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部11月15日发布大宗农产品进口信息发布(油脂油料)公告称,预计11月份中国进口大豆到港量为425.25万吨,高于早先估计的250.75万吨。
商务部还称,10月份进口大豆实际到港量为418.88万吨,略低于早些时候估计的422.46万吨。
商务部还称,10月份进口油菜籽实际到港39.04万吨,11月份预报到港12.55万吨。
商务部进一步指出,10月份进口豆油实际到港17.76万吨,11月预报到港26.57万吨;进口棕榈油实际到港46.91万吨,11月预报到港43.20万吨;进口菜籽油实际到港17.08万吨,11月预报到港11.62万吨;进口橄榄油实际到港0.03万吨,11月预报到港0.06万吨。
商务部还指出,10月份进口豆粕实际到港775吨,11月份预报到港1020.41吨;10月份进口玉米酒糟实际到港6.03万吨,11月份预报到港4.06万吨。
海关总署11月10日发布的进口商品统计数据显示,10月份中国合计进口大豆403万吨,环比下降18.9%,上年同期进口381万吨;1-10月累计进口4834万吨,累计同比增长16.6%。10月份合计进口食用植物油90万吨,环比增加4.7%,同比增加76%;1-10月累计进口641万吨,同比增长24%。
业内人士认为,中国自美国进口油气产品趋势暂难恢复,中国进口能源产品来源的多元化趋势将会持续。
专家称,替代、减量和增产是中国大豆市场维持健康发展的三个核心思路。
今年一季度,我国煤炭供给整体宽松,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原煤产量累计约12亿吨,同比增长8.1%。
美国油气在中国进口油气总量中占比不高,中国对美油气进口没有依赖性,可在全球找到较多替代品,中国买家已在转向。
数据显示,2016年到2024年,美国在中国大豆进口市场上的份额从40%大幅减少到18%;但同时,中国仍是美国大豆最大的出口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