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历史数据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喜欢小公司的氛围

第一财经周刊 2013-04-25 15:51:00

责编:群硕系统

尽管数学也在大的理工科范围之内,但毕竟不是科班出身,苏丹说自己刚开始在计算机应用开发方面的摸索比较艰难。

互联网小公司灵活开放的公司氛围,在职业初期给了他很多锻炼的机会。

假如把实习的两年也算上,今年已经是苏丹在豆瓣工作的第六年。虽然一直是工程师的身份,但他觉得很难描述自己在豆瓣这六年都做了什么,因为“好像什么都做过”。

比如,因为早期豆瓣并没有专业的Web前端团队,他曾经学习做前端工程师。这个工作简单说就是做出用户看到的网站的具体样子,但需要把技术和设计结合起来,苏丹说当时完全是“摸索着就上手做了”;同样的,在豆瓣还没有专职平面设计师的时候,他又兼做设计;后来豆瓣要做移动端的开发,推iPhone版本时他就学做iOS移动端,推Windows Phone版本的时候,他又琢磨WP移动端。

2007年,还在读研一的苏丹开始在豆瓣实习,“是比较深入的实习,我每周有4天都在豆瓣上班”。当时的豆瓣仍然是一个小公司,只有十几个人,每个工程师都得身兼数职—虽然以产品经理为主导,但工程师只要有空,就会被分配到各个产品线下工作,并没有分工方面严格的束缚。如果工程师的兴趣和公司需求契合,想参与就可以尝试着做。

苏丹说他自己非常喜欢这种灵活开放的公司氛围,所以2009年从北师大数学硕士毕业的时候,他放弃了已经到手的联想Offer,正式加入豆瓣,“豆瓣这种小公司的氛围已经把我宠坏了。”

尽管数学也在大的理工科范围之内,但毕竟不是科班出身,苏丹说自己刚开始在计算机应用开发方面的摸索比较艰难。在起步阶段,他一边泡论坛,一边看教程来学习,他管这种做法叫做“走野路子”。好在数学的严谨方法能把思维训练到极致,也锻炼了他的逻辑思考和分析能力,“只要思维在对的路子上,方法最终也会跟上。我们还有工程师以前是火车司机呢。”

现在,拥有400名员工的豆瓣也已经不算小公司了。2010年,在专业的前端团队、设计团队和移动团队建立之后,苏丹回归本行,做了专职的音乐组的工程师。虽然不用在技术工作上一人分饰N角了,但是管理工作又成了新挑战。“原来那种一整天都可以Coding的生活太爽了,”苏丹说,“但是没有办法,我现在要帮助其他的工程师解决问题,要开很多会,要衡量他们的工作。”—在开始带领团队之后, 他除了自己的工作,还要做技术管理。怎么样高效地完成任务,又让大家做得开心,是他最近在探索的重点。

当然技术也不能丢。苏丹说他现在主要通过订阅技术博客、参加业界的交流和看技术方面的书来掌握业界的节奏,“还是要跟一下潮流的,起码对整个大的趋势要有把握。”

而不管是之前尝试各种技术领域,还是到后来专职豆瓣音乐并尝试管理,最让产品经理高兴的事永远是做出来的产品被用户喜欢。2010年,豆瓣上线了好几个新产品,其中苏丹参与开发的豆瓣FM是最受欢迎的。“被用户表扬,发了小红花,是最开心的事情。”

现在,苏丹每天过着早上9点半上班、晚上6点半下班的生活,他基本不加班,但是他并不排斥工作和生活的互相渗透,这可能是某种创业公司人的自足感:“我不是为了工作而工作,我做的东西自己也在用,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也是为了自己在工作。”

个人档案

姓名:苏丹

星座:天秤座

学历:北京师范大学 数学系 硕士

职位:豆瓣音乐组Tech-Leader工程师

Q&A

C=CBNweekly

S=Su Dan

C: 你觉得要成为一个好的工程师,需要什么特质?

S: 要对技术有追求,有热情。用豆瓣阿北的话说是要对程序有一种原教旨主义(的热情)。对技术特别偏执偏激的人,他们的热情也很高,通常这些人都会是牛人。如果是当做学一门手艺或者找个饭碗的话,肯定不会做很好。

C: 平时有什么爱好?

S: 从去年底吧,我开始喜欢骑自行车,当成运动来骑。我们公司里有一个骑车群,晚上的时候我们出去刷奥森(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刷二环。我还喜欢乒乓球啊篮球啊羽毛球啊什么的。我们公司有九支篮球队,我们又要开始打比赛了。

C: 最近看的书是什么?

S: 我答应豆瓣阅读,要写一本推理小说出来,所以看的比较多的是讲写作的书,《写作这回事》很好看,还有那个讲剧本的《你的剧本逊毙了》,非常好玩,我最近还把之前看过的一些书,比如《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又重新看了一遍。

 

如果不想错过一财网的独家报道和独到分析,您可以在微信上加一财网为好友:

举报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