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当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阎学通在7月6日201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术共同体会议上表示,中美之间的良性竞争,可能让“全世界得到一个比现在更好的由美国单方提供的公共产品”。
阎学通认为,“中美之间的良性竞争,具体就落实在给国际社会提供什么样的公共产品。” 他指出,在世界和平论坛午餐会上,中国外交部长王毅提出要考虑为世界提供公共服务产品,很可能是中国政策制定者首次提出中国要给直接提供公共产品的概念。
阎学通也强调,虽然不知中美良性竞争及预期结果能否实现,但双方都认同不应排除这个可能性。
新型大国关系的概念,到目前为止,有一个积极的结果,即在6月习近平与奥巴马会晤期间,美国政府正式地接受了新型大国关系的概念,阎学通在研讨会上说。
阎学通认为,美国接受中国提出的建立“中美新型大国关系”,首先是不想重复冷战时期美国和苏联当年的竞争。第二,双方都有创造新历史的想法,双方都认为存在中美合作的可能性,在不否认相互存在竞争的前提下,双方有尚未开发的领域可以开展合作。第三,承认中美之间存在竞争关系,和以前不承认中美竞争之间有竞争相比是积极的。只有承认中美之间有竞争关系,双方才能考虑不让这个竞争造成灾难或导致战争。这是新型大国关系中最积极的部分。
同样参与研讨的中国美国商会主席葛国瑞(Gregory Gilligan)认为,中美两国的合作关系的构建,明显表现为中国经济、社会、军事以及国际影响力的提升。中美需要探索合作领域,将竞争最小化,避免发生冲突或竞争恶化。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崔立如在会上表示,从中美首脑会晤可以看出,双方对“新型大国关系”的概念有共识,但就如何变成具体的内容双方可能各有不同看法。中方认为会晤主题是探索建立“新型大国关系”,而美国用词为探索“新的合作模式”,用词不同,含义不同,用词的差别是各方刻意强调的,美方相对保守
崔立如说,对会晤的说法上,习主席强调中美关系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提出要创新思维,为中美关系今后发展注入新活力。奥巴马强调的是美国高度重视中美关系,希望这是一次坦诚的建设性的沟通,希望对今后发展至关重要。
清华-卡内基全球政策中心主任韩磊(Paul Haenle)指出,在会晤中,奥巴马总统可能没有确切的用“新型大国关系”,但事实上,奥巴马以及美国政府并没有拒绝接受“新型大国关系”的理念,相反对探索可能的新合作方式持开放态度,“这是非常积极的”。
居住区绿地建设应在绿化覆盖率达到30%以上的前提下增设水体景观。
上海自贸区和临港新片区作为高水平开放的试验田,应该针对中国企业“出海”服务进行大量创新尝试。
越来越多的公共文化空间从颜值“好看”,发展到了注重运营,通过注入丰富的公共文化产品,成为赋能基层的重要载体。
俄罗斯总统普京与美国中东问题特使威特科夫举行会晤。
研究表明,野火烟雾与心脏病发作、中风和心脏骤停的发生率增加以及免疫防御能力减弱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