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历史数据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拧巴”也有理?

第一财经日报 2013-06-20 01:14:00

责编:群硕系统

与“卡延塔”一样的“拧巴”大楼,自有其“生存之道”。

耗时8年,投资高达81亿美元的“卡延塔”,终于在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迪拜海滨区正式落成。和所有歪歪扭扭的不正常建筑物一样,这座号称目前世界上“最拧巴”的高楼,迅速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争论、非议随之滚滚而来。

这座总高310米、共有73层的摩天大楼,每一层楼扭转1.2度,上升到顶端刚好实现90度的扭转。究竟这是迪拜不惜血本的又一场奢华建筑秀,还是其中另有原因?负责大楼方案设计的美国建筑师罗斯·怀默,给出的答案显然是后者。在接受多家海外媒体采访时,他表示,“卡延塔”整体外观的设计灵感来自人类基因组DNA的双螺旋结构,但同时,它也是“多种自然力相互影响”的结果。“建筑物的形状是对它所在的场地及周边环境做出的回应,它不会破坏邻近的建筑物的视线。”而其铰接式结构也能让大楼自如应对当地气流以及气候的变化,罗斯·怀默说:“每一层都扭转一定的角度,顶楼与底层楼角度正好对齐,这使得每个房间能看到的景观,都是独一无二的,无分优劣。既有舒适性的考虑,在地产销售方面也有说服力。”

这位美国建筑师深谙消费者的心理。尽管经济形势低迷,但刚刚落成的“卡延塔”销售情况却相当火爆,据大楼的开发商卡延集团称,楼内住宅部分的售出率已经达到八成。

也许,“拧巴”的建筑都自有它“拧巴”的道理。画家安东尼·高迪设计的西班牙巴塞罗那米拉之家,是为了实现自己的建筑理想,当然房产拥有者、富豪佩雷·米拉则想为他的新婚妻子打造一个梦幻世界。

同为西班牙人,有着“自然的门徒”美誉的建筑师圣地亚哥·卡拉特拉瓦,则为瑞典老牌工业城市马尔默大厦打造了旋转大楼。这栋54层的大厦在8年前揭幕,高189米,共分9个区层。每区层都旋转少许,让整栋大厦看上去也呈现了90度旋转。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旋转大楼或许称得上是“卡延塔”的前身,而后者的建造难度要高于旋转大楼。在一次上海之行的讲座中,卡拉特拉瓦透露,他的设计灵感来源于一座身体扭动的人体雕塑。建筑师虽然轻描淡写,但是这栋大楼对于瑞典人来说,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彼时,整个马尔默都在寻求从工业城市转型的出路,旋转大楼在设计和施工上都体现了探险精神和创新意识,给古老的马尔默增添了灵动与生气,也给很多瑞典人注入了一针强心剂。“瑞典不是一个沉闷保守的国度,看看旋转大厦吧,她是我们这里打扮入时的百变女郎。”

而其他的“拧巴”大楼,也有自己的“生存之道”。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在捷克布拉格中心大片砖石建筑的包围下,一幢扭曲的玻璃钢建筑问世引起了轰动。或许是这座城市在寻求突破时,无意识地为自己做了一次营销,不过,美国建筑师弗兰多兄弟的异想天开之作,却也受到很多人的喜爱。有人认为,它的流线型的轮廓表现出了动感,因而称这种建筑为“跳舞的大楼”。而另一些人则把它形容成“捏扁的可口可乐”。但无论如何,布拉格旅游行业的业绩,因为这栋建筑提升了不少。

在德国达姆施塔特,奥地利建筑师、绘画家百水也曾设计过一个名为森林螺旋城的建筑物。顾名思义,这座拥有105套公寓和一个大型餐厅的建筑,依仗山势盘旋而上,呈现出扭曲、盘旋的形态。而建筑物表面丰富的色彩、不规则的外形以及形状大小各异的窗户,也让一些建筑评论家对其叹为观止。而百水心里其实有另一笔账——这些色彩其实是标注出了建筑物所用材料中的不同基岩层,而外形和窗户形状也是根据这些地质情况做出的调整。

外行的加盟,也是“拧巴”建筑得以诞生的重要原因。2003年,常年为儿童读物配图的插画家杨·马尔辛-斯塞尔就在波兰的索波特打造了一个弯曲形的购物中心。谁都能一眼看出,这栋像被两边的建筑挤压过的凹陷式建筑,取材于设计者本人的插画作品。还有一个细节辅证,建筑的屋顶被刻意做成了龙鳞的样子。

当然,“拧巴”建筑中最疯狂的,要数弗兰克·盖瑞在西班牙北部工业城市的古根海姆建造的博物馆了。对于这位大器晚成、多年遭人非议和冷落的建筑师来说,和博物馆一拍即合,接手这个设计项目,是他个人职业生涯中一次扬眉吐气的宣泄。为此,弗兰克·盖瑞甚至动用了他早年为航天工业开发的计算机3D设计软件,设计出建筑界很少见的复杂数学曲线。同时,他还用石头、玻璃和钛合金材料的混搭方式勾勒出这栋建筑的曲线,再用玻璃幕墙将它连成一体。这种“在视觉上体现刺激、不可预测性以及可控的混乱”的建筑风格,不仅让古根海姆博物馆闻名于世,也让弗兰克·盖瑞名声大噪。

举报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