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A股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塑化剂至酒业蒸发500亿 谁是最终受益者?

证券日报 2012-11-28 10:52:00

责编:群硕系统

面对“涉酒”概念的不断爆炒,股价“泡沫”也越吹越大,“泡沫”破裂风险也进一步增加,而在此之前,基金早已赚了个盆满钵盈之后逐步离场。

近日,酒鬼酒的塑化剂风波爆出之后,谁将成为这一事件的最终受益者?随之而来,有关做空的言论也议论纷纷。

11月23日,酒鬼酒(000799.SZ)复牌并发布公告,股价一字无量跌停。

根据酒鬼酒发布公告,为核实相关情况,经湖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及湘西州质量技术监督局对公司的严格检查和对50度酒鬼酒的监测,未发现人为添加“塑化剂”的情况。国家质量检疫检验总局对酒鬼酒样品初检结果显示,公司的产品完全符合GB2757-1981和GB2760-2011等国家相关标准的要求。

塑化剂之后,中国的白酒上市公司市值在短短几天之内蒸发数百亿元,中小投资者大多亏损惨重,那么,有一个疑问就是,在这次酒鬼酒塑化剂事件中,有谁是最终的受益者?

尽管酒鬼酒称产品符合国家标准,酒协也有相关发言,随之而来,有关做空的言论也甚嚣尘上。

做空?又见做空?

近两年以来,股市上对于做空的言论已经屡见不鲜,三聚氰胺事件、瘦肉精事件、农残门事件等等之后均有做空的言论传出,而这次中招的则是酒鬼酒以及白酒行业。

资本市场活跃过多种概念,矿产资源升值时“涉矿”、锂电池热时“涉锂”、稀土出口受限时“涉稀土”、种种炒作诡异莫测,“即涉即涨”,即使是相关的上市公司成功进入该行业,其业绩也很可能无法支撑二级市场上的炒作热情。

而“涉酒”就是曾热炒还未熄火的概念,维维股份收购贵州醇51%股权之后,换来5个涨停并且飚升50亿市值,凯乐科技、大湖股份、顺鑫农业等涉酒概念股也闻风而动,整个二级市场上“酒疯”不断,酒鬼酒的股价也同样一路大涨。

然而,“涉酒”概念或又将走到尽头。

根据某媒体19日的报道,酒鬼酒中的塑化剂含量超标高达260%,毒性为三聚氰胺20倍,长期食用塑化剂超标的食品,会损害男性生殖能力,促使女性性早熟以及对免疫系统和消化系统造成伤害,甚至会毒害人类基因。

20日,上述媒体再次爆料称,中国酒协证实,酒业协会通过对全国白酒产品大量全面的测定,白酒产品中基本上都含有塑化剂成份,最高2.32MG/kg,最低0.495mg/kg,平均0.537mg/kg,并且,中国酒协早在17个月前就已经获知白酒普遍含有塑化剂,塑化剂事件从酒鬼酒波及到了整个白酒行业。

据媒体报道,受塑化剂事件影响,白酒板块股票持续下跌,较事件发生前,短短几天内市值已蒸发超过400亿元,五粮液、洋河股份、贵州茅台等酒企市值蒸发数十乃至上百亿。

而处于漩涡中心的酒鬼酒23日复牌后,股价更是一字无量跌停,而白酒做空的传闻也是纷纷扬扬。

醉翁之意不在酒?

对于做空白酒,身处行业内部的人士显然看得更透彻,酒鬼酒的塑化剂事件,或也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面对“涉酒”概念的不断爆炒,股价“泡沫”也越吹越大,“泡沫”破裂风险也进一步增加,而在此之前,基金早已赚了个盆满钵盈之后逐步离场。

根据最新的三季报,有媒体统计称,机构正在撤离白酒股,其中最为突出的则是洋河股份与古井贡酒。洋河股份的持股基金数量从205个降到92个,古井贡酒公募基金从63只下降到13只,其他白酒股机构均有不同程度的减仓。

2012年第三季布,曾经备受基金热捧的贵州茅台并没有出现在基金重仓股前十之列,而有关酒企的存货高企,民间囤货炒家被套等等一些消息屡见报端。

在最近四个月,贵州茅台总市值也早已蒸发了近5百亿元,其他酒企的部分股价也有所下跌。

而种种做空的阴谋论也不绝于耳,要判断一件事的幕后的推手是谁,追寻出谁是最终的受益人,往往就是最简单的方法。那么,谁又是塑化剂事件的最终受益者?

塑化剂在酒行业内并不是秘密,中国酒协也对此发布声明称白酒产品中基本上都含有塑化剂成分,而公众却并不知情。

为了比较白酒做空的走势,记者选取了5家比较有代表性的白酒类A股上市公司,张裕A、洋河股份、贵州茅台、泸州老窖、五粮液,以融券余量以及股价作为考察指标。

据数据平台显示,当融券余量处于低位时,股价往往处于高位,也就是说融券量处于高位;股价下行时,融券余量有增加的趋势,也就是融券量下行,融券余量与股价两者走势大体相反。

也就是说,当股价达到一定高点时,公司的融券存量开始减少,随之股价开始下跌,而11月份,白酒上市公司的股价大多已经处于历史低点,至于19日酒鬼酒的塑化剂事件则更像是做空机构收官之前最后一个重磅炸弹。

有分析人士表示,要检测添加剂的含量必须要有机构专门检测该种添加剂,就像在医院做体检,血压要去验血压的门诊处检测、呼吸系统毛病一般不去外科一样,要检测塑化剂含量首先要知道酒里边有这么个东西。

根据媒体报道,酒鬼酒事件还有种种疑点,比如媒体称原版的检测报告还未露面,而新闻中超标的项目一度被修改,送检的样本达数十种,最终却是酒鬼酒中招等等。

“酒中含有塑化剂被有心人知道,可能性也比较多,或是公司高管内斗故意放出信息、或是行业内企业的技术都改进之后不再含有塑化剂而酒鬼酒依然含有而被竞争对手举报、或是新闻媒体的良知、或是做多做空、或是其他原因”,分析人士如是认为。

那么谁又是塑化剂事件的最终获益者?或者说是事件背后推手?

从公司角度讲,塑化剂事件必然使得酒鬼酒公司乃至整个酒业极为被动,甚至牵扯到了中国酒协等等,随之而来的停牌、股价下跌、监管机构调查、以及一系列的媒体报道等麻烦不断。

对于持股的中小投资者以及重仓的基金来讲,也必然是投资亏损套牢。

当然,从整个行业来看,塑化剂事件被曝光之后,无疑是使得公众有了知情,有助于推动我国酒业的整体进步。

上述分析人士表示,目前来看,更大的受益人或许只有“做空方”了。

而联想到张裕“农残门”、古越龙山“致癌门”、手法均是如出一辙,先是不断炒作推高行业股价,然后融券减持、最后放出消息,而由于负面消息基本上都是“硬伤”,公司都吃了一个“哑巴亏”,塑化剂事件不会是第一个,也绝对不会是最后一个,“做空”肯定还会有后来者。

举报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