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邦德,詹姆斯·邦德。”笔挺西服,健壮形体,敏捷身手,冷峻目光——半个世纪以来,全世界的影迷每隔几年就会在大银幕上看到这个熟悉的身影。
不管是肖恩·康纳利、皮尔斯·布鲁斯南,还是丹尼尔·克雷格,历任007虽个性不同,却有着一致的令人神魂颠倒的酷劲。阿斯顿·马丁跑车、Tom Ford高定西装、卡地亚袖口、欧米茄腕表、纯金打火机、老式刮胡刀——这些精心挑选的道具、服装在塑造经典特工的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纪念这部始于上世纪60年代的系列电影,伦敦巴比肯艺术中心主办了主题展览在全球巡展。即日起到6月30日,展览将在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展出。届时,展览将以589件(组)电影道具等展品,创造具有多重感官体验的观展气氛。服装、产品设计、汽车、小器械、特效、相关图片和视觉设计、异域场景、武器等,将全面展现这位银幕特工偶像的演变历史。
“邦德电影制造了一个奇境,让人们有机会彻底逃避世事两个小时。”伦敦巴比肯艺术中心国际项目部主管尼尔·坎农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邮件采访时说,“我们也努力让这次展览达到这种效果:参观者可以暂时抛开烦恼,追随邦德的脚步,观赏半个世纪以来被各种大师塑造起来的魅力邦德。”
艺术水准
“邦德风格所指的并非詹姆斯·邦德这个单一的特工人物,而是整个007电影在服饰、场景、道具、美工等方方面面,所能在艺术设计上达到的最高水准。”坎农说。
从1962年第一部007电影《诺博士》问世起,这个世界上最赚钱的电影系列已经推出了23部电影,横跨了半个世纪。
导演《诺博士》时,特伦斯·扬仅有100万美元的预算。M的秘书彭妮小姐出镜时,穿着演员自己的衣服,而邦女郎乌苏拉·安德丝的服装都是服装师在牙买加临时置办的。
但主角的形象绝不能含糊。导演请来自己的私人裁缝安东尼·辛克莱尔,和007原著作者伊恩·弗莱明一起为007设计服饰。按照扬的说法,肖恩·康纳利平时喜欢“穿着牛仔裤和夹克衫到处逛”,他的粗糙质感仿佛一块“还未切割的钻石”。为了确保康纳利能演好邦德这个精致特工的形象,扬鼓励康纳利在开机前多试试为他定制的戏服——甚至睡觉的时候也可以穿着。后来,这种偏正式的传统礼服从此就被称为“邦德款”西装。
007电影的场景设计也别出心裁。设计师肯·亚当设计的电影场景未来感十足,以出挑的想象力赋予电影以独特风格——如1964年《金手指》中的诺克斯堡。亚当爵士特地乘坐直升机从空中观察这座堡垒,充分了解了地形构造之后,他在钢架上堆满金条、在金条后面和地面上摆放着黄金。这样就可以让摄像机在黄金周围移动,充满了超现实主义风格——这一半归功于现场工作,一半归功于设计师的超凡想象力。
林迪·海明在11年时间里担纲了5部007电影的服装设计。她从一些里程碑式的时尚设计里收集元素,并根据电影需要修改设计师的作品,使它们能适应苛刻的环境并经得起拍摄过程中许多剧烈的运动——她拓展了邦德的形象,让007跟上时尚潮流的变化。
足够时髦
“在银幕上跟随时尚潮流时总是存在一些风险。”坎农说,“电影通常会在开机两年后才能完成制作并上映,所以开机时的时尚到了首映时也许就已经不流行了。”
《量子危机》请来了服装设计师汤姆·福特——这个当今最受追捧的男装设计师之一——为丹尼尔·克雷格设计服装。他设计的西装比起安东尼·辛克莱尔的作品显得更加神秘奢华。而到了最新一集《大破天幕杀机》,汤姆·福特为这部电影设计了11个造型,450件服装备选,整体上保持意大利西服的瘦窄剪裁。戏服设计师要求把克雷格的肌肉隐藏起来,“否则就是施瓦辛格了”。这一系列合身套装堪称邦德的“第二层皮肤”。设计师认为,这种修身剪裁设计不仅让007走在现代时尚潮流“前沿”,更是对邦德传统礼服“致敬”。
修身剪裁让人回想起上世纪60年代的服装风格,同时也是《大破天幕杀机》对早期007电影的众多借鉴之一。《大破天幕杀机》作为邦德系列电影50周年献礼之作,电影制片人决定,要将所有塑造邦德这一独特形象的元素全部囊括在这部电影中。这套晚礼服还突出了克雷格的健美体格,显示出其饰演的角色天生的运动细胞。
“这些设计天才常常能够打造出一个既摩登又符合原著的邦德。”坎农补充道,“如今,这些故事不仅仅是虚构出来的,而且还需要建立在现实事件的基础之上——因此,邦德电影的整体造型必须要足够摩登、足够时髦。”
连续七次担任007电影设计师的肯·亚当曾经说过:“邦德电影是超前于潮流的”。
一部成功的影视作品需要有经典的人物角色。角色所处的整个世界也需要有很好的艺术视觉效果才能得到观众的共鸣。而邦德电影持续五十年都受到全球影迷的追捧,引领了时尚与生活方式的潮流,更何况这股力量还在继续——也许这正是它如此成功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