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出不穷的食品安全问题让所有人都不淡定了。不光是加工食品有问题,就是原材料也不保险。为了吃到一口放心的食物,都市人各显神通。
听说在陆家嘴上班的徐女士近日将她自家出产的韭菜分给了同事,艳羡之余,赶紧打电话了解情况。原来,徐女士从去年开始租了奉贤某家庭农场的一块地,这块地并不需要亲自耕种,农庄采取集体统一管理,徐女士要做的只是周末去采摘。徐女士说,她租下这块地,一方面是为了能拿到一些安全的食物,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让孩子有个好玩儿的去处。这个农庄把承租的土地划分成许多小块,出租给像徐女士这样的都市白领。据徐女士说,蔬菜比较多的季节,这个农场提供的菜足够她们一家三口吃,基本不用到外面去买。另外,农场还提供禽肉蛋等荤菜。徐女士每年支付的租金和管理费数千元,她觉得很值得,天气比较好的情况下,周末没事儿一家人就会到农庄去度个小假,亲手采摘蔬果满载而归。气温适宜的时候,可以自带帐篷过夜,其他时候,则可以租住在当地的农家乐。
笔者的一个朋友也在两年前加入了某个农庄成为其会员,会员费10万元。据这个朋友说,这家农庄条件比较好,包括土壤都是在原来的基础上经过数年培育的,种子也经过优选。农庄每周配送一次菜,将当周的收成在会员间均分,大家有啥吃啥,旺季多吃点儿,淡季少吃点儿。
较之两位女士的做法,蒋鹰的做法更进了一步。蒋鹰在保险行业工作,他在崇明租了40亩地,种了稻米、蔬菜、大片果树,挖了鱼塘,养了鸡鸭鹅猪羊,另外,又在边上买下一块地开始建房子,房子刚打好地基,但周围已经种下了数百棵各式树苗。
从去年开始,蒋鹰的农庄开始有产出了,他自给有余,也开始在朋友小圈子里配送。蒋鹰说,由于采用的是传统的养殖和种植方法,产量有限,初期投入很高。农产品也只在朋友中分享。一年多来,基建和土地改造等前期投入已经超过百万。此外,每月投入种植养殖费用和人力成本也近万元。他希望每年在农场的净投入能控制在5万~10万元之间。
经过这两年的摸索,不事农耕的蒋鹰也逐渐掌握了一些农作物的规律。他介绍说,许多菜一成熟就要马上采摘,否则很快就老了。所以,有些特别受欢迎的蔬菜要轮种,一茬一茬地种,一茬一茬地收,要不然的话可能吃一次就没了。
蒋鹰请了四个人负责农庄的耕作,他则每个周末回农庄帮忙,顺便把一周要吃的菜带回市区。蒋鹰的生活方式颇受圈内朋友的羡慕,时常可以在他的微博上看到朋友们在农庄“体验生活”的图片。
他说自己现在就期待早点退休,回到崇明,住在绿树掩映的乡间别墅,管理着自己的农庄,呼朋引伴自给自足,过着自然惬意的田园生活。
国务院食安办近日印发通知,要求各地食安办加强暑期、汛期食品安全工作。
从管制到依法治理,是食品安全的必经之路,要真正用制衡的治理理念,打造合法权益的合作博弈场景,用各自合法权利间的相互牵制和助推,来消除可预防的负外部性。
本期沙龙以“数智驱动:构建高质量发展的普惠金融新生态”为主题。
标准明确了覆盖食谱及原料管理、加工制作、备餐与配送、用餐服务、服务评价改进、应急处理等全链条的规范指引,为校园配餐服务企业的合规管理提供标准化指导。
围绕优化普惠金融政策支持体系、创新普惠金融产品与服务模式、强化普惠金融科技应用与风险防控、拓宽普惠金融覆盖范围与服务效能等内容进行深度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