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目光敏锐,加上决策正确和行动果断,我们完全可能抓住投资领域当中并不多见的类似重大机会,获得足以在绝对量和相对排序两方面根本改变个人财富状况的巨大收益
我们讨论财富话题时,自觉不自觉地会运用相对论的概念。不过,这里所说的“相对论”不同于物理的广义和狭义相对论,其实是“财富相对排序”的概念。对于个人而言,真正重要的不是“绝对财富”的多少,而是“相对财富”,即其个人财富(或者说净值)在社会中的排序情况。通俗地说,你挣钱的绝对数,远不如你挣钱的相对数来得那么重要,“相对数”才是你的收入和周边或者社会中其他人进行比较的重点所在,而人们对于财富的心理感觉,或者说“富足感”,又恰恰来自他们和社会中其他个体的比较以及他们在社会中的财富相对排序。
由于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以及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中国的经济正在显示出巨大的财富创生效应。截至2012年末,中国居民的银行存款余额已从1978年的210亿增加到42万亿,增长了1999倍,其中相对应的私人金融财富也增至60万亿(约9.6万亿美元),居世界第三位。
在私人财富增长的同时,贫富也进一步趋于分化。2010年,总部在美国纽约的经济实验室集团颁布的中国财富标准线如下:
超级大富豪:年收入在5000万以上
大富豪:年收入在1000万~5000万
富豪:年收入在300万~1000万之间
富人:年收入在100万~300万之间
高产者:年收入在30万~100万之间
中产者:年收入在15万~30万之间
低产者:年收入在8万~15万之间
穷人:年收入在3万~8万之间
很穷的人:年收入在1万~3万之间
非常穷的穷人:年收入小于1万
虽说这份报告可能在分类方法的合理性和数据的准确性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探讨和商榷,但是它还是较为直观地勾勒了中国的“财富金字塔”。而且,我们猜想,有不少人在看了之后会设法“对号入座”,在这种财富的“层级”结构中找到自己的排序和位置。这不仅可以理解,而且也比较生动地说明:人们“感觉中”和“感觉到”的财富,是由财富的排序决定的,也就是说,财富是相对的。
财富的相对性可以映射到空间和时间这两个维度。
空间也就是地域的概念,越是封闭的年代,空间越是狭小,要考虑的地域、比较的范围也越小。当今时代,我们比较的空间大多以所在的国家为范围,我们中国人更多关心的是个体在中国的财富排序。当然,随着时代和互联网络的发展,地球村真实的到来,比较的范围会扩展到全球。也就是说,地球村中的每一个个体,正逐渐地着眼于全球的坐标系来考察和定位自我。当然,对于中国人来说,可能还需要一段时间来完成这种视角的转换。2012年中国成人人均金融资产约为6.1万元,接近1万美元(而根据瑞信的报告,2012年美国成人人均金融资产约为22万美元,日本约为18万美元)。可见,中国个人财富要赶超处于世界排名前列的美国和日本,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在中国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二位的大背景下,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追求个人的财富梦想,也自然在情理之中。
在不同年代、不同的发展阶段,即便是处于相同排序位置的人,其资产状况也大不相同,但总体上呈现增长的趋势,而这一趋势在中国尤其显著。
基于财富相对性以上两个维度的考虑,要把握个体在社会财富排序层级中的相对位置,必须关注,在可以预测的未来(譬如说中国的未来十年),个体所处地域的总财富将如何增长。世界上诸多权威的研究和咨询机构,如麦肯锡、波士顿咨询、瑞信、中国的各大银行等,关于中国私人金融资产的未来增长率,有基本一致的看法:在未来的10年左右,中国私人金融财富仍将享有约13%的年增长,也就是说,将从60万亿增至200万亿元人民币。即使现有的社会财富分化程度维持不变(财富层级格局维持现状),要维持个体的财富排名,必须要使个人财富的增长跟上社会总财富的增长步伐。对于个体而言,除了实施寻常意义的积极财富管理计划,对那些可能会导致财富排序急剧变化的金融和投资相关事件要充分留意。
下面,我们不妨回顾一下,改革开放这些年来,那些发生在你我身边的、引起财富排序急剧变化的事件。
1991年,上海先后发行了兴业房产、浦东大众两只股票。由于认购人流过于拥挤,每一次都出动了大量警察维持秩序。面对这种混乱局面,其他几家准备发行的股票不得不暂停下来。经过反复的研究和论证,当时主管证券市场的上海人民银行决定,1992年的股票发行,采用凭股票认购证摇号中签认股的方法,股票认购证有效期一年,每份收费30元,不论中签与否概不退回。这张认购证等于是一道门槛,铺设在热切希望进入股市赚钱的人们面前。决策者认为,如果认购证价格定得过低,就会有过多的人认购,使中签率大幅度降低,会产生不好的社会效果;如果定得过高,又会将大量市民阻挡在认购的大门之外,影响他们投资股市的积极性,而30元是一个合理的价格。但是,对当时上海市民的平均收入水平来说,30元确实是一个不小的数字,而且对于这一年上海到底能够发行多少股票,官方没有明确的说法,因此市民们购买的热情并不高。从1月19日开始发行,到当年2月1日认购证发行结束的时候,人民银行宣布,一共售出207万份股票认购证,购买者大多是本地市民。当时市场反应淡然,但事后认购证所产生的巨大赚钱效应,却是一般人始料不及的。假设每份认购证中签后购买股票所获取的收益为1万元,鉴于该批认购证具有极高的中签率,那么207万份认购证就大约产生了200亿元的股票收益。而上海1992年末的银行存款余额为400多亿,占当时上海居民私人金融财富的80%,这样推算认购证所创造的200亿相当于当时上海居民金融财富总额的40%。认购证所创造的财富创生效应令人咋舌,它所引起的财富排序急剧变化由此可见一斑!
说完认购证,还有一个大事件也值得我们关注和推敲,那就是,上海的房产投资。2007年到2011年的5年间,上海的房价出现了较大幅度的持续上涨。这一波房价上涨之所以幅度可观同时较为持久,缘于其背后的“强力支撑”:一、住房市场的巨大真实需求,二、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持续增长。2007年,上海人开始接受(房价每平方米单价)所谓“1、2、3”的概念,即,外环1万,中环2万,内环3万。上海自2007年至2011年5年间,二手存量房买卖面积(平方米)分别为1990万、1413万、2495万、1522万和1399万,共计8819万平方米。综合考察2007年至2011年5年间的房产增值情况,即使根据保守的推算,平均每平方米以增值1万计,那么房产投资者通过二手房交易获得的总计现金收益也可达0.88万亿;投资者约有50%为上海居民,这些上海居民投资者可获益0.44万亿。再对比上海居民的银行储蓄存款:2011年末上海居民存款余额为1.8万亿左右,占当时上海居民私人金融财富的70%,而房产增值所产生的0.44万亿则相当于当时上海居民金融财富总额的17%。
只要目光敏锐,加上决策正确和行动果断,我们完全可能抓住投资领域当中并不多见的类似重大机会,获得足以在绝对量和相对排序两方面根本改变个人财富状况的巨大收益;然而走到“镜子的另一面”,情况则完全相反。
2007年至2008年从美国开始爆发的次贷危机便是一个例子。次贷危机爆发后,美国经济进入了严重衰退。从2008年1月1日至10月11日,美国企业股票持有人随着总市值20万亿下调至12万亿美元,蒙受了约8万亿美元的损失。而2007年美国家庭和非营利机构的金融财富总计约为38万亿美元,8万亿相当于38万亿的21%,可见这场危机给美国人造成了怎样的损失和重创,美国的私人财富排序又经历了怎样的“大洗牌”。
凭借其在过去近50年中年均15%以上的投资回报率,著名投资人沃伦·巴菲特连续13年(2000年~2012年)名列全球富豪排名的前三名,同样连续多年(1995年~2013年)保持前三排名的还有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而在中国,《福布斯》中国富豪榜榜单每年的变化更是让人眼花缭乱。其中的原因不难理解:从过去的几十年直到今天,中国的经济发展处于相对活跃期,其间国民财富也呈现了总量的快速增长和财富层级结构(即财富排序)的活跃变化,同时国际金融大环境也充满了越来越多的不确定性。在这种特殊的时代背景下,充分认识财富的相对性,实施积极而不失审慎的财富管理计划对于处于财富金字塔中不同位置的每一个人都是至关重要的。
(作者为一个民间经济研究组织,小组电子信箱:gem.group2012@gmail.com)
最新数据显示,罗杰·费德勒(Roger Federer)成为首个身家超10亿美元的网球运动员。
截至2025年6月末,我国外汇储备规模为33174亿美元,较5月末上升322亿美元,升幅为0.98%。
更像M0还是M2?
浙江财富“军团”增加10席,上榜76位,反超北京成为第二名。
比尔·盖茨宣布将在20年内捐出几乎全部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