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历史数据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被文学救赎的“坏小子”

第一财经日报 2013-08-14 01:12:00

责编:群硕系统

除了勤奋的写作者、天才的文学家之外,“坏小子”波拉尼奥给读者留下了更多想象空间,而关于他的各种不同的身份幻象在本次文献展中亦可以找到一点线索。

正如大多数在死后声名鹊起的作家一样,2003年罗贝托·波拉尼奥在巴塞罗那因病去世,其作品被陆续发掘出版,并获得高度赞扬。苏珊·桑塔格称他是“那一代西班牙语世界中最值得钦佩的小说家”;《明镜周刊》则评论他为“当代西班牙语文学中最胆大的作家”。

波拉尼奥顶着一头乱发,永远穿着黑色外套,戴着眼镜、夹着香烟,眼神忧郁,那个形象似乎很好地诠释了“生前籍籍无名,死后成为大师”的作家,而事实也大抵如此——随着《荒野侦探》、《2666》等英译本的出版,他的名声“以火箭般的速度,达到了神话般的高度”。

罗贝托·波拉尼奥于1953年出生于智利圣地亚哥,在他短暂的人生中,却有着十分丰富的阅历:他信奉多个主义,辗转多个国家,他的写作中充满了对人性之恶的探寻,留下十部小说、四部短篇小说集以及三部诗集。

作家的人生和他的诸多作品一样扑朔迷离。相当长的时期,在外界眼中,波拉尼奥是一个通过吸毒和滥交获得灵感的文学青年,一个浪迹天涯、一贫如洗的拉美版凯鲁亚克,一个信奉社会主义的政治叛徒,甚至有传言称他的肝病源于当年吸毒时与人共用针头而感染……

正值波拉尼奥逝世十周年之际,为了集中展示作家一生中最重要的创作阶段,巴塞罗那当代艺术中心(CCCB)举办了一场为期三个月的《波拉尼奥文献展:1977~2003》,展览由胡安·因苏亚(Juan Insua)和瓦莱丽·迈尔斯(Valerie Miles)联合策划,意在以数十年来大量的文献资料为作家正名,他的一生与文学息息相关,他的作品给他带来“坏小子”的名声,但作家本人却被文学救赎。

极度勤奋的写作者

展览以波拉尼奥的后半生,即1977年到达西班牙之后的生活为主,分为三个时间段:“未知的大学——巴塞罗那:1977~1980”、“变化万千——赫罗纳:1980~1984”以及“未来访客——布拉内斯:1985~2003”;这三个时间段呈现出波拉尼奥由一位将写作视为玩票的浪荡人,到严肃对待写作开始形成自己的风格,到最后一心沉入其中,出版了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巩固了自己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

此次展览共展出230件作家生前使用的物品原件,包括手稿、笔记、书信、私人藏书、报纸剪报以及100张包括作家各个时期的生活照在内的资料图片。

为了揭开波拉尼奥神秘的面纱,《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专访了策展人之一、大教堂出版社的女老板瓦莱丽·迈尔斯,她与作家一家交往甚密。“随着波拉尼奥作品的不断出版,他的读者和粉丝也日益增多,我们希望能营造出作家工作室一般的环境,让读者和粉丝亲身体验他的创意来源。展览展出了作家保存的很多文档、笔记、书信和照片,其中有很大一部分从未被出版,我们花了多年的时间来阅读并将其归档。当我做这项工作的时候我才发现,波拉尼奥每个时期的创作都是如此不同,在作品正式出版前,他已经有近20年的写作经历,他是极度勤奋的写作者。”她如此介绍。

此前很少出现在媒体面前的作家遗孀卡罗利娜·洛佩斯(Carolina Lopez)贡献了众多私人物品,“我从2006年便开始着手整理罗贝托·波拉尼奥的文献资料。首先是对文献资料进行归档和分类,这大约花费了一年时间,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4374页未披露的原稿包括26部短篇故事,4部小说,诗集、草图、信件和日记。”

至于最值得一看的展品,“可能是包含未出版小说《科幻的精神》(El espiritu de la ciencia ficcion)在内的三本笔记;其次是令他着迷的战略游戏,包括《第三帝国》(他据此写出了同名小说)在内,从中可窥得《2666》、《荒野侦探》等作品的写作背景、人物名单和小说结构;波拉尼奥读过的书也有助于人们理解他早期的写作受到哪些人的影响。”瓦莱丽女士介绍。

展览将以探索的方式呈现,参观者如同侦探一般将面临一系列幽默、讽刺的测试和线索。瓦莱丽女士说:“读过波拉尼奥的人都会发现,他的作品中有一种令人难以置信的通连感,开放式的结尾似乎是为读者量身打造的,正是出于波拉尼奥的这种写作方式,我们希望展览也能呈现同样的效果。从收到的反馈来看,这场展览非常成功,每个人眼中的波拉尼奥都是不同的,而我们的工作是让读者享受探索和发现的过程,我们希望能重塑波拉尼奥的风格和幽默感。”

而明年,同样形式的展览将在马德里和纽约再现。

身份的幻象

《2666》的译者、北京大学西语系教授赵德明曾说:“阅读波拉尼奥的作品,必须要了解他的人生经历和创作背景,这样才能读懂为什么他笔下人性之恶是没有国界和阶级之分的。”

罗贝托·波拉尼奥1953年出生于圣地亚哥,父亲莱昂·波拉尼奥是一个卡车司机和业余拳击手,母亲在学校教数学和统计。1968 年,波拉尼奥举家迁至墨西哥城。在那里,他开始了读书和写作的生涯。

1977年,波拉尼奥抵达巴塞罗那,正值佛朗哥政权向民主政治的过渡期间,社会充满了特殊的兴奋情绪和新的自由。年轻的波拉尼奥浪荡十足,有时洗盘子,有时当守夜人,靠拾捡废品维生,尽管缺钱,但他对生活充满了激情。“对波拉尼奥来说,巴塞罗那是未知的大学,紧迫感、对梦想的渴望促使他如学徒般阅读和写作,由此产生了对‘多重命运’的追寻。”瓦莱丽女士在展览图册中写道。

40岁之前,波拉尼奥的生活纠结着革命的浪漫和现实的残酷,1993年,得知自己身染重病后,波拉尼奥正式开始写小说,在生命的最后十年写出了数百万字。1998年出版的《荒野侦探》获得了西班牙语文学最重要的大奖“罗慕洛·加列戈斯国际小说奖”,在拉美文学界引起的轰动不亚于当年马尔克斯《百年孤独》出版时的盛况。

一直以来,反复有人谈论诗人波拉尼奥与小说家波拉尼奥之间的冲突。有研究者曾言: “他是天生的诗人,为了养家糊口才开始小说写作。”对此,瓦莱丽女士表示,这两种身份的共存带着浪漫的色彩。“很显然,波拉尼奥从事了相当长时间的诗歌写作,直到他的儿子出生。从展览中可以看到,早在1977年,波拉尼奥就尝试写小说,他将自己从诗歌中学到的东西运用到小说写作中,一些技术层面的东西,比如唱片名的运用、视觉提示等,波拉尼奥的写作仿佛继承了绘画领域立体主义和未来主义的激进运动。作为从诗中汲取养料的作家,他将多种技巧融会贯通,并从中寻找艺术的源头,这也正是他杰出的原因所在。”

然而,波拉尼奥的身份幻象更多存在于世人对其“坏小子”形象的认知。读者和文学评论家自然而然地将他称为“拉美版凯鲁亚克”,而这恐怕是大家的一厢情愿。

纽约城市大学教授萨拉·波拉克曾撰文分析“波拉尼奥神话”:“波拉尼奥的创作才华、引人注目的生平、皮诺切特政变期间的个人经历、他某些作品被贴上的南美独裁主题小说标签、2003年7月15日他50岁时的肝衰早亡,皆有助于制造出易为美国接受和消费的作者形象。”

瓦莱丽女士在采访中一再重申波拉尼奥不喝酒,他也从不碰海洛因。“这个误会显然来源于他的《括号内》(Entre Parentesis),这本书收录了他的众多散文、演讲、访谈和文学批评。在《海滩》一文中,波拉尼奥以第一人称写道,我放弃了海洛因,回到自己的城市,开始在医院里接受美沙酮治疗……这很容易使人误会波拉尼奥是个瘾君子。熟知他的人已经证实了这是个误会。”

“此外,他的写作考察了人性的阴暗面、暴力和政治动荡,尽管他时常面临财务压力,但他仍是个快乐的人,他喜爱写作,从他的笔记中不难发现,写作能使他发自内心感到快乐。”

在波拉尼奥去世前不久的一次采访中,他曾说:“我的孩子亚历山大和劳塔罗是我唯一的祖国,妻子是我的第一位读者,然后才是出版商。”波拉尼奥对他的妻子罗利娜·洛佩斯充满感激,称她为“务实的天才”,为他提供了“家庭的支撑和稳定的经济来源”,并在他的手稿不断遭到编辑和出版商的回绝时,鼓励他熬过惨淡的生活。

显然,除了是一个勤奋的写作者、天才的文学家,波拉尼奥的身份幻象,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

天才的陨落令人扼腕叹息,2003年7月15日,因肝功能损伤遗憾未能等到器官移植的波拉尼奥在西班牙辞世,时年50岁。为了纪念这位名声在身后的作家,除了这场文献展以外,英译波氏诗歌全集《未知的大学》出版;首部根据波拉尼奥小说改编的电影《未来》也在智利上映。此外,今年7月,波拉尼奥的英译作品全面推出了电子版。

“什么令波拉尼奥的作品如此不可思议,我想是他将文学视为生命,忘我地沉醉在其中,即使生命即将走到尽头,他也在其中找到了活下去的理由,尽管他是一个‘坏小子’作家,他也从没有忘记过这一点——艺术和文学能够救赎一个人,即使身处深渊,也能发现美。”瓦莱丽女士这样告诉我们。

 

举报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