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环的地铁站一出来,就有非迷路不可的感觉。一条条小马路从各个角度斜插交错,让人难以分清方向。初到此处的行人都会把头略向上抬,因为路上那些店铺醒目的大字招牌格外引人注目,人的目光总是不自觉地被这些老街店铺的味道牵引。兆和杂货铺、福建茶行、公兴咸料铺、汇富参茸行、安泰燕窝庄、健成行参茸海味……一见到这些牌子,就仿佛找到了旧时香港的气韵。
上环是香港开埠初期最早发展的华人商业及住宅中心。开埠初期,华商多聚居于此处,当年的三角码头又是重要的货物集散地。因此,香港很多传统行业的发展都源于上环。百余年过去,上环虽然几经历史变迁,许多传统行业的老铺依旧在此成行成市。?I沙街、永乐街、禧利街、文华里……这些老街如今还在将老香港的味道流传,行人不用深呼吸就能闻到茶行、中药铺、海味铺里飘出来的中药味、海味。
就像任何一个步入现代化的地区一样,上环的这块旧地也在逐渐兴建越来越多的商场、写字楼。城市日渐发达的潮流仿佛在沿着皇后大道由中环向上环推进。尽管上环仍旧被看作香港历史风情最浓重的地区之一,那些老铺店主却明显感到了今昔的变化。“传统的店铺越来越少了,以前整条街都是,现在大概少了九成。米铺、布匹店都很少见了,补鞋的行当则彻底销声匿迹。”福建茶行店主杨庭辉说。
或许有一天,这些老铺都将变成书中的历史。不过至少在今天,老店铺的存在并没有因现代化的驱逐而失去意义。人们依旧愿意去思考历史的城市味道与现代生活的关联。
在日前由亚洲艺术文献库主办的“开放周末2013:策动!”文化交流活动中,曾在上环居住的香港艺术家伍韶劲带领公众一同走访上环老铺,将真实的老店铺与文献库中收藏的老铺历史书籍相联系,激发城市中人对社区文化的思考。
“文献库是一个收集历史的地方,上环又是一个在香港拥有重要历史地位的地区,两者有着紧密的联系。上环属于旧区,店铺也都有很长的历史。老店铺卖的东西同城市的回忆都有关系。有老铺的社区是活生生的文化宝藏。”亚洲艺术文献库教学与参与策划钟玉文认为,这种探访建立起文献库同社区间的对话。既让公众从更真实的角度去了解文献库的资料,也激发人们用艺术的角度去看那些店铺和社区。
旧物承载的怀念
短短的?I沙街上有间福建茶行,招牌上的白底红字是上世纪才有的特色。走进这家店,仿佛走进了80年代的港剧,蓝白相间的小方格地砖是早已过了时的花式,茶行创始人的照片高挂在店铺中、墙上茶业行商会的会员证书已然泛黄。
今年66岁的店主杨庭辉拿出一罐茶叶,招呼来探访的客人。那茶罐油漆掉落斑驳,上面油印的电话号码数字用的还是汉字写法。
“这间铺子61年了。老香港人不愿意换来转去,这个茶罐,上面什么茶行、地址、电话都有,人们一看到它就知道它是什么茶行的了。旧东西最适合我。”杨庭辉说着,拍拍眼前已经超过60岁的玻璃桌台。那是专门定做的,“除非坏掉,不然没有理由换新的。这都是自从开店铺就用的,有纪念意义。”
这间铺有两层,杨老先生把第二层当作仓库。沿着斑驳的木质楼梯而上,可以发现杨老先生眼中更珍贵的宝贝物什。木箱和竹箩都是茶行开铺时就用来装茶叶的。箱子的木头已经有了裂缝,而竹箩因为多年手掌的触摸,表面都已经滑润了。在杨庭辉眼中这些物什有着现代工具难以取代的地位。“木箱摞多少层都没问题,稳稳当当。现在找不到木箱了,都是纸皮箱。而纸皮箱摞得高了就会倒下来。”
天花板上的滑轮大概是与这个年代最突兀的物件了。看惯了高楼大厦里的人用电梯搬运货物,难以想象在这可以遇见这样传统的运输器械。杨庭辉一如既往地掀开二楼地面上的盖板,放下吊钩,把茶叶吊上来。对他来说,这就是生存工具,它只是旧了,但绝不是没用。
老物件家家都有,走在上环的大街小巷里,随时可以发现些意想不到的陈年之物。朱荣记杂货铺中高挂着一盏蓝色油漆面的火水灯也60多岁了,已然没人再用它照明,店主朱耀昌却不舍得把它摘下。公兴咸料铺的墙上还保存着曾经记录进货的船期板,其实早在30年前他们就已经不再使用船运。店主陈华也不舍得扔,如果要随手记些什么,他还是觉得用那块板最顺手。
除了这些家什器具,其实店铺本身就是最具时代情怀的老物件。这些店主似乎从没有想过去翻新店铺的陈设和装潢,让它的门面更吸引人。朱荣记货物繁杂得让人无法自由出入,店里照不到充足的光线。公兴咸料铺的招牌满是斑驳的痕迹。福建茶行里抬头是三片扇叶的老式吊扇。“我们是很传统的行业,弄得像做戏一样就没意思了。让人有亲切感就好。”杨庭辉说。
店铺不翻新,对过往的怀念可以看作是其中的一方面原因,而另一方面则是这些老香港人秉持的一种做生意的理念。在他们看来,做好门面远不如卖出好的产品。“我们价钱实在,客人又不是来这参观的。”陈华说。几十年的经营,靠的是信誉,店主并不觉得翻新门面就会吸引更多顾客,而保留旧味,虽不见得能招揽生意,却总会有人欣赏。杨庭辉拿出了一个本子,上面写着北京、上海、大连等许多客户的地址。他说总有人从他这里买过茶叶带回内地,口口相传,别人也就找他寄货了。
日渐消失的城市独特性
周一上午十点,朱荣记杂货铺定时开门,一位顾客看到店门口挂着 “红A”水壶就即刻买下。她打算带给外甥女,那是一种本港的味道,如今难寻。“红A”是一种颜色单一、结构如同矿泉水瓶一样简单的学生水壶,内地人不会感到有何特别,而在香港人心中它却有着一种本土的身份性。据悉,上世纪60年代,香港多次实施食水管制,家家户户以至工厂都需要容器储存水,而“红A”因为比铁罐和木桶轻而大行其道。虽然近年品牌产品系列中鲜见家庭用品,但在香港人的心中,它仍然是颇具重量的存在。
对于旧时杂货,店主有份坚持,顾客有份寻味,他们无意间都流露出一份对城市独特性的挽留。
曾旅居法国、加拿大等地的伍韶劲在西方国家看到了现代化中出现的同质化城市面貌,一样的高楼、类似的生活方式,一种“文化感被洗却”的感觉令他遗憾很多地方在失去它的独特性和历史价值。
“就像法国最古老的语言实际流传在加拿大,法国经历了很多变迁,一个国家最原本的东西反而要去另一个国家才看得到。我常常在国外的唐人街能找到国内找不到的传统东西,而上环的这些香港人也有类似的情结。这地方凝聚着了一段珍贵的历史,人们难以放下它,而老物件可以带我们回到往日的感觉中。”伍韶劲说。
也许很多适应现代化发展的人会以为旧物放在博物馆同样是很好的归宿,但那样的历史流传多少都有些生硬的。因为它已经脱离开人们的生活,失去了它的现实角色。朱耀昌和杨庭辉都表示香港历史博物馆、茶博物馆等机构在办展览时都曾和他们征集过那些老物什。而事实上,人们还是在老铺中看到那些器具才会感到亲切。因为那些物件演绎的是有机的生活。
诚然,从老店铺本身来说,它的身份也不仅限于商业流通中的一环,在生活中,它同样演绎着重要的社区角色。“西方有个讲法,叫做‘本土精神’。失去它,你会迷失个人的身份定位。而老店铺可以给人这种精神。我住在上环时,逛这些老店铺会有非常舒服的感觉。社区在香港人心中地位是重要的,而如今人们都住进大厦,曾经打开家门就相互聊天那样的场景再难找到。这种社区感越来越缺乏。”伍韶劲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