别为40.46%和39.36%。而公募基金中仅有两只产品收益率超过20%,分别是上投摩根新兴动力的25.11%和景顺长城核心竞争力的20.88%。

不过,如果从近三年的表现看,阳光私募则无论是整体业绩还是高收益产品的收益率都明显优于公募基金。

从上述统计数据上看,除了阳光私募以外,在券商、基金体系内,业绩提成模式的优点并不能很好体现在业绩上,原因是什么呢?

“实际上业绩提成的激励作用要落实在管理人的身上才能产生效用。”一位分析师指出,私募业绩出色拿到提成,基金经理或投研团队就可以直接拿到大部分,但是券商资管和基金专户的投研模式更多的还是类似于公募基金,或者是处于公募和私募之间,业绩提成并不是由基金经理直接拿到,所以业绩提成并没有起到应有的激励作用。

“业绩提成是一种很好的激励方式,这也是为什么那么多投资人弃公奔私的原因,但是这种激励模式在券商和基金这种公募化的体制内,它的作用就很难体现出来了。”该分析师说。

举报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