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殿堂级纪录片导演克洛德·朗兹曼拍摄过众多蜚声国际影坛的作品,这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长达9个半小时的纪录片《浩劫》。朗兹曼借众多采访对象之口,对纳粹屠杀犹太人的野蛮行为进行了最不加修饰的控诉。《浩劫》作为所有电影专业学生绕不开的电影,其分量之重,足以令朗兹曼确立在影史上的位置。
此片的放映注定将成为本届上海电影节诸多经典场次之一,不仅因为9个半小时连放的安排很难得,以及中文字幕翻译者张献民老师的出席,也在于此次放映的是超高清的4K数字版本,上海的影迷是全球最早一批看到这个版本的观众。
朗兹曼今年已经走访了柏林和戛纳两个影展。在柏林,他被授予终身成就奖,全套作品在致敬单元放映。在戛纳的展映单元,他的最新作品《最后的不公平》举行了全球首映。耄耋之年仍然奋战在一线,并且有作品以如此高的出镜率走访影展,不得不感叹朗兹曼斗士一样的坚强的意志。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文明史的污点,给我们留下痛苦记忆的不只是战场上的枪林弹雨和血肉之躯。战争期间德意志第三帝国开动宣传机器,拍摄了多部展示纳粹领导人和军队“英姿勃发”的纪录片。盟国的新闻工作者也冒死在第一线拍摄下了弥足珍贵的历史胶片。二战一结束,人们就开始以各种方式教育自己和后代要吸取教训,反思历史,推动种族和解。有关二战的书籍、电影、电视片已经是层出不穷,浩如烟海。朗兹曼的电影《浩劫》完成于1985年。在当时,本片在题材上并无创新,缘何可以超越绝大多数二战题材纪录片,脱颖而出名垂影史?
拍摄控诉纳粹的纪录片,对于出生于犹太家庭的朗兹曼来说,一点也不缺少理由。他在法国和德国接受教育,在柏林自由大学做过讲师,对两个国家和民族的复杂感情一直在他的职业生涯中有所反映。在《浩劫》中,他对历史的表述中没有强加煽动仇恨的兴奋点,也没有刻意渲染犹太人的悲惨遭遇。
为了完成这部电影,朗兹曼做了12年的调查与采访,积累了大量的原始拍摄素材。9个半小时里,电影语言极其简单,每个单独的采访都是平时在电视上可以看到的拍摄视角,中间不时拼接空镜。采访对象是当年曾经亲历这场惨案的幸存者,空镜拍摄的是当年这些历史事件曾经发生过的地点,而如今那里已经重归平静。各种清晰度的画面和录音连续不断地播放,不同的被采访者不停地重复着那段历史,每个人的语调都维持在同一状态,没有起伏,情绪稳定。
观众必须端坐在大银幕前,完成9个半小时的旅程,聆听这段跨越时空的屠杀回忆。其间,难免有人会产生离开的冲动,如坐针毡与焦躁压抑是观影体验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9个半小时的精神拷问,帮助人们体会当年的幸存者经历的人间悲剧,了解他们如何将内心中所保有的那股非凡的勇气延续下来,活下去。
《浩劫》不靠内容取胜,而是一部里程碑式的形式主义电影。它是极简的,去掉所有其他可能的形式。很多人都认为纪录片就应该去伪存真,但是作为电影,拍得如此压抑和痛苦,真的有必要吗?本届上海电影节《浩劫》的放映只能被看作一种特殊的观影体验,“特殊”本身甚至成了《浩劫》为招揽观众而不得不依赖的一个噱头,否则就无法吸引到足够多的观众。即使有资深影迷愿意为了这部巨作花费宝贵的9个半小时观影时间,我也很怀疑是否还有人有朗兹曼这样的毅力,甘愿付出生命中的十几年时间来拍这样的电影。
朗兹曼的这份耐心足以让他在影迷心中成为超级英雄,但从今以后,《浩劫》这样的电影也许真的不会再有了。
纪录片《隐者山河》展现了著名作曲家陈其钢的创作生涯与艺术追求。
居住在香港的德国人安德鲁·布隆伯格2012年创办的香港四径超级挑战赛是为那些最想挑战自我的人准备的。
两位上影节纪录片选片人——影评人孙孟晋、学者徐亚萍推荐了一批目前还能买到票的宝藏佳片。
这一已经消失数千万年的物种,自从被发现以来,便承载着人类对生命起源与演化的永恒追问。
1985年,读高一的杨文斌成为王圣民第一届美育课的学生,多年后看了美国在1989年上映的电影《死亡诗社》后发现,“不就是当年的我们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