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A股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光大18人明星团队滑铁卢揭秘:风控人才奇缺

21世纪网-21cbh.com 2013-08-23 09:09:00

责编:群硕系统

致命的基因终致滑铁卢。除了软件缺陷,风控人才紧缺似更棘手。悲剧终于发生在光大打算凭此神器悄开杀戒之际。

 

【编者按】忽然一周,搅动资本市场的乌龙指事件尚无定论。

万众期待时刻,本报记者发现,肇始者光大证券策略投资部竟拥有一支18人的明星团队,且开发并掌握一件秘密赚钱武器。它天生丽质,先进、高速、精准,业内绝无仅有。犹如精准打击怪兽的贼鸥,二级市场上可肆无忌惮横加扫射,让18人成为替光大创造数亿利润的尖刀班。

然而,致命的基因终致滑铁卢。除了软件缺陷,风控人才紧缺似更棘手。悲剧终于发生在光大打算凭此神器悄开杀戒之际。

量化投资的蝴蝶效应,令各方疑虑骤升甚至恐惧难消,资本市场的游戏规则升级势在必行。交易所程序化备案缺位等漏洞,则盼望期现货跨市场协调监管亟待完善。

8月22日,“乌龙指”事件过去一周,中金所主力合约IF1309的持买单量第一名,依然是光大证券(601788.SH)旗下的光大期货,9919手股指空单高悬。

同样高悬在市场各方心头的是,8·16乌龙指事件那飘渺的面纱。本报记者再度跟踪调查,进一步发现了涉事的光大策略投资部一些不为人知的运作情况。

业绩引擎

光大的公司战略中,策略投资部被寄以厚望。

一位光大知情人士告知,公司策略投资部团队只有18个人,绝大多数都有国际一线投行衍生品和量化工作的经验,在去年光大部门业务考核中名列第一。

上个月,该部门刚完成搬迁:从光大证券总部侧门底楼的角落乔迁至8楼装修一新的交易室,配备顶尖的软硬件设备。部门地位迅速提升。

该部2012年度取得1.24亿元收入,是2011年的33倍;2013年,创新业务版图继续猛扩,据业内人士推算,今年如果没有此次事件的影响,该部门突破2亿收入完全没有问题。

据知情人士介绍,策略投资部业务主要包含两大板块:内部对冲基金(用对冲基金方法管理自营资金),包含期指套利、高频做市、统计套利等业务;客户驱动业务,包含结构性产品、场外期权、场外牛熊证等业务。

其中,内部对冲基金规模排名前列,2012年加权收益率全行业第一;利润丰厚的结构性产品领域,该部门与多家大型银行、保险合作,规模超过80亿元。

场外衍生品市场中,该部门的场外期权、场外牛熊证等业务亦走在行业前列。事实上,部门总经理杨剑波就是受监管层邀请,负责中国场外金融衍生品交易规则起草的四位牵头人之一。

“监管层的思路是将衍生品创新从场外引入场内,先从具有较强风险承受能力的机构间市场做起。”沪上某券商量化团队负责人表示,“对杨剑波团队在场外衍生品方面的实践,证监会和交易所曾多次派员亲临调研。”

8月16日,这支明星团队打算测试的ETF套利策略中的 “申赎策略”,尚处于测试交易阶段,出现重大事故,几乎吞噬了部门在其他成熟领域获得的全部利润。

擦枪走火

本周二早盘,高盛一个原本用来追踪客户购买期权投资需求的交易系统发生故障,向纽交所、纳斯达克和芝加哥期权交易所发出交易指令。此次故障给高盛带来的潜在损失可能高达数亿美元。

“量化投资在中国刚起步,光大的创新业务,其实就是高盛等海外投行早已运营成熟的模式。”某量化投资行业人士表示,“中国券商的特点是大而不强,杨剑波团队在做的事情,是把这些模式移植到国内来,确实创造了不错的业绩。”

“有一个细节人们可能没有注意过,光大事故发生时,26082笔市价委托订单在2秒内倾泻而出,一秒钟可发出13000笔订单。”该人士表示,“这相当于在冷兵器战场上掏出一把冲锋枪,国内几乎没有其他券商自营能做到这种交易速度,假如没有那两个系统Bug,简直就是赚钱神器。”

事实上,“冲锋枪”是由光大自主研发的订单生成系统和外购的订单执行系统打造。据悉,铭创软件为光大定制了这套执行系统,并签署为期一年的排他性协议,确保策略投资部在这一领域的绝对优势。

然而,这部国内领先的秘密赚钱机器竟然擦枪走火。

“直接起因是铭创软件订单执行系统中的‘资金校验’功能没有实现,同时,订单生成系统制造了大量市价委托单,这种订单类型实际上很少被使用。”知情人士告诉本报记者,“好比拿着一张只有1万元额度的信用卡刷了1个亿,订单发出前还可挽救,但系统却根本没有校验这笔订单是否超过资金额度,结果订单成交了。”

内存风控

事故中,光大证券内控作为最后一道防线,完全形同虚设。

“传统风控是事前风控,订单进入交易所前,须先进入风控系统,才能发出去。但传统的风控系统速度太慢,尤其是有些机构依然是人工风控,往往延时十分钟以上,这对于高频交易完全无法接受。”中国量化投资协会理事长丁鹏撰文表示。

据记者了解,由于高频交易系统高速、复杂,留给光大传统后台风控人员的时间,只能压缩在交易后的数秒内,但相比系统每秒上万单的速度,还是太慢。知情人士告诉记者,该部门的“风控”端是内嵌于系统中的“内存风控”,可以在毫秒内完成任务,而公司独立的中后台风控部门则“参与不足”。

“公司的市场风险主要来源于自营投资风险暴露”,光大年报曾特意针对自营领域提出数个制度措施,“投资额度分级授权”、“限额与量化评估”、“不定期压力测试”。

但这些制度被证明只适用于传统的风控任务,面对由量化投资引发的风险事件,则心有余而力不足。

“策略投资部具备完整的前中后台,甚至中后台人员都是自己部门招聘。最终形成部门内的‘小风控’主事,公司独立的中后台部门参与不足的局面。”前述知情人士表示,“某种程度上讲,就是自我风控。这种模式恐怕不是策略投资部可以做主的,这也是当下最敏感的话题。”

8月21日晚,证监会结束乌龙事件调查,一周内将就相关情况发布公告。一位前光大中层向记者表示,光大管理层在证监会的调查中积极配合,据其掌握的情况,交易合规方面应无大碍,但考虑到其巨大社会影响,监管层如何裁量尚不明确。光大策略投资部团队将何去何从,亦引起广泛关注。

高层督办创新半月一报光大总裁辞职引擎恐熄

8月22日午间,光大证券(601788.SH)董事、总裁徐浩明突然辞职。此次高层动荡,最惨痛的打击或许将是创新引擎的戛然熄火。

根据《中国证券业发展报告(2013)》,2012年证券公司经纪、发行承销、资管和自营的总收入占比分别为39%、14%、2%和22%。收入结构与1970年代的美国证券行业基本相似。

2012年5月券商创新大会召开后,作为首批三家创新试点券商之一,光大在自营创新业务上铆足了力气。

光大证券2012年年报显示,“自营权益类证券及证券衍生品/净资本”为84.48%,比上年大增38.13%。2012年半年报中,该数字高达94.39%,距100%上限相差无几。

而行业龙头中信证券(600030.SH)是65.97%,海通证券(600837.SH)仅35.02%,广发证券(000776.SZ)为36.79%。考虑到光大的行业排名,其剑走偏锋之态跃然纸上。

权益类和衍生品资产大幅增加的前提下,今年1月底,公司公布的80亿元再融资方案曾震动市场,其第一大投放方向便是“加大创新业务投入,优化公司收入结构”。

公司高层推动下,光大的业务资源被迅速动员起来。

据本报了解,光大证券整体创新业务由高层直属的业务统筹小组负责,实现各部门间的创新协作,并及时上传下达。各项目动态以月报形式通报各部门,创新业务部门和风控部、合规部及必要的支持部门,都会就创新业务讨论,以提高沟通效率。由高层督办的创新业务甚至达半月一报。

为将创新业务从“兵工厂”装备到“第一线”,“我们去年底进行了高强度的创新业务巡回培训,每周末都召集当地营业部老总和营销总监进行专项培训。”光大某营业部负责人表示,“创新业务部门负责人要飞赴各地赶场,受训人员还要进行严格测试。”

这番努力没白费,光大在数个创新领域获得首发资格。

2012年底到2013年初,光大获得银行间市场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主承销业务、私募基金综合托管业务、权益类证券收益互换业务及代销金融产品业务资格。

其中,“权益类证券收益互换”是光大策略投资部的重要业务,为业内熟知。但该部门现被暂停自营3个月,该项业务据信已停摆。

本周三,光大投行部的“银行间市场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主承销”业务亦遭暂停。短短数日,光大获得的四大创新业务资格便熄火一半。

“未来要在矫枉过正和不拘一格间寻找平衡,积极探索如何从规避风险、防范风险转向主动排查风险、管理风险。”徐浩明受访时曾表示。

然而,这番表态在一连串乌龙事件面前,显得无比苍白。监管层对风控的要求可能收紧,正成为业界最关心的问题。

沪上某券商量化团队负责人表示,“光大出了问题,是否导致监管层‘收口袋’,恐怕答案很快就要揭晓。”

巧的是,就在乌龙指爆发前,监管层已明确提升“风险控制”的调门。

8月6日,证监会主席助理张育军调研国盛证券时表示,券商在创新发展过程中要加强员工职业操守建设和人才培养,要把风险控制放在创新发展的首要位置。

光大乌龙指的涟漪,正扩散到整个行业。

程序化备案缺位绿道哑声拷问跨市监管

8月22日,光大证券(601788.SH)徐浩明辞去总裁职务,这意味着其乌龙指的机构内部问责已经开始。

但这起突发风险事件并不仅是个人乃至单家机构的问题,其牵扯出的还有交易所一线监管问题。

“我觉得交易所有必要对一定规模以上的资金异动实时监控,要搞清楚资金的动向。像光大乌龙事件,交易所居然没有反应,确实值得反思。”当天,一位大型期货公司研究部人士指出。

更重要的是,乌龙指事件中的光大空单性质至今仍未确定,市场质疑众多,无疑给一直被证交所和中金所引以为傲的跨市场监管协作体系蒙上阴影。

当下,各种跨市场产品纷纷涌现、跨市场操作渐成惯例,现行的跨市场协调监管制度是否需要改进?

“绿色通道”哑声?

业内人士指出光大证券的空单应在套保范围内,按券商自营套保额度的申请流程看,一般半年申请一次。

“我们也有额度,要报到交易所去批。光大套保的额度肯定也是如此。”22日,礼一投资董事长林伟健指出,其所经营的私募基金是以量化套利操作为主。“我们每日报单都被监控,别说多报1个亿,多报100块也有问题。”

目前的跨市场监管模式构建于2007年,上交所、深交所、中金所、登记公司和监控中心签署监管协作协议,构建包括信息交换、风险预警、共同风险控制和联合调查等机制。

除定期例会机制与业务研讨外,最关键的是盘中“绿色通道”。

“每次股指异动,中金所和证券交易所等就有资料互动,中金所有庞大的分析系统,排查两者之间有什么关联,是不是做多股市的那波人在期市也是做多,一旦发现交易所就会严查。”接近交易所人士告诉本报记者。

按上交所、深交所和中金所自股指期货运作以来的自律监管报告看,跨市场监管协作系统运行良好。

然而,8月16日,这种机制的运行却受到考验。“16日是期指交割日,按惯例,这是期现货市场监管神经较平常更紧绷之际。以美国跨市场监管看,美证监会和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及其下属交易所会在每月股指期货到期前,例行交换监管信息,对到期日市场可能出现的风险协调监管措施。”一位曾在华尔街从事量化交易的北京基金公司量化部门人士指出。

但就在本该是绿色通道大起作用的日子,其或出现“哑声”。

按光大证券自查报告看,8月16日“11点07分,交易员通过系统监控模块发现成交金额异常,同时,接到上交所的问询电话。”

这证明,此前上交所已发现光大证券的交易异常。然而,此后光大公告中并未出现中金所问询的影子。从11点07分到14点在上交所挂出公告,再到股指期货收盘,光大完成了新增7130手空头合约用于对冲的过程。

直到16日盘后公告时刻,投资者才从中金所公布信息中知晓光大证券所在的光大期货席位新增近7000手空单的情况。

及至8月19日晚,中金所公布对光大证券自营业务股指期货交易采取限制开仓措施。

“交易所居然对这么大资金异动没有反应,值得反思。”上述期货公司研究人士指出。

程序化备案缺位

按中金所管理办法,交易所可采取要求会员和客户报告情况、谈话提醒、书面警示、发布风险警示公告等措施中的一种或多种,以警示和化解风险。这些情形包括会员或客户交易、持仓异常、涉嫌违规、存在较大风险等。

“证券市场T+1交易和期货市场T+0交易间的时滞,会造成跨市场监管真空,虽然两市监管主体一致,证券期货市场的时滞还是会造成跨市联动监管难,成本高。”上述研究人士指出。

这意味着,虽然跨市场监管或存在真空地带,但要改进并不容易。

眼下,证监会排查程序化交易系统的风险,首当其冲的是能否在跨市场领域建立起程序化交易监控体系。

“从美国闪电崩盘到东京乌龙指,都是高频交易等程序化交易引发,但不应一棒子打死程序化交易,而是该设计出更适合的监管模式。”上述基金公司量化部门人士表示。

就证交所和衍生品交易所的一线监管而言,加强程序化交易账户的跨市监管或是关键。

目前,中金所已对投资者程序化交易实施备案管理,但现货市场则未实现。此外,由于交易编码等规定,交易所实际很难将程序化交易期货头寸与其他头寸区别出来,更难以与该期货头寸的现货头寸相跟踪对比。

举报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