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任何其他品种的葡萄比设拉子(Shiraz)更具澳大利亚特色。”这是澳大利亚葡萄酒大师杰里米·奥里弗(Jeremy Oliver)在“设拉子大师品鉴班”上的开场白。在新世界葡萄酒的崛起大军中,澳大利亚产区已能与旧世界分庭抗礼,而使其获得如此地位的葡萄,便是设拉子。
其实设拉子与法国隆河谷(Rhone Valley)的西拉(Syrah)是同一种葡萄,这“Shiraz”,是澳大利亚殖民时期对“Scyras”的误拼。1832年,葡萄园艺师詹姆士·布什比(James Busby)把剪取的6株葡萄藤从法国带来,种在猎人谷产区的植物园里。不过谁也没料到,这最初的6株葡萄藤居然能影响整个葡萄酒世界的格局:澳大利亚的多样性土壤、葡萄园、酿酒哲学,以及勇于尝试的精神,创造了多样化的地方及酒庄风格,其中不乏传奇级的葡萄酒。
澳大利亚幅员辽阔,看起来像个向北弯曲的大腰果,而最好的葡萄产区都集中在这“大腰果”的两端。每块产区不尽相同的气候,尤其是温度冷暖的不同,让设拉子产生了奇妙的变化。杰里米·奥里弗带来了十款设拉子佳酿,深入解读来自不同产区、风土、气候条件下设拉子的典型特色。在杰里米的分类方式中,澳大利亚设拉子产区按照气候的不同,可以分为顶级凉爽产区和顶级温暖产区。
和北半球相反,澳大利亚越靠近南方的地区就更凉爽,在“腰果”的最末端,靠近东边的一侧是澳大利亚葡萄酒最集中的产地维多利亚州,这里汇集了50多个大大小小的产区,几乎占据澳大利亚产区的80%。
“如果要做一次从南到北的设拉子之旅,我会把第一站选在雅拉谷(Yara Valley)。这里足够凉爽,设拉子也非常优秀。”杰里米说,雅拉谷是澳大利亚公认最凉爽的产区之一,其设拉子就如同一位白裙少女,来自南大洋的海风吹起她精致丝滑的丹宁裙摆,带来清爽的胡椒、红莓乃至薄荷的香气。品鉴课上,杰里米带来的第一款设拉子便来自于雅拉谷的Oakridge 2010,它新鲜的雪松、巧克力味略带着薄荷清香及明亮的花香。
与雅拉谷处于同一纬度的格兰皮恩斯(Grampians)属于维多利亚州的西部,只是更靠北一些。这里也非常凉爽,大约有15家酒庄在此经营。格兰皮恩斯出产的酒有黑巧克力、蓝莓、红加仑、白胡椒和紫罗兰的香味,凉爽气候还会给葡萄酒带来比较长的窖藏期。
第二款葡萄酒就来自格兰皮恩斯,也是杰里米自己挚爱的一款葡萄酒:Best’s Great Western No.0 Shiraz 2010。“这款葡萄酒它的名字很有趣,叫No.0。我一直在跟这个酿酒家族的人开玩笑说,0根本就不是编号,你们能不能改成一个正式的编号,1号2号3号?”杰里米提醒道,“对比第一款葡萄酒会发现,第二款葡萄酒的颜色就开始变深了。这就说明从气候上说,对比雅拉,格兰皮恩斯已经有点偏暖。”
沿着离格兰皮恩斯最近的海岸线向北追溯,“腰果”内侧的巴罗萨谷,聚集了顶级温暖气候的设拉子产区。“大部分传统型设拉子都在温暖产区,但不是绝对,传统的设拉子是指澳大利亚最早的设拉子,走向世界后形成的主力形态,这些葡萄酒果香浓郁、丰厚、易入口,在市场上获得很大的成功,奠定了澳大利亚设拉子的基础。”杰里米说。
设拉子到了巴罗萨谷,都有一种雍容华贵的感觉。这里的设拉子一般酒体饱满,经过美式橡木陈酿,葡萄酒带有浓郁的黑莓、黑巧克力和圣诞糕点的香味,果味丰富甜美,单宁成熟。要知道早在18世纪末,巴罗萨谷就开始种植德国人带来的第一批葡萄树,而又因为这里独特的红砂土壤、适宜的水分,从而逐渐发展成全澳大利亚最大的红酒产地。
“巴罗萨谷底下还有很多子产区,从它的南部开始越往北越热。前段时间我遇见巴罗萨谷产区的酿酒师,就开玩笑说巴罗萨谷也该像波尔多一样分为‘左岸’和‘右岸’。左边稍微凉爽一点,越往北越热,黑色果香越来越浓郁。”杰里米展示了巴罗萨谷极具代表性的Peter Lehmann酒庄Stonewell 2005设拉子。“这款彰显传统的设拉子结构严谨,黑色果味浓郁,单宁紧实,非常适合陈酿。”
据澳大利亚葡萄酒管理局公布的最新信息,目前中国是澳大利亚葡萄酒出口增长最快的市场,而杰里米告诉《第一财经日报》,他最希望看到的,是“中国的消费者在面对品种繁多的设拉子葡萄酒时,能够很快地辨别它的产区气候,找到更适合自己的葡萄酒”。
ChAFTA已经全面降低了中澳之间的关税壁垒,推动澳大利亚,尤其是南澳州与中国在贸易、创新和增长领域的能力。
美国葡萄酒的退出对国内市场几无影响
像中国“老裁缝”一样经营法国红酒。
随着中国消费结构持续升级,服务性消费支出的比例不断提升,带动交通、教育、文化娱乐等领域的消费增长。
市场尚难言复苏,头部葡萄酒企业也纷纷放下身段,转而发力百元大众消费价格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