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历史数据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横道世之介》如何“致青春”

第一财经日报 2013-07-16 01:18:00

责编:群硕系统

怀旧电影中的“历史性”,关注的焦点正好是过去与现在之间的联系所在,那才是当中的历史透视,也即是一出商业怀旧片可否更进一步令人反思的关键所在。

除了东野圭吾之外,吉田修一是近年日本电影界的宠儿,他的小说被改编而搬上银幕的比例甚高。

迄今为止,已完成影像化的吉田作品有《东京湾景》,为2004年富士的月九剧,仲间由纪惠主演(富士电视台周一晚9点黄金剧场播出的日剧被称为“月九”);《春天,相遇在巴尼斯百货》,2006年WOWOW日剧;《爱上July 24大道》2006年公映;《水泳》2007年公映,吉田修一自导;《同栖生活》,电影2010年公映;最为人熟知的《恶人》,电影2010年公映。

《横道世之介》是2009年出版的小说,后由冲田修一改编今年正式公映。

对于现在的怀旧

《横道世之介》是成功的青春怀旧片,当然选角上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饰演横道世之介的高良健吾,可说是目前日本影坛最炙手可热的青春男优,事实上他已凭去年的《苦役列车》夺得2012年《电影旬报》最佳男主角奖。而饰演与谢野祥子的女主角吉高由里子最近也人气急升,更代替了柴?D幸成为《神探伽利略2:真夏方程式》的女主角。青春怀旧片起用乘时而起的当红年轻演员,自可收事半功倍之效。

不过更重要的,是我们早已明白一切的怀旧商业片,目的都是借怀旧的幌子,从而去解决或满足今时今日的时空诉求。我曾另文指出,《横道世之介》用喜剧切入去处理日本的上世纪80年代,是一种中庸之道的策略,首先因为时间的距离仍未足够作清晰理性的沉淀,于是基本上仍没有一种公论式的评价可锁定。和90年代不同,那时候早已出现大量的社会问题如援交、茧居族及单身寄生虫等,于是自可不用回避阴暗面直书。相对来说,80年代仍是充满乐观气息的日子,大家均没有大难即将临头的危机感。而泡沫经济爆破前的80年代,正好处于难以解读的尴尬状态:一方面彼此虽不愿明言,但其实都知道,其后日本至今为止的衰退滑落,与当时息息相关;另一方面因为今时今日各方面的千疮百孔,却又更教人怀念追思那些年的无忧无虑。正因为此,《横道世之介》中的80年代,正是一个00年代下的日本人渴望可以重返及逃遁进去的虚拟避难所,从而为眼前的自己去打气及肯定人生意义犹存。

那其实属怀旧电影的既定成规,自从詹明信(Fredric Jameson)在名著《后现代主义: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中,以“对于现在的怀旧”锁定了关于怀旧电影的本质,指出不少怀旧的影视作品所描绘的过去时空,其实都是当下时空的自我再现。由此引申出所谓“历史性”本来就不是指过去的再现,也不是对未来的再现,而是一种和现在之间的关系,这个关系以某种方式将现在陌生化,并且使我们与立即性保持一种距离,而这个距离最终被描述成为一种历史透视。《横道世之介》正是针对当前日本人的不安及焦虑情绪,且对人际关系以及人性本善的核心价值出现动摇迷惘的情况,于是利用80年代充满可能、肯定好奇探索精神以及向往善良纯真价值的投影,从而去释放出怀旧青春电影的能量。

中日对照的怀旧

好的,我们当然不可以回避《横道世之介》与《致青春》的比照。

从商业效益上去比较,前者自然不可望后者项背──数亿人民币票房的成绩,背后当然有不少社会文化背景因素的左右才得以促成。回到电影文本上去,《致青春》基本上没有背离怀旧商业电影的方程式,而且透过剧中人拼命要抓住青春的遗留,从而去疗今天的伤,可以说是更一览无余地把怀旧电影的心理治愈功能发扬出来。

事实上,《致青春》的一众人物几乎不约而同地在成人世界中失去了情感的立足点。郑微要寻回第一春的对象林静作寄托依傍,陈孝正又希望郑微与他复合,阮莞于新婚前也摆脱不了旧爱的阴影,人物角色在兜兜转转之中,似乎更肯定了必须要从青春投影的岁月,寻找出解决当下困局的答案。是的,其中有一例外就是朱小北,她成了电影中唯一斩钉截铁地要与过去划清界限,透过改名作为更易身份的象征,这好像是“致青春”式的另一抉择路向。但如果我们理解创作人背后的构思,了解她们把对现在情感匮乏的理解,视之为过去青春期的错失镜像,那么朱小北其实与其他角色相若,不过在寻找另一种与“青春”重省的方法,而她的选择正是拒绝回眸。

我想指出的是,表面上《横道世之介》与《致青春》都紧守并利用怀旧时空,去解决或疏导当下窘境的方程式,可是细察之下自可留意到微细的差异之处。前者的怀旧时空,基本上是与界间社会互通声息,相互接轨;反过来后者基本上把青春的岁月密封在大学校园内,把青春元素仅锁定于某些希望呈现的范畴上。

是的,虽然《横道世之介》好像不过是甜甜圈式的青春小品,但如果留意到吉田修一的用心,他在经营上其实一直敏锐地关注人物性格及发展上的前后串连。所以世之介与祥子在沙滩上的浪漫时刻,会遇到越南船民的逃难登岸,而祥子对婴儿的念念不忘也成为她后来在国际志愿机构工作的伏线预示。与此同时,世之介对邻舍的关心,表面上自然牵引出他成为摄影师的未来人生,但其实最核心的讯息,是透过对他不断向身边陌生人锲而不舍地示好——无论是对仓持及阿久津不离不弃的关心、对加藤的纠缠不放,乃至对片濑不息的憧憬等——全都说明唯有这些源自地方乡下的纯真人情信念,才得以在都市生活中寻找出破冰的窍门,所以最终跳下路轨救人牺牲才不会突兀无端。反过来《致青春》的致命伤,正是在失掉了过去和现在之间的联系,如果陈孝正的出国勉强可视为凯旋的伏线,那么郑微的女强人乃至朱小北的教育专家等当下身份,显然就是凭空而降的主观植入,与今昔之间的社会外在联系截然断裂。

而这,正是怀旧电影的成败命脉,还记得上文提及詹明信的提示吗?怀旧电影中的“历史性”,关注的焦点正好是过去与现在之间的联系所在,那才是当中的历史透视,也即是一出商业怀旧片可否更进一步令人反思的关键所在。

 

举报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