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历史数据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你往何处去

第一财经周刊 2013-08-08 15:09:00

责编:群硕系统

马克思有个曾曾孙现在就在伦敦生活,是出租车司机。“不知道他有没有拜访过这里。”

最近做了件囧事。

那天约了朋友在Soho House见面,然而当我到了前台才发现根本进不去,因为这里是Private Club,只对会员开放。“那我怎么能成为会员?”我在心里想,大不了现在加一个会员。然而前台微笑着告诉我,我必须在电影或者传媒行业工作,加上两位以上的会员作为推荐人,还得要经过审核,至少当天是不可能了。

这个时候我约的朋友也已经到了,我只好窘迫地告诉他得另换地方。我边往外走边抱怨,这里完全不像国内私人会所那样高端大气上档次。而且很不好找,外面没有招牌,室内也楼上楼下地形复杂,“老实说我并不知道当初为什么要选在这里。”

朋友安慰我说这种情况很正常,“伦敦是私人会所诞生的地方,人们用这种方式来定义自己的身份,划分自己的圈子。这个地方本身并不需要多特别,隐秘感就是它的特色,如果不是会员带着,外人根本不会找到这个地方。”我想了想,之所以选择这里,其实潜意识里隐藏着这样的信息:你看我已经多么能融入这里的生活圈子,连这样隐秘的地方也能找到。只不过事实是它正好说明我其实仍然游离在外。

我们路过一家名叫Quo Vadis的餐厅时,朋友告诉我这里同样也是个私人会所。从外面看它一点也不起眼,就像一个普通的传统英国酒吧。然而这是伦敦最有名的餐厅之一,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英国现代艺术的代表人物达米恩·赫斯特(Damien Hirst)和名厨Marco Pierre White曾经合伙经营这家餐厅,餐厅里挂的画是赫斯特的手作,连酒吧也是他亲自设计。几年前餐厅转了手,但仍然人气很高,经常有名人出入,而且被另一位名厨戈登·拉姆齐(Gordon Ramsay)评为自己最喜欢的餐厅。只不过呢,拉姆齐曾经是Marco Pierre White的学徒,但后来两人又闹翻……

这些名人八卦到这里突然转了一个方向,“你知道吗,”他问道,“这里曾经是马克思住的地方。”我愣了一下。他抬起胳膊示意我往上看,在三楼的两扇窗户间有一块蓝色的圆形牌子,隐约看见上面写着卡尔·马克思的名字,但还有一些小字看不清楚。

我突然来了好奇心,掏出手机Google了一下。果然马克思在1851年到1856年期间住在这儿,《资本论》的大部分内容都在这里完成。当时这里破旧不堪,一年的租金只要22英镑,尽管如此,穷困潦倒的马克思还得依靠恩格斯的资助,他的三个孩子也因病死在这里。我把这些搜索结果讲给朋友听,突然又想起曾经在什么地方看见过马克思有个曾曾孙现在就在伦敦生活,是出租车司机。“不知道他有没有拜访过这里。”我感叹道。

当然我们都估计可能性不大,这里完全不是他的圈子。年初BBC曾经做过一项大型调查,在访问了超过16万人之后,认为传统的上中下三类阶层分类法对英国来说已经过时,调查结果把当今英国社会分为七大阶级:最顶层的精英阶层和最底层的不稳定型无产者变化不大,而中间阶层则分化成世家中产阶级、技术型中产阶级、新型富有工作者、传统型劳动阶级和新兴服务业工作者。分类的依据除了考量人们的经济资产,还纳入了文化资产和社会资产,而社会资产主要就是你结交的圈子。我想这大概就是私人会所大有市场的原因,中间部分越来越分化,而每个人都想拥有自己的身份标识。

我和朋友自我评估了一下,我们应该都算是新兴服务业工作者,仅仅高于最底层的不稳定型无产者。而出租车司机在伦敦是一项高难度的工作,马克思的曾曾孙应该属于第五阶层,等级比我们高。好消息是,那项调查认为,第六阶层的人如果努力积累一定的经济和社会资本,还可能转变成第四或第三阶级的成员。

我还顺便搜到了Quo Vadis的意思,这是拉丁文“你往何处去”。这块招牌,就挂在马克思故居的蓝色标志下。

举报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