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六,湛江市东海岛东简镇龙腾村又迎来了每年一度的“年例”(粤西地区特有的民俗活动,重要程度不亚于春节)。在热闹的“年例”大餐中,龙腾下村的老吴一家有些许失落,因为这可能是村子搬迁前的最后一次“年例”。
过完“年例”之后,老吴就要逐渐搬离这座生活了50多年的村庄。和老吴一起搬迁的,还有龙腾上、下村的一万多名村民。“以后就没有自己的家了。”老吴说。
老吴是村子里的老师,从小就在这个村子长大。龙腾村已有好几百年历史,分为上、下村,是东海岛上一个比较大的村庄。
在老吴之前,附近调屋上村、调屋下村和调青南园村的村民都已经搬离。“现在他们(搬出去的村民)租房的租房,买房的买房,都散了。”老吴的儿媳妇边哄着背上的孩子、边搓着麻将说。
湛江钢铁和中科炼化一体化项目是湛江(广州)产业转移工业园承接产业转移的两大“龙头”;而位于市区东南方的东海岛正成为现代钢铁、石化产业转移布局的一方热土。
看着如火如荼的钢铁、石油项目建设,老吴心里有自己的烦恼。他现在住在儿子家里,房子是3年前建的,2层高,总面积约250平方米。老吴说,这栋房子的实际补偿款是850元/平方米,加上水井、排污池、自己种的风景树、水果树等其他地上附着物以及搬迁费等,他们最后拿到的补偿款是38万元,当初建房花了约30万元。
“我们签得早,现在(签的)赔偿比较高。”耳闻补偿标准的不一,老吴颇有微词。老吴还称,动员拆迁的任务也被分解到了他们这些当老师的头上,他有同事曾因身边有家属没同意在搬迁书上签字,当月基本工资和绩效工资遭到扣除,直到“任务”完成——所有家属签约为止,而此前被扣的工资也没有返还。
和老吴同属一村的另外两位老师也向《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反映,因没完成拆迁“任务”而被扣工资,类似情况确实存在,龙腾村30多名老师将会就此情况联名上书至湛江市主要政府部门。
搬出龙腾村后,老吴一家准备租房子住,等待1000多元/平方米的永久性安置小区建成。什么时候能够住上安置小区?“他们说是6年,但说不好。”老吴的儿媳妇说。
当被问到有没有考虑用拆迁补偿款购置一套房子,老吴摇了摇头,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他一家6口人,“最起码要一套120平方米的房子,现在湛江房价平均6000元/平方米,买了房子之后,我们就所剩无几了”。老吴此前已有一栋3层楼高700多平方米的房子被拆除,并拿到50万左右的拆迁补偿款,加上此次的38万补偿款, 80多万补偿款在支付一套商品房后确实几近“掏空”。
相比起住房,老吴更担心日后的经济来源。现在家里的劳动力主要是老吴和他的两个儿子,
两个儿子在外面多是替人打短工,月薪平均1000余元。“没有田种了,以后的生活怎么办?”老吴说,妻子偶尔会种些水稻、花生、地瓜等作物,拿到外面卖能帮补下家用;搬出去之后,就失去了这笔经济来源。此前,村里有地被征收,每位村民平均拿到了6万多块的征地款。
老吴说,在6年过渡期内,龙腾村每个农业户口的村民每月可获300元生活补助和400多元租房补贴,但过了6年就没有经济来源了。他尤为担心的是像他妻子那样的45岁以上中年妇女,没有田种只能赋闲在家。
老吴的父亲和母亲住在村子东边的老屋,房子拆迁获补偿款约16万,此后,他们将搬到“过渡房”去,扣除400多元的房租,两老每人每月只剩300元生活补助。
和老吴有同样担忧的还有郑东村的郑女士一家。大约5年前,他们村子的农田被一座造纸厂征用,最后每人获得了6.9万元的征地款。如今,郑女士每天起早摸黑,做着“很多人都嫌辛苦”的环卫工作,每月领着1000元左右的当地最低工资,为的是维持一儿一女的教育支出。
美国总统特朗普29日签署公告,允许对进口汽车零部件、在美国组装汽车的汽车生产商进行一定程度的补偿。
通过向主平台园区属地开发公司注入资金资产超4.4亿元,有效提升其融资和开发运营能力,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投入主平台建设,形成“财政引导、多元参与”的良性机制。
多城正大力实施城中村改造,有望创造出2亿平方米楼市新需求。
老旧小区改造绝非“大拆大建”,不等同于城中村、棚户区改造。
对于“城市记忆”与城市更新的关系,城市更新面临的关键问题,下一步创新方向等问题,上海现代城市更新研究院院长俞斯佳分享了自己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