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历史数据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李健:小众都应该成为主流

第一财经日报 2013-03-27 01:24:00

责编:群硕系统

李健打动人的,是他的耐心和慢姿态。"这个时代很多人都在苟且偷生,这也没什么不好."

李健说话的嗓音有些飘忽干哑,跟他歌里空灵清亮的音质完全不同,“像我这样的嗓音就不适合讲话,适合歌唱。”

他的外表总给人理性而不健谈的印象。眉头微锁,似乎透出内心的严肃或傲气,语气也不紧不慢。但话聊开了,你会在他慢节奏的语境里听到真诚与朴实,这是一种不跟随常人节奏和期待的,沉淀在他内心的声音。

3月30日,李健将在上海大舞台举行“传奇依然”演唱会,用音乐给这个喧哗躁动的春天带来一点温暖色调。这是他今年唯一一场大型演唱会,之后,他会继续制作6月即将推出的新专辑,延续自己两年发一张唱片的节奏。

外人看来,今天的李健可谓成功。国内各大音乐奖项都有他的名字,演出邀约不断,跟陈凯歌跨界合作电影《搜索》片尾曲,又跟孙俪在春晚舞台上合唱《风吹麦浪》。十年前听他音乐的人算是小众,现在他的音乐流淌在街头巷尾,渗透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就像任何一个标准的流行歌手那样。

很多人是这两年才认识李健,但在名气不那么大的时候,他已经对自己充满信心。李健总把自己归类为“我这样的歌手”,一种靠慢节奏一点点积累、渗透式的歌手,甚至不依靠商业,而是依靠口口相传,扎实稳定地树立形象,“我没什么新闻,不演电影不拍广告,能宣传的东西只有作品。”

在心浮气躁的音乐圈,李健能打动人的,无疑是他的耐心和慢姿态。这种慢渗入他音乐里,以超然独立于商业之外的心态,按自我节奏做音乐。“这个时代没有那么多的忍耐,人们才追求速成的方式让别人接受自己。”他明白这一点,于是尽量躲避这种速度。

问他怎么在浮躁当下保持从容与耐心,他以卡夫卡和雷蒙德·卡佛为例,“卡佛是蓝领,一生穷困,活了50岁只有5年不为生活发愁。卡夫卡只是保险公司小职员,但他们依然坚持创作,依然能够生活。不能因为最开始的困境就放弃。”从某种角度讲,李健是羡慕卡佛的。卡佛酗酒,戒酒之后变成了一个更加自信而且更加幸运的人,但却没有变成另外一个人。

李健不认为自己的坚持值得谈论,“很多人在回忆过去的时候喜欢夸大当时的处境,觉得十分困难。但我觉得,对真正热爱音乐的人来说,所有这一切都不是困难,因为你热爱,音乐能给你带来快乐,就不会焦虑。如果说有焦虑的话,是来自于商业的压力,但是你必须承受,这是你最初的选择。”

学古典吉他出身的李健,现在每天听的音乐“有一半以上都是古典音乐”,“古典乐是所有音乐的源泉,是海洋,所有音乐类型都和它有关。文人要看书,音乐家要听音乐。无论室内、交响乐、独奏,都要听。当我感觉有些枯竭的时候,就会听古典,会有很多启发。”

他的音乐养料中的另一种成分,是旅行。他花大量时间行走,2011年就去了七个国家,非洲去了三次,美国去了五次。“旅行会引起你的思考,让你感受到世界的多样性,幸福的生活标准也是不一样的。你觉得他们很艰难,或者你无法想象,但是他们自得其乐。”他相信,见识过世界的繁华与贫穷,人就不会慌张,“见识会让你有自己的判断和从容。应该出去走走,看看不同的生活方式,这些都是读书不可能获得的。”

他习惯了在路上创作,音乐也成了旅行笔记。“我还没有去过南美、南极,我希望成为走得最多的音乐人。走得远,看得多,这是我的目标,也是我现在的路程。”在路上对于李健来说,是一种状态,是永远保持学习的状态,正如他所歌唱的那样,“心高高在上/脚步卑微/还好我依然在路上。”

 

对话

心高高在上/脚步卑微/依然在路上

第一财经日报:2011年发行《李健·依然》的时候,你说自己在创作和制作上获得了更多的自由。获得自由之后,是否意味着可以不为取悦而创作?

李健:我从来没有取悦谁,也没有讨好谁。这里的自由有两个涵义,一是音乐创作上的自由,当你的音乐被肯定,你只需要保持原来的面目,做你喜欢和擅长的。二是能力上的自由,这是一个技术问题,你可以跟更优秀的乐手合作,找更好的录音室。现在我的专辑可以拿到英国去做,这是没有问题的。我在创作上从来不取悦谁。创作者必须创作自己最喜欢的东西,一定要取决自己的心声,因为我不是商人,只有商人才做市场最需要的。

日报:你在微博上写,“尽管我一路追求自我,可是我依然怕让你失落,每一寸光阴因为有了你,也多了意义。”你追求的“自我”是什么,最在意的是什么?

李健:“自我”就是做自己想做的事。在青春的时候,人人都有理想,但不要让理想变成梦想,梦想最后又成了幻想。这是一个现实的时代,我们都会畏惧。但不能觉得做不出什么来,就马上什么都不做了,开始埋怨。

写作、创作的时候,其实我们需要做局外人,要时刻自省,尤其是从事艺术行业的,这是我在意的之一。还有就是很在意听众,尤其是那些最初的支持者,他们是我做音乐的动力所在。

日报:十年前听你歌的人可以自诩小众,但现在听你的歌已经是主流。你怎么定义主流和小众?

李健:小众是最容易的,任何人做乐队都会有听众。所有的小众都应该成为主流,音乐最大的魅力在于传播,让更多的人知道,去听,去了解。这种音乐要求美学上的好,应该成为主流,这也是对从事音乐的人的要求。商业成功的不一定就代表艺术上好,艺术上好的一定能够成为主流。至于听众,我想一个歌手是需要时机的。

日报:你的时机是在哪里?

李健:我想是王菲唱了《传奇》,让更多人知道了这首歌,但只有《传奇》是不够的,不行的,你要让人知道原来这个歌手还有四五张专辑,还有比《传奇》更好的,或者水平相当的作品,这样才行。作为原创歌手,既然选择了这个行业,就要忍耐,无路可退,所有的艺术家都是这样,你自由自在的个性已经不适合这个社会里其他的行业了,其实也是一种淘汰。人不太可能一夜走红,我不相信这个。

日报:对你而言,天赋、运气和耐心,什么更重要?

李健:天赋更重要。其实创作、艺术这个事情,就像是马拉松,到最后的差距就是才艺的天赋。勤勉是必需的,但你永远没办法超越那些极具天赋又勤勉的人。

日报:入行十年以来,你曾有过无力感吗?

李健:我会有无力感,时时刻刻都有,这种无力感常常是来自周围的人,一个很单纯的人进入体制内,变得老练,我看着很难受,但是这个时代很多人都在苟且偷生,这也没什么不好。有一句话说,无自由,宁可死。要有智慧地挣扎于现实。

举报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