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次站上指挥台,与等待指令的孩子们目光对视时,拉尔夫·路德维希(Ralf Ludewig)都能想起童年时代登台演唱的情景,“那时候只要是独唱,双腿都会发抖,怕声音出状况,怕自己忘词。现在做了指挥,那种紧张感依然存在。”
8月,在路德维希的带领下,世界三大童声合唱团之一、拥有50多年历史的德国托尔策童声合唱团进行首次访华演出,继16、17日在北京中山音乐堂、上海东方艺术中心演出后,将于25日、26日登台广州大剧院和深圳音乐厅。
“我7岁就加入托尔策童声合唱团,小时候经常跟随在欧洲各地巡演,今天,我终于带着这支合唱团来到中国。”对于长达十天的中国巡演,路德维希笑说,这就像一场大家庭的旅行,此次合唱团全团42人阵容完整来到中国,他既要以指挥的身份确保每场演出的水准,更要像一位父亲,负担起孩子们的衣食住行。这是一个十分民主的家庭,在赴中国巡演前,指挥家与孩子们一起商量演出曲目,除了演唱巴赫的经文歌和莫扎特的《魔笛》等巴洛克和古典曲目,合唱团还带来ABBA乐队的《Money、Money、Money》、皇后乐队的《We are the Champion》、迈克尔·杰克逊的《Heal the World》。
“罗大佑的《明天会更好》是我跟孩子们一起选的,他们很喜欢这首歌的歌词。”路德维希说,从中世纪沿袭至今的男童合唱有着悠久历史,但他认为,古老的天籁之音并非专属于教堂,“这个时代的男孩应该在舞台上唱他们喜欢的音乐。”
指挥大师御用合唱团
托尔策童声合唱团的历史不长,却名列世界三大童声合唱团的地位,与20世纪两大指挥家的推崇颇有关联。
1974年之前,指挥皇帝卡拉扬只跟维也纳童声合唱团合作,但从1974年直至卡拉扬去世,指挥家的合作对象始终是托尔策童声合唱团。
1974年,恰是7岁的路德维希加入托尔策童声合唱团时,“当年我的个子只有那么高。”路德维希比划着自己的腰部,形容自己是位害羞、胆小的男孩。1980年,卡拉扬在柏林指挥莫扎特的《魔笛》,剧中需要三位男孩扮演三位仙童,路德维希被选入其中。他永远记得登台那天自己有多紧张,“不久阳光将预告新的一天,天空染上辉煌的金色,切断迷信的乌云,智慧将获得胜利。”他担心这些在合唱团唱了无数遍、只有几分钟的歌词,一旦站到歌剧舞台上就全忘了。“我那时12岁。当你在制作庞大的歌剧舞台上最终完成了演出,那种回忆是终生难忘的。”在路德维希的童年记忆里,卡拉扬不像人们后来描述的那么冷漠而严肃,“卡拉扬有一种天生的不怒自威的气场,我从没觉得他有多严厉。他不用多说什么话,所有人都知道该怎么坐下、怎么演奏、怎么歌唱。他是用生命、用灵魂在指挥的人,他身边的人自然也知道该怎么去对待音乐。”
托尔策与卡拉扬合作了数场经典演出,除了两次合作的莫扎特《魔笛》,还有1982年在萨尔兹堡音乐节的威尔第《托斯卡》、1985年在萨尔兹堡复活艺术节的比才《卡门》等。与指挥家伯恩斯坦的合作更具挑战,1984年,托尔策与大师在维也纳、米兰等地巡演马勒《第四交响曲》;1989年被指定演绎伯恩斯坦自己的犹太童声声乐作品《契切斯特赞歌集》(Chichester Psalms)。相比卡拉扬,伯恩斯坦有优雅而随和的名声,他曾邀请托尔策童声合唱团的孩子们去他家中做客,这似乎也印证了指挥家与合唱团的亲密关系。
很多孩子长大了仍然舍不得离开
在德国电视台2001年为合唱团拍摄的纪录片中,你会发现,曾经稚嫩的小男孩们的身影,如今已成长为男低音声部的成熟大男孩出现在中国巡演的舞台上。
当然,最老的成员非指挥家路德维希莫属。从7岁至17岁,他一直在合唱团创始人哈德·施密特·加登教授的培养下成长。路德维希曾在荷兰和北德从事美声教育,也曾创立荷兰巴赫合唱团,但在加登教授的邀请下,他还是于2002年回到合唱团,“那种感觉,就像回了家,回到你的童年时代。”
路德维希认为,托尔策的美声传统是由加登教授奠定的,“他有一套特殊而科学的训练方法,上世纪90年代他曾写过一本《美声训练途径》,是这个领域的权威著作。每个孩子都能在他这里得到一对一的指导,每个孩子都有独唱的机会。”
从加登到路德维希,他们都不认同严苛、漫长的训练方法,孩子们在合唱团只有每周两次的训练,“我们需要每个孩子从内心深处热爱音乐,出于内心和喜爱来排练,这样我们才能达到最高效的学习,不浪费一丁点时间。”在每年一度选拔新成员的过程中,路德维希都着重看一个孩子的学习能力、领悟力和专注度,“每年我们都会新加入60个成员,但最终留下的只有30个。对待音乐,必须要有专注和热爱。为什么卡拉扬喜欢这个合唱团?因为这里的孩子不仅有很好的嗓音,他们还能迅速领会指挥家的意图,每次卡拉扬提出要求,孩子们第二天就能做到,这是其他童声合唱团很难完成的。”
“很多孩子长大了仍然舍不得离开,所以我们成立了四个训练团。”路德维希说,就像建立一个足球俱乐部一样,合唱团从6至8岁的启蒙,再到训练、考察、晋升,一个个阶段培养合唱团成员。
在酒店大堂见到路德维希和孩子们时,四五十人的队伍毫无喧哗,所有孩子都轻声谈笑,聚集或者解散都安静有序。“我们有赏罚严明的纪律。”说到这里,路德维希露出德国人特有的严谨态度,但他也强调,孩子们一旦到球场上也是能量惊人,“我经常跟他们一起踢球,之前我们还专程去德甲现场献唱。”这正印证了当地流传的一句话:拜仁慕尼黑怎样踢足球,托尔策就怎样唱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